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适度与人争论有益健康等] 适度饥饿有益健康么

    时间:2019-01-27 04:47: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适度与人争论有益健康      我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住,以便照顾自己的小孙子。谁知道,和儿子住在一起时问不到一年,我的血压一个劲地往上升,还经常头痛、失眠。最近我咨询了专家,才知道造成自己血压升高的“元凶”可能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呢。我性格比较内向,原来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彼此非常熟悉,心里有了什么想法还能交流交流;可是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后,有时候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有自己的想法,很想和孩子们沟通一下,但一来他们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在一起;二来碍于儿媳的面子,担心说了后不好,我只好把自己的想法闷在心里。一来二去,儿子和儿媳有事也不再和我商量,所以我经常觉得憋了一肚子火,想发又发不出来。这可怎么好?
      上海 徐丽
      徐丽同志您好!
      要说您这高血压啊,还真与憋屈自己有很大关系呢!
      您的情况,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他们因为性格的原因,或是顾及他人的想法,在与人相处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正常表达出来,而是深深地压抑在内心。在子女和外人看来,这些老人对什么事都没有意见、什么都可以接受,慢慢地。老人似乎成了“隐形人”,大家做事时不会再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老人内心的想法和意见就像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爆发。
      老人这种有想法但不表达的“忍气吞声”的做法,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很大危害。如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大多数癌症病人都有性格内向,平时和家里人沟通少、逆来顺受、爱生闷气等特质。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会将原本很简单的一件小事,想象得非常复杂,使不良情绪在内心发酵,导致自己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紊乱。最近,美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对1842名33~84岁的志愿者进行了为期8天的追踪研究,发现相对于遇事时喜欢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的个体,忍气吞声的人体内皮质醇浓度会明显增高,而皮质醇浓度的增高,将导致人们出现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容易疲劳等多种反应,所以研究者们在文章中提出:适度、合理地争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将产生有利影响。
      那么,老人应该如何适度、合理地与人争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呢?
      1 遇到问题和冲突时,应尽早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些老人将生活当成工作来完成,他们遇到问题时,不是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先将自己的看法藏起来,思前想后,直到感觉“想法成熟”了才正式提出,这样做无疑会凭空增添老人的烦恼。其实,老人应该意识到,生活与工作是不一样的,工作中表达自己意见时无疑需要严密论证、仔细推敲,而在生活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完全可以随性而为,直接表达出来。有不同意见时,大家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也是一种生活乐趣。
      2 记住,要“争论”而不是“抱怨”。争论是理性的、有目的地讨论某件事,借由争论过程,可以促进争论双方相互的理解。而抱怨往往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唠叨,会让对方觉得焦虑和烦恼,抱怨的结果往往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双方的矛盾,影响老人的心身健康。
      3 争论时应放下自己“长辈”的身份。争论时应做到“对事不对人”。争论的结果,无论是意见被采纳与否,老人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自己的想法没被采纳而对家人有意见,认为丢了自己的“老脸”。
      4 争论的问题应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应切实可行。
      唐云翔
      
      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
      
      老刘今年61岁,目前退休在家。老刘有个习惯,周末的时候喜欢打电话把子女叫到身边来聚聚。子女空的时候还好,一旦子女因为有事不能到场,他就在电话里把他们大骂一场,觉得“春晚都唱了要‘常回家看看’,你们竟然还这样”;和子女在一起的时候,者刘喜欢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而且讲的时候子女只能附和,不能表达不同意见,否则老刘就认为他们不尊重自己。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候,老刘经常要求老伴做这做那的,却很少主动帮老伴做些家务,他一直认为老伴为自己做这些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最近,老刘觉得很生气,因为几个孩子一个个都不愿意回家了,甚至有时候故意不接他的电话,老伴也经常对他的要求不理不睬,老刘有点想不通,难道他们想“犯上作乱”不成?!您说老刘他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宁夏 老王
      老王同志您好!
      老刘的问题其实源于自身,在他的行为中,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如:与自己家人相处时,过分强调自己需要的合理性,但却很少考虑子女的实际困难;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经验去认识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认为老伴对自己的关心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等等。他的这种行为,不招致大家的反抗才怪呢!
      老年人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很少关心别人,与人关系疏远。自我中心的人往往过分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认为自己是家庭和集体的中心,别人关心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的,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也很少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最终引起大家的反感,逐渐远离他。
      2 片面强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到事情时。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表现为自私自利,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3 固执己见,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经常要大家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向导”,认为别人都应该与自己持一样的态度,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别人只能服从于他。有时候,明知别人意见正确,但仍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想法,让人感觉很难交流和沟通。
      4 自尊心过强。这种老人自尊心很强,稍受指责就会强烈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发生矛盾时,往往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认为所有的过错在对方,而很少寻找自身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讲,老人的自我中心心理往往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不安全心理在作怪:由于现实生活中忽视老人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老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无意中会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这种老人的自我中心心态往往存在时间不长。一般在退休前后出现;二是老人“习惯性”忽视别人的利益。有这种心态的老人,往往在家庭和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个人作风强硬,长期以来享受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在上述老刘身上,这两种原因可能同时存在。
      作为老人,在意识到自我中心的问题后,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改变:
      认清自我中心的危害自我中心可能一时满足了老人的需要和尊严,但从长远来看,会造成老人和他人的对立,将老人自我封闭起来或与外界隔离开来,甚至会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学会换位思考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老人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要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而不要盲目坚持自己的想法。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家人对老人的尊重和关心,往往是老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换来的,而不是强求来的。
      唐云翔

    相关热词搜索: 与人 适度 争论 有益健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