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双减”视域下家校园三方共育促进幼小衔接方法谈

    时间:2024-02-04 15:23: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双减”视域下家校园三方共育促进幼小衔接方法谈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面对的是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一年级班主任以及全新的同学。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xx版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幼小衔接。蒙台梭利曾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所吸取的东西,将融入自己的生命。”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让孩子们翻山越岭,不是让孩子们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让孩子们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平稳过渡。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小课程的内在衔接,帮助孩子从心理和行为上进行顺利过渡?下面将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

      1.幼儿教师贯彻落实儿童发展观,避免片面的“小学化”

      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需要遵循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避开片面的“小学化”误区。这种“小学化”主要是指采用成人强制的、违背幼儿学习特点与兴趣,不适宜地提前将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或教学内容移植到幼儿阶段,例如生硬而机械地让孩子学拼音、写汉字、珠心算等。

      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这个阶段的儿童适合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中学习,积累感性经验,只有当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发展水平才适合学习拼音、识记汉字、加减运算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儿童的规范学习必须建立在适合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超前学习小学知识无异于揠苗助长,弊大于利。另外,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速度,也各有自己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发展较快的孩子大班阶段就能够识记常用汉字,甚至能够进行两位数加减运算,但强迫孩子超前学习来跟上同龄人的脚步,剥夺在生活和游戏获得经验的学习时间,造成怕学、厌学的心理,从长远看反而不利于发展的持续。

      2.小学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评价观,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

      小学起始年级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小学担任起始年级教学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执教,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轻知识教育重品质与能力教育,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榜样的示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

      纵观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时,小学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指导要求,并严格落实,从孩子的学习力、协调力、执行力、思考力,创造力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契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决杜绝超纲前教学行为出现。

      3.家长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务,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在协助幼儿园、学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时,应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经验,秉持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关注人的发展的最基础经验,比如是否好奇好问,是否乐于交往,是否做事专注,而非会写多少汉字,会背多少古诗。

      幼儿阶段在生活、游戏、交往里获得的经验与影响,会持久、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升入一年级后,家长有可能拿到一份不符合预期的学习单,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有问题,只是评价标准有所变化。家长应做好心理准备,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任务以弥补教师对孩子的个别关注减量。幼儿园在保教结合的实践中,教师既是“妈妈”又是“老师”,而小学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要体现。小学的教学进度和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也使教师难以顾全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面对幼、小学段的转变中孩子对新环境的紧张与焦虑,家长应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既要做到放手,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成长潜力,也要做到包容,积极沟通,耐下心来等待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二、家园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入学愿望

      幼儿园教师要基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指导要点》文件精神,深入解读不同学段衔接异同,活动和课程坚持以儿童为本,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出发,关注儿童的持续发展,以游戏化的体验新课程助力儿童实现过渡,让儿童有方向地、自然而然地适应小学生活。

      首先,支持幼儿的好奇心。绝大部分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绝大部分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当幼儿展现好奇心时,教师予以及时的回应和支持,有意识地给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幼儿不能独自完成,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探究答案。其次,给予幼儿成功的机会。幼儿能否顺利地获得勤奋感,过渡到学龄期,关键就在于主动性能否收到足够的成功感反馈。因此,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幼小衔接阶段教师给幼儿的学习任务,应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难度,并赞许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有针对性地引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可以和幼儿讨论小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小学老师都教什么,哥哥或姐姐在小学都发生过哪些趣事等话题;和幼儿一起采购书包文具,去附近小学参观,进入课堂听课,熟悉小学地理环境,演练上学路线,上课情景等。这样,既能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期待,也可避免入学后陌生的环境使幼儿产生紧张感。再次,训练幼儿的注意力。针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可以有意识地练习孩子注意力的持续,引导幼儿做事的任务意识等。在幼儿活动时尽量排除干扰,为孩子提供能够安静地写写画画的空间。同时给幼儿明确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如阅读绘本之前,家长告诉幼儿“等你看完了,就跟我说说书里讲了什么故事”,让孩子带着问题翻开绘本。根据幼儿的注意力水平,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期限,孩子学习时能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有利于专注力的发展。

      2.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提升适应能力

      孩子的优秀品质包括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的自理能力及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而这些家长要在孩子入学前,在家里或带孩子外出,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正面引导,着重培养,以便提升入学后孩子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里有保育员和老师全天照顾,在家里有父母代劳,而进入小学后,许多事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如自己上厕所,自己收拾书包。因此,在家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尤为重要。培养这些品质,会对于幼儿入学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升入小学后就要有家庭作业。为了避免孩子入学后产生拖欠作业、忘记作业的坏习惯,需要引导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家长可尝试给孩子布置一个需要每天坚持完成的小任务,如整理玩具、洗袜子、摆碗筷等,并及时给孩子肯定,让孩子逐步习惯于有一个任务需要每天完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书包及文具盒、按天气增减衣物、擦鼻涕、扫地、记住父母电话和家庭住址等。同时,引导孩子形成时间概念,适应小学的一日作息要求。小学的作息时间不同于幼儿园,早上到校时间更早,午休时间更短,放学后还需要安排一定的家庭作业时间。家长可以提前让孩子尝试按照小学的作息要求,让孩子早晨提前起床,缩减午休时间,督促晚上早睡觉。再次,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以适应入学后的社交关系。进入小学后,孩子有了陌生的新老师和新同学,会出现“同桌”“班长”“组长”“值日生”等新名词,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全新的学校社交关系。如果不能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主动地和老师、同伴互动与交往,遇到难题也无法向他人求助,极易产生孤独、畏缩、害怕上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应创造出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让孩子对家中大小事有发言权,尤其是与孩子相关的事情,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教孩子给长辈打招呼,带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请孩子帮忙去便利店买东西,鼓励孩子到邻居家借东西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都会帮助孩子克服羞怯、怕生的心理,培养孩子主动交往的意识和礼貌大方的社交品质。

      三、采取切实可行的衔接策略

      幼儿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对于他们今后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对于小学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了能无缝衔接,小学教师主要可采取以下五条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1.多角度了解学生心理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面对的是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一年级班主任以及全新的同学。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需要重新建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寻找在新群体中的自我价值。幼儿园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学习,而小学生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教师进行正规的学科教学,学习方式经历着从“玩”到“学”的转变。幼儿园的学习时间为两小时左右,活动时间丰富。进入小学后学习时间大幅度增加,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当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会出现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现象。幼儿园里的课堂上时常发生喝水、上厕所、随意走动等现象。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学生在上课期间,坐姿要求端正,不能随便说话、发言需要先举手等,这些规定和学生在幼儿园中的规范有很大的区别。

      2.重视开学初次见面会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出来,进入小学,面对新的老师,有些害怕。因此,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的自我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颖、有趣的见面方式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比如采用“我来猜猜猜”的游戏,把班主任的基本信息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认识班主任。部分孩子懵懂、拘谨,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办?这时,班主任就要蹲下身子走到孩子们中间,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看看孩子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游戏,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孩子们的需求。如有的孩子才到学校找不到自己的班级很慌乱时,班主任的及时出现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很温暖。

      3.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来到陌生的学校后,老师带领学生依次参观学校,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教室、老师的办公室、厕所、活动点、各个功能室等所在的位置,方便孩子们遇到困难后及时找到老师,也方便孩子们按时到达自己教室上课。同时开展“校园探秘”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更加熟悉学校,消除内心的焦虑。精心布置班级教室,对于一年级新生,温馨、舒适的教室装扮能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带来安全感。在开学前精心布置教室时,要合理利用教室里的墙面。比如:后的黑板画一个可爱的房子,房子里面有老师和同学的名字,寓意今后相亲相爱一家人。教室前的黑板写上欢迎语,配上卡通图案,传递出老师热情欢迎每一个孩子的到来。侧面的墙张贴形象生动且有很强指示性的常规要求,如上课歌、写字姿势图、下课四部曲等。

      4.坚持日常规强化训练

      新生入学,不同学校的孩子汇聚在一起,由于家庭教育、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不相同,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因此,通过一日常规训练,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是很必要、很重要的。首先,制订详细的一日常规。从早晨进校后,学生就开始忙碌的一天了,把打扫卫生、早读、升旗、两操、课堂常规、课间休息、午休、路队放学等的具体要求做成《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训练册》。其次,来有计划地训练常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班级常规的训练要有步骤进行,每一天都要对班规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训练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用口令规范课堂行为,如“一二三,快坐好,四五六,手背后”这一句来规范小学生的听课姿势。用图片展示具体的操作要求,如在卫生角贴一张图片,展示扫把的正确摆放方式,学生一眼就能看懂,比讲解更有效。用定点定位规范路队,反复练习,做到快、静、齐。最后,把常规要求制作成常规系列微课程,推送给家长,达到家校一体化,增强常规训练的持续性。

      5.采取奖励性评价机制

      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的奖励除了口头奖励,还有各种奖励贴的辅助,幼儿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奖励形式。同样,奖励对一年级的学生任有许多好处。首先,奖励可以促进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更有信心去挑战新的任务。其次,奖励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奖励,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奖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奖励可以帮助孩子们确定他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并且激励他们去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小学教师继续可以延用孩子熟悉、喜欢的奖励方式,先制定好奖励机制,然后用小红花、各种可爱的贴纸等奖励给学生,采用积分制兑换奖品。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的每一帧画面,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真情流露的美好,更是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的的三方奔赴。三方应携手共做摆渡人,在幼小衔接时期做好每个儿童的衔接教育,为一年级新生在梦开始的地方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