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

    时间:2023-04-15 10:58: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和广泛应用,重塑了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样态成为时代演进的鲜明标识,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人类已经快速驶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社会进一步升级迭代的基础。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嬗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中的核心性、战略性功能更加凸显。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客观上更加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重要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党的二十大对于数字中国、教育强国、网络强国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强化立德树人,聚力铸魂育人,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国内学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问题的讨论并不多见,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实践推进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较弱、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且协同性不够、教育教学成效还不够显著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我们有必要解析其理论蕴涵,把握其核心指向,明晰其实践进路。

      01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涵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和广泛应用,重塑了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样态成为时代演进的鲜明标识,诚如美国传媒学者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所提出的,数字化技术以一种不可想象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空间的扩展、知识的爆炸、网络族群的涌现等现象都在技术带来的信息、情感、关系、界面的连接与拼凑、筛选与封装、聚合与离散的多模态运演中化生而出,新的场域、新的互动、新的言行乃至新的需求都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亟待我们对其内涵进行理性阐释。

      1.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涵

      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边界划分中,从一般意义上讲,信息化突出的是将线下的工作流程搬到线上以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和能力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智能化则强调使对象具备灵敏准确的感知、思维、判断、自适应等功能以便于开展有效的自主性工作。在三者的关联中,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只有将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信息集成为相应的可度量的数字、数据,才能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也才谈得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范式变革,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形成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这突出了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转变,观照了数字驱动与场景变换,彰显了转型后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系统的生成。但我们觉得对此仍值得进一步推敲。转型本身是整体性变革,需要主体思维更新、信息内容扩展、教育方法支撑、引导性场景设置等环节,需要转型后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样态。上述话题从实质上讲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并结合技术融入程度给出更确切的回应。因此,本着删繁就简的目的,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与条件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转变认知、塑造价值和提升能力的数据育人过程,以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界定中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内涵: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必须坚持、坚守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资源数字化、数字技术进行融合而开展的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要求,伴随教育对象变化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选择和调整。只有筑牢这一政治的基座与价值坐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开展并达到演进的预期目的,以便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不断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我们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数据、用数据”,以立德立人为基,把数字技术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转化为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动能。

      二是重点围绕数据育人的过程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数字化转型,聚焦点显然是怎样更好地借助转型提高育人功效。因此,通过以数化人、以数助人、以数育人,完成以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为驱动,特别是对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资源进行的深度洞察和分析,找到数据之间潜在的关联以及规律性,快速适应受教育者的变化以调整施教的方式方法,健全与完善内容精准投放的供应链机制,提升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感知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多模块集成、教育活动的多场景可视、知识传递的多线程联动等精准化和智慧化运行,建构并实现多要素耦合的系统性数据育人模式,以便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数据育人的过程,显然不仅仅是施教者的责任,更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参与主体共同的义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优化的体现和功能释放的表征,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发生创变以具有更强活力与更高服务价值的标识。因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充分发挥其资源的聚合能力、分发能力、时效度和智能度,才能最终保证数据育人的目标完成和过程顺畅。

      三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系统的架构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前瞻性思考、整体性谋划和全局性推进,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的生成开展工作,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定位的清晰性、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的导向性、组织机构指导的协同性、基层参与主体素养与能力的适配性、数字化内容供给的权威性、技术内嵌转型过程的适当性、转型效果检测评价的成熟性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帮助受教育者解决个体的态度、言行的集合,更是技术有效支撑、组织高度协同、机制灵活运转、共享资源价值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2.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征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转型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重要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微观局部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而是围绕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的系统性改变”。同时,“技术进化是一个不断被选择、被发展、被强化的过程,起决定作用、掌握进化方向的还是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有自身的本质规定与特征。

      一是数字化技术驱动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依赖于技术的支撑。离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代入、介入和融入,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不仅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的力量,也将从更加深远的意义上改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教育中,技术的作用不仅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变化,各类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也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人机之间。技术以多种方式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如助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研过程与效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式等。从资源的数字化到部门之间的数据融通,从平台建设到信息共享,任何一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并以多样化方式完成着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通,推进着人—机—物—环境之间的智能化交互。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逻辑的现实性确证。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组合的重构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系统要素重构的过程,无论是目标逻辑还是价值逻辑,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实践逻辑,都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数字化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要素在教育流程中的重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在育人工作中的流动流转,能优化业务逻辑,重构育人秩序,创新引导性育人场景,获得最佳的教育体验,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这其中涵盖了教育者画像、学习者画像和管理者画像的系统性融合,包括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感知、采集、计算、推理、分析、应用,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引导性场景以及相关的治理活动等。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资源闭环中,不是数字数据的简单组合,而是按照育人的目标与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进行的,是传统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技术消解基础上进行的重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系统要素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技术逻辑内在一致基础上的重组重装。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协同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将使受教育者学习泛在化(时时、处处皆可学习)程度加大,并逐步实现按需学习;使教育者知识传播自主化、智能化,从课堂施教到质量反馈,从受教育者信息获取到教育质量评价等,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因而,在宏观、微观上都需要对全员介入、同向同行的“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智能化汇聚、甄别和应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体参与、全员协同的跨域性、跨界性、渗透性、互通性。

      02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指向

      精准认知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对于我们捕捉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确保转型的顺利与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生成人—技术—育人的新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缘于信息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生态系统的生成过程。数字化技术既加速着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硬件的标准化迭代和技术工具理性的升级,也强化着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个性化和技术价值理性的成效,整体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标转向、主客体关系的角色转化、内容供需的流程转换、过程与机制的转变、途径与方法的转轨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涵盖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教育管理的协同互动,包括教育信息的数字处理过程与精准投送的适当和适配。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层面看,涉及“三全育人”总体工作开展与“十大育人体系”之间的系统性对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升,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升级,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全面演进,绝不是一项简单的、狭义上的认知与研究范式的转变。因而,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人与信息技术环境之间互动与平衡的系统。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构的是一个将人—技术—育人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崭新教育生态系统。

      2.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育人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在技术的作用与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崭新的技术形态、交往互动以及关系表征的综合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思想引领、价值重塑,保障整体性教育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如何借助技术方式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要求的传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供应链、教育链和价值链的无缝对接,这既是对教育主体精准滴灌能力的深度检视,也是对受教育者群体期待满足的深度把握。缘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全员式参与、信息化资源的全程性投放、数字化空间的全景式扩展,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效益来运作,以便在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增值,保障教育活动本身新动能的增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聚焦于其方向与目的,聚力于系统性谋划其崭新架构,聚能于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品格塑造,注重其数字化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的点、链、域、圈、网的立体化获取,实现数字化转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蜕变、智能化迁移,打破传统的单向度传递,更加有效地满足全真互联的共存共享共创之愿。

      3.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多元主体的能力建设

      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能力建设,是全力以赴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创新过程,因而涉及一系列能力体系的建设问题。一是关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数字化教与学的生态系统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算法与算力在极大程度上主导着整个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层级有多少,创新程度有多大,基本上都与数据的集成和各种分析技术带来的价值密不可分。例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与学的活动轨迹描述、思想动态把握、校园舆情流调处置、教育平台资源运行监管、决策系统支持和教育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呈现等,都与参与主体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相关,都与数字化的教与学生态系统建构和运行关联。二是共享共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从传统的线下活动走向线上线下相融合,从传统意义上的“我讲你听”走向技术支撑下的互动式数智化集成,从“黑板+粉笔”式的简陋走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ER(拟真现实)”式的综合集成,从原来的身体在场到现今的身体意识双重在线,从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到当代的菜单式个性化定制,从以往的教育者备课、集体讨论到当下虚拟教研、智能助教介入的内容生产流程,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归置数字化资源的集成化途径越来越宽广。不难看出,在平台共建以供资源共享的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资源承载和匹配的流程嬗变,深层次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分布逻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表现力、互动性、共享性、可再创性,重塑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场景。这种数字化技术的赋能赋力,为我们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崭新想象空间,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向数字化生态系统的立体型转变与延展。三是涉及技术赋能质量评价与提升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同阶段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因而,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场域,应对日益个性化、动态化、协同化的需求,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审核与发布,优化知识图谱、教育者画像、受教育者画像等,精确分析教与学状况,借助技术开展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突出质量评价的精准化,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实效的评估检测形式,提供针对性反馈,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4.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深度挖掘关键性数据要素

      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驱动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让大量的教育活动数据流动起来,将内嵌着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和思想灵魂的数字世界拥有的价值链具象化、可视化、透明化,据此建构全面感知、无缝连接、高度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其中涉及汇集大量的无序数据,解决好以往不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散化、孤立化、零碎化的“信息孤岛”状态。同时,通过收集、清洗等环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数据废墟”和垃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数据资源的合理、综合性配置与利用水平。此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本身也因为技术融入的程度加深而日益成为一种信用媒介,负载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有效交流以及共享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的互动中,用数字资源和数据要素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统合的数字教育实训体系、知识信息汇聚的宽数据服务体系和多元主体协同共享体系,完成教育内容的转换、教育场域的迁移以及模式的转变,“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身学习”。

      03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序列中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一活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复杂性高,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分类指导、逐步实施、试点探索”的实践理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原则,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育人场景建构和数字化教育新空间拓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数据驱动,达成技术性连接、赋能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要增强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生成与转化以供决策治理,突出多元主体的协同匹配以强化彼此合作能力,共享共管数字化平台以确保数据流动通畅,及时反馈以便质量评价检测持续迭代等,所有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保障支撑体系的建立健全。一是全方位提升参与主体的技术素养与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生活的开启,使人们的生产场域、生活场景、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因而,人们只有拥有高水平的技术素养与能力,才会甄别信息,打破“信息茧房”,避免大数据杀熟,远离算法陷阱,掌握数字世界的主动权。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参与主体的技术素养主要包括运用网络资源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的网络素养和以数字获取、应用、交互、共享、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素养。不可否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还存在诸如重视程度不够、系统化不足、滞后性突出等问题。由此,要倡导数字化的价值主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创新的激励措施,有力推动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受教育者数字素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要开展相关培养培训,强化广大教育者的理念认知,提升他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数字化治理要求。二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规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有据可依,而不是一哄而起。基于国家已有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所涉及的数据、媒体、平台、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诸如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实施方案、数据管理办法,信息资源分类与代码、基础平台的使用规则、绩效评估办法、成果认定方法等。借助规制,正确且合理地推动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尊重并维护多元参与主体的隐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良性流动,规范人机之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联结,弥合技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缝隙,统合认知坐标与能力坐标的关系。

      2.推进以数字学习空间为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基座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内涵上是业务流程再造、结构性变革;从覆盖范围来讲,必须讲究全国一盘棋。因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基座建设,拓展数字化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实现全域、全员、全程、全时、全景式教育空间的链接、基座的联结,“在物联、数联、智联基础上,实现数据通、用户通、设备通、应用通、消息通”。一是搭建数字化课堂学习空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接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习空间的拓展在极大程度上为师生创造出一种精致别样的体验,实现主体与数字化学习场景之间的信息共享、情感连接,进而提升心理活动的正向延展、思想觉悟的向善而行。无论是数字画像系统的应用,还是数字孪生技术的采纳,发展中的数字化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的精准化、个性化、情景化,能帮助我们完成社会实践仿真场景、技能提升训练场景等学习空间的新拓展。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师生的互动关系、情感关系、互惠关系等,加快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推动不同数据平台之间互联融通,实现不同场景瞬间切换,确保多线程多模态数据完备采集。二是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基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座建设需要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孤岛”,处理好不同主体的教育资源供给和联通,并通过这种系统性规划与设计确保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与机制。基座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层(网络、服务器、存储等)、服务支持层(支撑应用系统APP,解决认证、授权、数据的规范问题)、教育信息化应用层(如设置无线漫游等)。在通用的数字化技术平台上,依据需求打造大带宽、低时延、简架构、易扩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基础设施,以联盟化方式将不同的主体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实验数据、教研教管活动、图书文献资源、质量监测等有机纳入系统,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变革。

      3.以实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型数字化创新

      在实际推进的具体路径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许多层级与层面,既需要多项数据的集成,也需要其他参与主体的业务功能、组织架构等内容的填充,但无论如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指向和实践归宿都应该是生成崭新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回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曾经走过了不平凡的阶段: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推进到信息化,特别是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室开设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从信息化转向数字化,如开发的多种学习APP、在线课程、网络学堂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发展到从数字化的更新升级到数字化的整体转型,正在完成着整个教育实践流程的再造和深造。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在建设周期、投入成本、提质增效等多环节、多侧面逐次推进,采用适宜的技术种类与表现形式,“对技术本身的功能和结构加以筛选和优化”。因此,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前提,在总规划、多基座的牵引下,不同主体依据自身不同的状况分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微运作,即尝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数字化转型,如微数字化课堂、微开发共同体、微文本创作中心、微资源库、微组织管理、微数字化实践等,同时确保这种数字化创新能够不断在范围上扩展、在程度上深化,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系统,构建全数据驱动式的治理模式,进而推动更大规模、更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变革与创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更是有效处理人机交互、人际交互、自我交互三大关系,协同前沿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与多元主体之间关系的需要,是建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的需要,是技术环境、教育业态等全方位变革的精准化教育、可验证可计算式教育,它将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跨界跨域的自由畅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进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整体优异、铸魂育人工作高效的大好局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