•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3-02-03 13:32: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最为关键且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法治教育的一体化,不仅用一体化的教育合力培养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未来公民,也为深化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寻找出一条现实通道。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xx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年版)》的要求,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安排有法治教育的内容。探索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分析其在课程教材体系中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教育方式的一体化,能够保证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利于较好地完成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也有利于教师在明确整体性、分清阶段性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抓好教学的着力点,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以及知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推进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教育目标一体化:总体目标统领下的分阶段目标

      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有直接的指导性和导向性作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等明确要求。这一总体目标既有认知上的要求、行为养成上的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高度概括了法治教育应达到的标准,对教育分阶段目标的制定起到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

      在法治教育总目标的总体布局和统筹安排下,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分阶段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侧重基础性法律常识的普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主要是学生通过感知身边的、生活中的法律事件、法律现象,初步培养国家观念、规则意识、守法行为。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从而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基本制度、国家重要机构的了解,从而强化国家认同;进一步深化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从而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从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看,其是在教育总目标这一方向性、全局性、总领性目标引领之下的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小学阶段是“初步”、是“感知”,初中阶段是“深化”、是“强化”,是在目标层次上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二者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小学和初中虽是两个不同的学段,但其教育目标是一体化的,是在教育总目标统筹安排下的层次递进。

      二、教育内容一体化:聚焦法律贯穿始终不断线

      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分阶段教育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具体依托。因此,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是法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教育内容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设计与建构上,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教育内容体现出了有效衔接和层层递进,确保法治教育全程不断线。

      (一)总体内容的设计聚焦法律,注意学段衔接

      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是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初中阶段是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小学和初中法治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用现实的法律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两个学段的总体内容设计注意了学段衔接,保证了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以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为例。该册教材基于学生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以“感受生活中的法”作为开篇,进而引入宪法是根本法,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权力的来源及行使等基本法律问题循序渐进地讲述出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认识必要的法律规范,认识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法律落实到生活中。

      初中阶段的法治学习不是零起点,而是以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基础。七年级下册基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经验,依然从生活与法律的关系入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法律的重要作用;八年级上册则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八年级下册是初中阶段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一以贯之地延续小学阶段的“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向深入。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生活经验及行为能力不断增长,教材内容的选择遵循生活的逻辑逐渐扩大,教材内容的设计“如果从基础与衔接的角度看……既不是零起点,也不是高程度”。从法律知识结构看,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内容既有学习的基础,又有衔接的高度。

      (二)同一主题的内容不断深入,注意层层递进

      针对小学和初中具体的法治教育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学段的内容不仅是相互衔接的,还是递进延展的。如“维护宪法权威”这一主题,小学阶段放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讲述,其内容主要有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应、树立宪法权威等,以“活动园”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宪法的权威,明白宪法是根本法。本课内容比较简明,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连线等学习方式,共计3课时。

      同样是这一主题,初中阶段讲得全面、深入、细致,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第一单元用整整一个单元共两篇课文来讲述,要8课时才能学完。这一单元分别从“宪法与公民权利”和“宪法与国家权力”两个角度设计了“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两部分内容,以“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和“规范权力运行”来落实宪法原则,从而懂得并认同规范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体悟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同一主题的教育内容,从小学到初中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三、编排方式一体化:既有分散嵌入又有专册集中编排

      教材编排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目的、次序排列编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采取分散嵌入和集中编排的方式,既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兼顾了法律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初步的法治行为的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是深入浅出的、大众化的、普及性的。低中年级教材中涉及许多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这些可称之为“前法律教育”。进入五年级,教材则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将法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以相关链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严谨的、规范的法律要求。到了六年级,在各年级分散设置法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六年级上册),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法治教育。之所以采取分散嵌入和集中编排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中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逐步由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走入公共生活空间。伴随着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按照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宜分册适时地嵌入规则、规范等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的提高以及法治教育自身的特点,理应在合适的时机,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编制法治教育专册。

      进入初中,学生的生活领域进一步扩展,生活经验不断增长,逻辑思维能力也持续发展,在法治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延续小学阶段分散嵌入和集中编排相结合的形式。分散嵌入的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等。集中编排的法治教育专册安排在八年级下册,以宪法精神为内容主线,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为主旨。

      采取分散嵌入和集中编排相结合的方式,既兼顾了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又考虑到了法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既便于分散渗透、强化层次性,也便于集中讲授、强化系统性。小学和初中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编排方式,使法治教育内容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四、教育方式一体化 :教育思路一致性下的教学多样性

      “实际上,如果教育方式的一体化处理不好,教育内容上的一体化的效力也难以最大化。”“教育方式上的一体化,核心要义在于教育思路上的一致性。”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在进行法治教育时,都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解决法律困惑、培养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能力。小学和初中法治教育的教育思路,其本质是保持高度一致的。

      教育思路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实践是教师探索和改造教育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正因如此,教育实践所体现的“具体教育方式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简言之,就是在教育思路一致性的统领下,教育方式呈现出多样性。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着力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要能够做到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法、指导学生寻找适切的学法,把形成法治意识和初步的法治行为习惯作为最终落脚点。这就需要教师依托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匹配最为恰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事例,对接学生已有的法治经验,不能将法律知识悬浮,要能够“接地气”且“有童趣”。

      具体的方式方法有:

      (1)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在保证法律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平衡法律知识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关系,既要体现法治精神、理念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2)授课方法上尽量做到有趣生动、灵活多样。如采取讨论交流、观点辨析,资料查找、信息分析,生活观察、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组合连线、图文配对等方式,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对教法学法的提示进行教学。“教材除了可以为教学提供有效、丰富的材料之外,还可以传递教学观念,暗示教学方法,指引教学过程。”如利用“活动园”进行讨论交流、情境模拟,利用“阅读角”初步了解科学严谨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认知,还有“知识窗”“小贴士”等也要用足用活。

      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时事、政治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

      基于这些特点,可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有:

      (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从“儿童立场”向初步的“成人立场”过渡。初中生话语体系较之小学阶段有所变化和进阶,渐渐趋于成人化。从认知特点来看,初中生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宪法的价值追求等。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模拟法庭、法治辩论、知识竞赛、庭审观摩、法治情景剧、宪法演讲等多种适合的方法。

      (2)正向利用学生处于身心巨变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从心理发展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很大发展,一般不会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简单的说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对外部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构建对法治精神、法治意识的理解和认知。当然,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经验较为缺乏,逻辑思维还不成熟,所产生的认识容易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探求现象背后的理念和意义,并通过典型的宪法事例、确凿的法律条例,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3)利用教材充分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比如初中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身边的相关事例、现象,举案说法;“相关链接”栏目,可以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反思溯源、批判探究、交流感悟。总之,要用活教材、活化教材,将法治教育融于现实生活,撷取生活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以解决法治教育的落地问题。

      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最为关键且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法治教育的一体化,不仅用一体化的教育合力培养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未来公民,也为深化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寻找出一条现实通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