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高职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难点与深化策略

    时间:2023-08-07 16:10: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职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难点与深化策略

    必须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内涵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跨学科属性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跨界 融合特征,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学科导向和专业目标。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01高职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制约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因素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梳理。

      1)在理念层面,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依附于本科教育的较低“层次”的教育,在教学目标、教 学计划、教学资源以及生源情况等诸多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不同。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远不 及本科院校,且学生的学业基础整体较弱。传统教育理念也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进程,学分制改革在教 学理念层面上的意义在于由传统的以“教”为核心向以“学”为核心转变。正如钟斌等指出的那样,就教 师而言,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推行学分制改革意味着把选课的权利交给学生,这很有可 能挑战了其师道尊严。就学生而言,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和目标都不够明确,大多数人读大学的目 的只是为了职业的需要,不是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是从众甚至是因考分定专业,对于大学 课程的选修更是茫然。高职院校主要领导的配置上也多从本科院校的中层干部中升任,对于高职教育的规律或特色了解 不多,很难对高职学分制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也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大抵上都是本 科院校的跟风者。近年来,流行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教改举措无不是由本科 院校推动的,鲜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改革创新。

      2)在实践层面,高职学分制改革是学校治理层面革命性的变革,常常受制于内外因而难产。从外因 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学分制改革决心不足,在政策层面和考核评价指标层面未能持续性引领和 推进改革,造成改革不全面、不彻底。从内因来看,高职院校自我革命动力不足,没有从全校层面进行动 员和推进,仅仅由教学管理部门推动,资源调度能力有限,于是出现了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严重不足的 情况。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既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外力推动,又缺乏师生乃至家长要求改革的内在动 力,改革成效甚微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高职院校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改革路径的积极性不高。

      02高职学分制改革的难点

      受高职学分制改革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制约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难点主要存在专 业壁垒、弹性学分制、学分互认、改革举措不彻底这四个方面。

      1)专业壁垒问题难于打破,不同专业的课程互选难以实现,阻碍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 要表现在:①传统的以专业为单位的封闭式专业建设思路依然是主流,专业间缺乏相互合作,无法满足 市场对“全科”人才的需求。②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与通适课程间的关联性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这就要 求专业负责人摈弃学科导向思维,制定以够用与适用为准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实现“文理交融”奠定 基础。③在学生文理互选操作层面存在可选课程不足、可选学分不足等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 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跨专业课程。

      2)弹性学分曲高和寡。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弹性学分的形式方便学生按需学习和 工作,符合因材施教的法则。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很少能够真正开展弹性学分制,一是从学生层面, 在校学习时间仅有短短三年,习惯于按部就班开展学习,提前毕业或先工作再学习或边工作边学习的愿 望不够强烈。二是从家长层面,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主观上不希望子女提前工作。三是从高职院校自身层 面,开设的学分制课程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弹性学分制学习的需求,加之弹性学分制也给高职学生管理带 来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对于推行弹性学分制并不积极。

      3)学分互认通道狭窄制约学生发展。学分互认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不同学段、不同学 校之间相同或相近课程的学分互认,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课程的重复学习,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 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然而,高职学分互认通道狭窄是目前高职学分制 改革中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在:①学分互认的高校覆盖面小,往往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 开展了学分互认,限制了国内外高校学生选择的范围。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开展学分互认的 工作进展几乎为零。究其原因,职业教育被看作低层次教育的传统观点很难消除,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薪资制度等都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话语生态。③高职院校与高中阶段原则上 是可以开展学分互认的,部分职业体验课程可前置到高中阶段,但目前仅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这样 的工作。

      4)改革举措不彻底。高职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的初心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学习 需求,满足未来复合型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需求。但因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举 措不彻底,出现了一些“伪学分制”改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学分制改革未能实现全校一盘棋,学分制 改革仅仅成为选修课程改革,甚至等同于公共选修课改革。②改革配套不完善,未涉及学生管理、人事配 套、资源建设、信息化配套、绩效考核等方面。③师资、课程配套不齐全,很多学校既缺少“一专多能”型教 师,更缺少跨界型课程资源。④选课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存在“趋易”现象,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03深化高职学分制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3.1 高职教育从“层次”向“类型”转变

      1)必须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内涵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跨学科属性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跨界 融合特征,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学科导向和专业目标。故而“文理跨专业互选”的学分制选课模式不仅是可 行的,而且是必然的选择路径。

      2)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表明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师资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但职业教育对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补充作用。这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学分互认的基础。

      3)在类型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应依附于本科院校,而应大胆创新,独树一 帜,探索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范式,并使之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这一宏大命题。

      3.2 由点对点学分互认向集团化办学合作转变

      传统高校之间点对点互认已不再适应高职学分制改革的浪潮,应以集团化的方式开展学分互认,在 顶层设计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省域甚至某些特定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内的院校为 基础成立学分互认集团,以强大的集团优势推动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学分互认,提升互认的覆盖面,构建 互认的“立交桥”。

      3.3 由以专业为核心向以课程为核心转变

      淡化专业特性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打破专业壁垒,实施学分制改革可以突破 专业的局限。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建设具有颗粒化、灵活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的课程。课程的颗粒化可以将传统的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课程根据需要转换为短课程,学生可以按需选 择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课程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阶段灵活选 择所需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设置面向产业、面向职业岗 位,以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增强学习内容与岗位需要的匹配度。

      3.4 由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分制转变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方式转为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打破固定学制,推行弹性学分制成为学分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文件,以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为导向,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弹性学分制改 革,并扫除弹性学分制改革的障碍,为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保驾护航。

      2)高职院校在理念上要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出发,打破传统学制的固有思维,允许学生修完学 分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创业或就业后回校修完学分,允许学生边创业边学习。

      3)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行动上要制定与弹性学分制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点弹性学 分制“负面清单”制度,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框架下灵活开展学习、就业和创业。对于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条 件的学生,学校要鼓励其运用弹性学分制的便利,灵活进行创新创业和学习,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创 业特质的学生。

      3.5 由零碎变革向系统化革命转变

      高职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一场改革,也是从理念、思路、方法等层面进行彻底变革的一场革命。运用 系统化的思维,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实处着力,切实开展学分制改革。

      1)在改革理念上,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同样适合学分制改革,高职学生同样需要学分制改革,学分制 改革不受学段、年龄的限制。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学分制改革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 了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时代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2)在改革思路上,要打破零敲碎打碎片式改革,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全校一盘棋,以教务部门为核 心,学生管理、实训管理、后勤保障、师资管理、信息中心等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同保障。各二级学院和 系部是改革的主力军,要主动承担起改革的重任,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可推广的 示范性经验和样板,树立改革的先进典型。

      3)在改革方法上,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创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为终结点,在 两点之间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改革的最佳路径,并围绕最佳路径按照学分制的要求探寻最优改革 方法。

      3.6 由学科体系学分制向就业导向的学分制改革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应该在就业导向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潜能和就业岗位目标来设计。

      1)根据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跨专业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选课制 度的设计可以适度削减专业理论课程的学分占比,增加跨学科应用类课程的学分要求。

      2)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因此可允许学生选修跨工种的实训课程,增强其 适岗范围和能力。

      3)教师应摈弃学科导向思维,主动到企业,既提升实践能力,又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多重需求,并 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程选修。

      4)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需求而不是学科要求设置不同专业的学分组合规定,同时修改传 统的专业课程,使之真正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特色;唯其如此,职业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才能消除本 科院校的学科导向烙印,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高职 学分制改革 制约因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