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成因及提升对策

    时间:2023-06-27 11:39: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成因及提升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的基本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多样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成为社会劳动形式的新趋势。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由于我国劳动教育长期处于缺失与滞后状态,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未受到相应的重视。

      劳动意识薄弱可能造成学生轻视劳动、奢侈浪费、逃避责任等不良后果,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

      因此,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xx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而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做家务的孩子寥寥无几,不乐意做值日的学生也随处可见,因此,班主任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意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劳动是指付出体能的劳动、思维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劳动一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的基本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多样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成为社会劳动形式的新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既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作为意识的特殊形态,劳动意识则是指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观反映。

      不同于一般意识,劳动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中“人类劳动活动”的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间的全面价值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劳动意识的基本要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生活、成就人生的意识和行动等。”

      总之,劳动意识的本质是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行为的集合体。

      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学生劳动意识薄弱是由主观的内在影响与客观的外在制约交互作用而成,既有学生自身的轻视,也有学校淡化、家庭忽视、社会疏忽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

      (一)学生自身的轻视

      1.劳动积极性不高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很多孩子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遇到问题就找父母帮忙解决,未曾亲身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

      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很多孩子宣称自己对劳动没有什么感觉,有的甚至说不喜欢劳动。他们不仅在家长做家务时无动于衷,甚至还会以学习为借口逃避劳动。

      在“宅文化”和“懒人经济”推动下,外卖与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家政服务的普及也减少了现代人劳动的机会。

      社会和家庭中缺少良好的劳动氛围,致使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

      2.劳动实践能力较弱

      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是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学校偏重劳动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文化课时,缩减劳动课时,学生在校参与劳动任务的机会较少,仅仅只有大扫除而已。

      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务劳动要求偏低,以学习为由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实践,剥夺了孩子自理生活和参与家务劳动的权利,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劳动情感的培养。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1.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虽然劳动课程已被列入国家课程,但实施过程并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方面,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或临时代课,通常由班主任、德育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兼任,作为劳动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另一方面,劳动教师一味强调劳动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班主任也很少表扬学生的劳动行为,很少要求学生回家做家务。

      甚至在“以分数论英雄”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形同虚设,学生自然缺失劳动意识。

      2.缺乏有效的家校协同

      学校、家庭的配合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效果。

      很多班主任很少关心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家长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是被动的,将孩子的劳动活动当作任务来完成,对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劳动观、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造成负面影响。

      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的分离致使学校劳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培养的缺失

      1.家长认知存在误区

      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唯学习论”的家长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孩子只需认真读书,其余事情由家长代劳即可。

      家长的认知误区导致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没有劳动的机会。

      有的家长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使得孩子排斥劳动,形成好吃懒做、轻视劳动人民的不良心理。

      2.家长忽视榜样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首选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修养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在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劳动氛围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幸的是,“家中老人做家务”“花钱雇人做家务”现象并不少见,致使孩子缺乏正确的劳动认识。

      (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人们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训练、精英人才的选拔,而将“辛勤劳动”“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与“落后”“贫困”等思想观念相联系。

      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使得脑力劳动的价值愈发凸显,人们开始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认为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已经“过时”。

      与此同时,学生过多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网络媒体对“网红致富”“一夜暴富”“主播走红”的大肆渲染加深了人们对体力劳动的轻视,形成了“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导致部分中小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忽视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

      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自我劳动意识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过程的乐趣,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

      1.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班主任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在班级日常劳动中,班主任应热爱劳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要避免将劳动当作惩罚手段,扭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制定班规,合理安排值日分工,引导学生知晓并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做到讲卫生、自己的事自己做。

      同时,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如个人卫生情况、值日完成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积极引导、耐心帮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班级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班主任要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按时召开班级劳动卫生总结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评价,创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

      同时,通过班会、晨会等阵地,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热点问题,大力表扬学生的劳动行为,批评教育偷懒、不负责任行为。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黑板报的教育功能,弘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劳模赵梦桃等榜样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自然、生物、天文等更多知识,还能提升劳动技能与劳动实践能力。

      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酸甜苦辣,指引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

      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种植农作物,让学生自主开垦土地、播种、除草等,亲历亲为参与植物培育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掌握更多劳动实践经验和技巧。

      此外,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感知劳动的美好。

      (二)开展生动有效的学校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作为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重视学校劳动教育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配备足够的劳动课程教师,积极探索专任与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教研活动、教学竞赛活动等,不断提高劳动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应强化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在学科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渗透劳动意识培养,合理利用校园环境宣传劳模事迹与劳动精神,展示学生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强化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与行为体验。

      2.协调家校力量

      家校劳动教育理念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首先,班主任要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间的“桥梁”。

      班主任可以联合劳动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共同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规划,并依据学生的劳动情况及时调整,以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升。

      其次,学校应建立家校交流服务平台,通过微信聊天、语音视频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劳动情况,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信息共享。

      班主任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劳动情况,家长也应鼓励孩子自主劳动,增加孩子在家劳动锻炼的机会,并将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定期反馈给班主任,家校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与想法。

      此外,还应对学生在校、在家的劳动情况给予评价,使学生在多元化劳动活动中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形成积极劳动的意识。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劳动意识、教授孩子劳动技能、提升孩子劳动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等形式,解读国家最新出台的劳动教育政策,帮助家长摒弃“唯学习论”“过分溺爱”“男主外、女主内”等错误思想观念;班主任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劳动情况,使家长明确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尊重劳动、劳动平等”的观念深入家长内心。

      其次,应引导家长认识以身作则、积极劳动、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的重要性。

      让家长坚持每日劳作,勤俭节约,用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逐步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通过与孩子一起劳动,做到“在劳动中教育”,收获与分享劳动中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的机会,使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生活技能,并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情感。

      此外,还应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劳动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劳动规划,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劳动计划、劳动时间、劳动内容等,让孩子自主制定劳动规划,合理分配学习、娱乐和劳动的时间,提升孩子劳动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四)优化劳动意识培养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由于中小学生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班主任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公益活动、挖掘热点事件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使用校外劳动资源弥补校内劳动课堂教学短板;政府职能部门也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广阔的活动基地;社会各界媒体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宣传报道好人好事,表彰先进劳模、英雄事迹、优秀教师等,激励社会各界支持劳动教育,为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