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后真相”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5-09 15:45: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后真相”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后真相”现象出场的信息内爆、各种热点新闻的舆论反转,导致人们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出现一定的困境,同时对信息产生习惯性的怀疑态度。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后真相”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后真相”现象所携带的主观替代客观、观点先于事实、不惜用谎言唤起公众情绪等特征,对正处于探索客观真理以及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扰和负面影响。分析“后真相”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形成原因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重大挑战,并就如何消弭“后真相”现象负面影响提出应对策略,对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后真相”现象的成因分析

      “坏的主观性”引发的非理性。“坏的主观性”指的是极致的主观主义,其往往用主观性冒充或者取代实体性的内容。在网络化背景下,社会热点问题的非理性表达色彩得以加强,相关的利益诉求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往往会把所经历的事件置于民粹主义的叙事框架中进行描述,以实现其意义的扩容和叙述的增值。在一个团体中,如果群体的更多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一个方向,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地提供更多的论据来论证这一现象,这种讨论的结果只会使这个有倾向性的意见进一步强化,这也是“坏的主观性”引发的非理性思考。

      “本体性安全”引发的信任异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在一种脱域的情形下建立起来的,个体在脱域的网络场域中,由于不受现实社会中的身份或角色限制,他们在网络中的表达会更加贴近“本我”状态,这种“本我”代表的是隐藏的欲望和对快感的追求,表现出非规约性和非理性甚至是一种暴力特征。

      同质要素引发的嫁接共振。互联网给人人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很容易将新闻当事人的个体行为赋予一个群体特征,形成一个“仿真”叙事体系。以一个众所周知的已有新闻为中心,导致类似的其他事件形成一个向外延伸的螺旋,其实这些事件只是表层元素的相近,其实质的深层元素已经和先前的“中心新闻”越来越远,而这些外围的类似事件却反过来影响到人们对于系列事件的判断,在这个螺旋的形成过程中,媒体对受众兴趣点的迎合是一个激活点,然后对类似事件标签化的归类并进行重复报道,这种同质因素的嫁接共振导致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客观的真相。

      认知失调下的防御性保护。网络的脱域机制导致了个体信任异化的产生,破坏了个人自我认同的基础,导致了个体产生主体性孤独。个体为了克服主体性孤独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就会自动启用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人们选择从众行为,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同时,他们还会对利益既得者的一方形成刻板印象,将自己的挫折或者失败进行外部归因,进行认知失调后的自我辩护和调节。

      “后真相”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后现代伦理下主流价值观的偏离。伴随着“后真相”现象出场的信息内爆、各种热点新闻的舆论反转,导致人们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出现一定的困境,同时对信息产生习惯性的怀疑态度。这种习惯性的怀疑模糊了美与丑、真与假以及对与错的界限,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环境和土壤。现实中的规定性对大学生提出了道德约束的要求,而虚拟网络中却没有明显的道德约束,因此,青年大学生们就会在“有道德约束”和“无道德约束”间摇摆,道德的规范效力淡化,甚至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方向。

      “伪善性”取代道德性。对弱者的尊重同情,这本是大学生的德性所在,但当一些人利用了这种德性,为的是实现其特定的企图之时,这种德性就变成了对其他无辜群体或者个人的伤害。青年大学生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中不断地受到这些“伪善性”情绪的影响,通过所宣称的道德的“召唤”和“洗礼”,甚至会被这种表面的道德神圣性所打动,从而加入到线上的集体狂欢行为当中。道德在网络中的虚拟集结催生了逾越法律的无形力量,要么出现取代道德的伪善性,要么出现取代法律的泛道德性。

      极端思维取代多元认知。网络一开始就呈现出快速消费的特点,网民们在飞快消费着琳琅满目的信息,他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一些偏激且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观点所吸引。来不及思考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的意识就会被某个群体的集体情绪所牵引,最终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氛围,而不管事情最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一旦对事物的判断出现了极端思维而不是多元认知,大学生们在网络上接受的诸多观点就会影响到其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评价,甚至会采取一定的现实行动,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效果。

      集体无意识下的“极化”现象。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使他们有了更广阔的言论自由,也更容易让他们听到志同道合的声音,更加关注与自己意见相匹配的信息。因为在一个团体中,如果群体的更多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一个方向,他们就会竭尽全力提供更多的论据来论证这一现象。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感召下,部分大学生一方面失去了自己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又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排他性的情绪表达消解了内在的差异而流于表面的一致,最后形成了话语垄断甚至出现极化现象。

      “后真相”现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培育开放性思维,引导接纳多元信息。互联网的信息流导致了人们对于信息选择的困难,人们对信息的选择看似主动,实则其选择权被隐形剥夺。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这种信息窄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扩宽信息获取路径,尤其是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了解,学会利用媒介获取多方信源,自主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用开放的思维去聚合多元信息,拓宽信息认知深度,避免因偏听偏信导致的认知偏差。培育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辨识能力。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舆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反转,因此大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提升就显得非常必要。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批判行为,即在对峙中不能以道德捍卫者的身份切断任何反对意见的声音,尤其是在情感上不能表现出非爱即恨的极端宣泄,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批判而非“消费性批判”,如完整地关注、对问题所处的情境进行分析、辨识某些不合理的社会操控术,强调不同社会时期存在的内在矛盾等等。

      警惕意识形态植入,引导识别社会思潮。网络世界的“后真相化”,其实质还是网络民粹化。民粹主义表现在后真相事件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草根与精英的对抗,大量仇官、仇富的情绪在网络中蔓延。与此同时,犬儒主义构成了后真相现象的心理基础。犬儒主义总是以一种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价值观诉说着对世界秩序的不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这些思潮在网络中传播的特点,他们就能在夸张式的集体狂欢背后,冷静地分析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分辨被情绪掩盖的客观事实,避免非理性地被卷进“后真相”现象的浪潮,甚至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网络群氓”的队伍之中。

      创建交流平台,增强网络信息聚合。通过搭建新媒体的交流平台、设置公共议程等方法,将正在发生的并引起高度关注的信息进行主动推送,从而将公共议程纳入到个人议程中。各高校目前也相继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创建,能有效地实现网络信息的聚合与共享,还可以选择性地对权威媒体信息解读进行转载,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和充分交流;不仅仅限于信息发布,还包含有情感凝聚力建设,以此提升学生对交流平台的用户粘性,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降低“后真相”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