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

    时间:2023-03-28 15:54: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塑造、行为匡正、价值引领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在探寻技术运用与育人提质增效的融合机制,不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育人新框架。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数字技术以强大的数据流、信息流、技术流推动社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数字生产力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生产函数”,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领域,不断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动能。这就需要回应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何种现实挑战,以何种数字形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塑造、行为匡正、价值引领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在探寻技术运用与育人提质增效的融合机制,不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育人新框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1.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引价值方向、凝聚价值共识、培育建设主体、提供精神动力、纾解社会矛盾的实践性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价值支撑。当前,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在赋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风险挑战,如何在数字信息战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在多元价值碰撞冲突中凝聚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如何在教育数字化变革中培育现代化建设主体,这些都需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数字化变革的能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

      第二,数字技术赋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生成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是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受到特定时代条件的限制。在数字时代,数字生产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构建、资源整合、科学决策、精准教学、个性服务提供了数字技术保障,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实践图式。如数字技术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数字资源库,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借助全息影像、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混合现实等技术,助力基于强现实的深度虚拟情景式、仿真式和沉浸式体验,强化价值引领的成效;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依托5G移动通信、元宇宙等技术,实现可视化、具身化、全景式传播变革,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亲和力。

      第三,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方法、过程、范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和育人价值没有变。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以数据为核心、以强算力为基础,精准发现“个体思想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运行规律”,揭示个体思想行为变化轨迹,绘制“精准画像”,进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育。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者,可以使其从大量低附加值工作中解放出来,塑造人机协同育人的新场景,借助AI技术、数字分身技术、VR技术等,赋予虚拟智能产品教育者的角色,借助大数据技术、算法技术等精准把握教育对象需求变化、思想行为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提升主流价值观的精准传播力和引领力。同时,数字技术以其技术融合性、集成创新性,不断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构筑多维数字场景教学新生态,实时捕捉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变化趋势,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育服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涵

      数字化转型最初源于企业组织内部的变革,泛指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驱动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的重塑和变革,实现企业新的价值创造,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探寻技术运用与育人提质增效的融合机制,不断优化育人模式。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以技术驱动赋能育人模式的优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数字化、智能化,创造育人新形态。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主要围绕“技术应用说”和“范式变革说”两种模式展开。“技术应用说”以“技术—教育”二分的思维理念,主张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实质是技术的简单移植和叠加,只能是数字化转型的初级形态。“范式变革说”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是一种“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认识到“技术—教育”的内嵌和耦合,实现教育思维、过程、方法、情景等全方位的优化。基于“技术—教育”深度融合维度,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由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育人新模式的创造,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结构、全系统、全过程的深度数字化变革,形成高效智能科学的育人新形态。这种育人新形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显著特征:

      一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当前,数字技术发展步入深度融合、集成创新阶段,多种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新趋势。与此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却仍然停留在某一数字技术的单一应用上,缺乏系统整体的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统一整体,置于数字融合生态体系之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机制,搭建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全面衔接的新生态,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提质、育人提效、模式优化。

      二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字化,并非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更新,并非其他方面数字化的简单移植,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变革,蕴含育人理念、育人环境、育人资源、育人模式、育人评价的全方位协同变革,任何单一要素的转换、单一技术的应用都不是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对教育全要素、全结构的数字化升级,对教育思维、理念的数字化重塑,对教育能力、素养的数字化提升,才能形成数字化转型的育人新模式。

      三是数字赋能的高效智能科学的育人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提升育人成效为根本目标,探寻多种数字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追求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突破数据、信息、资源的时空束缚,打破机构、学校、企业的物理界限,力求实现课程、师资等多种资源的数字共享,推动育人资源的优化共享。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能够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制定精准化的教育方案,提升教育精准性。同时,低时延、高速率、多终端、智能化的技术应用,以“资源共享+精准推送”的服务方式,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构建的高效智能科学的育人新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高级实践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创变,带来空间的延展、模式的创新、育人新形态的创造,但二者融合在思维转型、技术应用、价值引领、主体培育方面仍存在着现实的隐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挑战。

      1. 思维转型方面:数字化转型思维共识的缺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形成数字化转型思维共识,即树立正确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形成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认知。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如何融合、融合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数字思维共识、数据思维共识、系统思维共识,而未真正找到数字技术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共识答案,未能真正形成数字技术赋能带来的全方位变革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衔接转化的理念共识,这成为掣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问题。

      目前,关于数字技术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育人效能存在思维二分性的问题。一方面,“情感至上”论带来数字化悬浮的风险。“情感至上”论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观情感、价值关怀实践活动,技术只是情感传递的工具和手段,注重形式上的数字化转型,关注数字技术赋能带来的育人场域拓展、育人情景营造,不认同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的数字形态系统变革,更有甚者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数字技术负担”。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至上”论带来“数字崇拜”的风险,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工具主义陷阱。“数字技术至上”论者遵循技术逻辑,主张通过数据驱动、算法推演、机器赋能、数字孪生等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革命,对数据的热衷、崇拜陷入“技术成瘾”的陷阱,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价值关怀、意义表达中抽离出来,沉浸在感官冲击、认知表象化的数字世界中。显然,这两种思维理念都陷入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中,没有真正找寻到数字技术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育人效能的共识答案,也就无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

      2. 技术应用方面: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的症结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技术赋能基础之上的,对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技术风险进行考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技术的二分性决定了数字技术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挑战。

      具体而言,一是数字技术供给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技术系统链条的支撑,需要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合理配置、协作联通,形成数字技术生态系统。当前,数字技术应用的碎片化、单一化,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制约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数字技术潜藏的技术风险。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是数据和算法,数据本身就会因主观意愿而具有“欺骗性”,社会责任感、情绪情感、价值观念很难被量化,存在数据的不真实、数据解读的偏差,“数据洼地”、“数据噪音”带来数据与事实的割裂、数据与人的疏离。“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等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偏差。三是数字技术一体化机制的缺失。数字化要求数据、课程、教学等资源的一体化整合,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但当前数字教育资源的流通性、开放性、共享性不足,“信息孤岛”、“数据孤岛”依然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难题。四是数字技术伦理风险。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轨迹进行“数字画像”之时,需要借助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收集教育对象的数字空间浏览记录、学习记录、消费记录等,对教育对象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全面数据化、模型化呈现,但这也存在滥用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数据等伦理风险。

      3. 价值引领方面:数字技术僭越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构建数字化育人新形态,通过数字化赋能主流价值观引导。但数字技术运行的逻辑是工具理性,要建构万物可数、万物可算的数据化世界。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数字技术主导的社会如何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广受推崇,反而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场”,数字技术不断僭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具体而言,一是对数字技术的过分热衷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遮蔽。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揭示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轨迹,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数字画像,实现精准育人。但数字画像很难考察受教育者的特定社会关系、情感状态、思想动态,如果无限放大数据模型的效应,就可能带来本末倒置的后果,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衍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场”问题。基于算力支持、数据赋能、算法推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容易构筑同质化、圈层化的“信息茧房”,带来思想价值的固化,加大价值引领的难度。同时,基于用户喜好的算法推荐带来“去中心化”的内容供给,人们沉浸在娱乐化、感官化的肤浅世界中,成为一种数字“负能”,不断弱化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三是数字虚拟空间主体意识的畸变。数字技术不断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让人们以虚拟身份、仿真现实、沉浸体验等形式长期活跃在数字虚拟空间,不断吞噬自我主体意识,带来价值导向偏离的风险。四是“数字殖民”诱发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数字时代,资本与技术的合谋营造“数字殖民”的景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数字技术的先发优势,企图以数字网络攻击、数字病毒投放、数字文化输出、数据窃取等多种手段实现其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阴谋。

      4. 数字素养方面: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难以深入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需要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数字技术全景式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全要素中,可以说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决定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数字技术不会自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教育者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联通的规律与方法。在现实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数字素养的不足带来技术简单化用之和技术依赖两种倾向。前者仅仅把多媒体设备应用、在线教学、数字平台应用等技术工具的简单使用认为是数字化转型的全部,停留在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表层;后者过度依赖数字化教学,沉浸在智慧终端、虚拟仿真、人机协同教育之中,技术的狂欢遮蔽了教育主体的人格、精神。

      数字素养的不足成为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一是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教师缺乏对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意识,数字思维、数据思维不足,未能形成对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正确认知;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的能力不足,缺乏熟练使用大数据、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的能力,缺乏建构数字教学场景开展探究式、个性化、体验式教学的能力;数据分析、处理、甄别能力不足,缺乏运用数字模型、数字画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技术赋能自我提升的能力不足,缺乏对优质开放共享数字资源的学习和发掘,没有充分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赋能自我能力的提升。二是教育对象数字素养的不足。数字化时代,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人机协作学习、智能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学习者具备驾驭技术的能力,能够自主运用数字平台提升自我。如果教育对象过度沉迷技术,陷入技术多维场景构建的去中心化、感官刺激的情景中,势必不断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造成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混乱和失序。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要求

      为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对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理念驱动、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和主体培育,创造育人新形态。

      1. 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以铸魂育人为本

      无论育人的形态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践图式展开。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科学、创新发展,但数字技术遵循的实践逻辑是建构万物皆数的数字社会,它将使人们的主体精神不断消弭,社会关系浓缩为数字代码和抽象符合。因此,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以铸魂育人为本的理念共识。

      要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本,规约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以人驾驭技术,彰显技术之于教育发展的价值,“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生命的体悟、情感价值的升华、思想行为的正向形塑,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动因和实践逻辑。因此,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和融合的价值前提,保持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张力,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规约下,遵循教育规律,以数字技术为用,不断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开辟教育新场景、新空间,以数据驱动、算法支持构建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

      2. 技术赋能:破解数字技术壁垒,赋能主流价值观培育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座是数字技术的供给。当前,亟待加强数字技术供给,推进数字“新基建”,突破数字技术壁垒,筑牢意识形态技术防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

      第一,加强技术供给,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加强技术供给,实施数字技术“新基建”工程,实现对传统教学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升级。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主体通力合作,实现超高速网络的学校全覆盖,推进智慧教室、在线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设备的硬件技术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同时,要打破优质资源共享的技术藩篱,建立技术合作联通机制,实现数字资源的云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迫切需要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多种资源的协同生产、共享,弥合“数字鸿沟”,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突破技术壁垒,筑牢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防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黑箱”和西方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数字殖民”方面。一方面,要强化技术创新,破解数字“技术黑箱”。大数据、算法、元宇宙等技术本身存在“数据欺骗”、“数据失真”、“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去中心化”等技术弊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据解读的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精准化。另一方面,突破技术壁垒,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数字殖民”。要不断加强前沿数字技术研发,构筑跨境信息流动的安全技术防线,有效抵御数字病毒、技术“窃密”,识别西方技术裹挟下的“价值营销”,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3. 价值引领: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

      马克思曾批判了技术异化对人的本质的伤害,揭示了技术运行的资本逻辑,否定了“技术中立”的价值学说,明确了技术在运行和使用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了有效驾驭数字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就需要“回归到数字的物质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身份,回归到数字与人文的统一当中去”,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让主流价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引擎。

      第一,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赋予数字技术应用情感温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探寻数字技术与价值引导的契合点,围绕国家认同、价值关怀、生命体验等进行技术选择和育人场景构建,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同时,要占据数字技术衍生空间的价值主导地位,基于虚拟现实空间进行情感教育、价值引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的“在场”。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规律,探究人的思想道德成长规律,解决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

      第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驾驭数字技术应用,保证技术赋能的正确方向。数字技术在其运用过程中呈现有算力、有精度、有广度,但无精神、无情感、无情怀的特点,需要主流价值驾驭数字技术的应用,确保技术赋能的正确方向。要将主流价值注入技术的设计、应用、监管全过程,明确价值标准,构建价值监督体系,在虚拟空间加强对错误思潮、有害价值观的技术识别,提升主流价值内容的优先推送级别,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精准性、个性化。同时,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要以主流价值作为技术的价值审核标准,保障数据伦理安全,防止技术对人的僭越。

      4. 主体培育: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系统、各要素的重塑,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力的重塑,要通过提升教育主客体的数字素养,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走向深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数字胜任力。数字技术全景式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数字素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程、线下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数字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教育活动,使教师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意识,积极主动融入数字化转型实践。教师要不断提高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实践能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设虚拟情景体验学习环境,开展精准化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数字技术赋能自我发展的能力,利用优质数字资源,依托自适应学习系统促进自我能力提升。同时,教师要树立数字伦理意识、数据安全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算法、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伦理风险,养成正确的数字责任价值观。

      第二,加强教育对象数字素养培育,培养数字化人才。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延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喜好,进行个性化的知识获得,开展多维立体、虚实结合情景下的自我生存实践,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驾驭技术的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能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低俗信息的侵蚀,在虚实情景中保持自我主体意识。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对数字技术本质的认识,揭开技术“黑箱”。要引导学生科学审视数字技术“去中心化”的算法推荐方式,明辨技术裹挟下的错误思潮,不断提升自我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提高科学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驾驭技术的能力,在多维虚实情景中保持健全的心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