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阿雷基帕:“白城”的久远味道

    时间:2020-12-07 04:07: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马剑

    阿里卡是智利北部与秘鲁相交的一座小城,从这里到秘鲁有专门的国际大巴。不过大巴坐起来并不国际,更像是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客运班车。

    刚刚驶入秘鲁,便有几个小商贩窜上了大巴,司机并不阻拦,似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其中一个卖药的商贩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不大的绿色药盒上标有西班牙文和中文,上面写着清凉散热、醒脑提神……这分明就是熟悉的中药。再看看周围与我肤色相近的秘鲁人,对于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本能的产生了几分亲切感。

    大巴停靠的终点是阿雷基帕,早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将领加西·卡拉瓦哈尔在此建城,阿雷基帕一度是西班牙总督府统治秘鲁时期的经济重镇。1821年秘鲁独立后,阿雷基帕政治重要性逐步增加,还曾一度作为秘鲁首都,而如今,它依旧保持着秘鲁第二大城市的存在。

    阿雷基帕毗邻著名的米斯蒂火山,远远望去,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老城中许多古老建筑都使用白色火山岩建造而成,走在城内像是被包围在了一个白色的世界,或许这就是它被誉为“白城”的原因。

    密密麻麻的石子路将老城串联起来,擦肩而过的路人大多都是身穿传统服饰的印第安人,秘鲁人口中印第安人及印欧混血种人占总数的八成以上,位于南部高原的阿雷基帕,这个比例显然还要高些。但西班牙人曾在此统治了3个多世纪,因此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古宅在老城内随处可见,恍若置身欧洲中世纪的古城。

    古城中最显眼的当属阿雷基帕大教堂,它位于武器广场前。似乎秘鲁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叫“武器广场”的地方,据说这里是当年西班牙殖民者为集合和检阅军队所用,在广场附近一般设有要塞、兵器库,宽阔的广场便于步兵、骑兵的集合,也便于教廷进行宗教集会,而城市渐渐以此为原点向外逐渐扩展开来。

    如今这里依旧是这座城市的核心所在,历经400多年的阿雷基帕大教堂几经修复后,威严丝毫无损。此刻,不少当地的年轻人正坐在广场的长椅上谈着恋爱,小孩子们则戏弄着在广场上觅食的鸽子,似乎没有什么要紧事会让这里的人忙碌起来。直到大教堂的钟声敲起,才会有人脚步加快。相对于外部的宏伟,大教堂内部显得朴素了不少,虔诚的当地人依次坐在长凳上,认真聆听着神父的念词。弥撒结束后,彼此站得很近的教徒開始相互拥抱问候,我身旁站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侧脸看到一个如此遥远陌生的面孔,似乎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便报以微笑,主动伸出胳膊,轻轻地抱了一下我。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印第安人的国度里竟有九成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殖民者虽然通过武力使得当地人屈服,但若要让当地人发自内心的信仰外来的宗教,还是不得不入乡随俗。在一处街边小教堂里看到了一幅“最后的晚餐”的壁画,画中餐桌上的主菜竟是一只豚鼠,这是南美地区特有的动物。后听当地人讲,当年的殖民者发现印加人根本没见过牛羊,当地主要肉类是豚鼠或羊驼,画师们不得不临时把耶稣的菜单换掉,以便于当地人接受新的信仰。还有一些教堂中的圣母玛丽亚像,怎么看都觉有印第安妇女的影子,圣母的脸颊泛着南美人特有的红色,身上的衣着也带有不少印第安样式。

    圣卡塔莉娜修道院的壁画。

    阿雷基帕城内的一处教堂。

    经过几百年的宗教洗礼,天主教在当地早已深入人心,街头巷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教堂,商店门口也总会摆放着十字架,不时还会看到有人举着圣像游街,所到之处,无不投来虔诚的目光。而位于大教堂不远处的圣卡塔莉娜修道院更是将这种宗教氛围推向了另一种极致。

    这座16世纪修建的宗教场所,是由一位名叫玛丽亚·德·古斯曼的富有寡妇捐助修建的。据记载,在18世纪时约有300名修女在此修行生活。根据墙壁上涂抹的颜色,修道院大致可分为蓝色、红色和白色区域,三种颜色的组合使得整个修道院看上去像一幅绚丽斑斓的油画,游客置身其中,无不享受着视觉盛宴带来的愉悦。

    修道院的外墙很高,让它变得更像是古城里的一座“城中之城”,若是没有导游带领,偌大的庭院很容易让人迷失。修道院内的教堂、会议厅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听解说讲,蓝区是当年的富人区,那时蓝色颜料价格昂贵,能漆上蓝色是一种尊贵的象征,蓝区的墙上会有精美的壁画,房间宽敞,还自带厨房、小花园、祈祷室以及套间,有的甚至还有专门的佣人房。面积更大的红区和白区相对就要简单的多,除了房间较小外,厨房、浴室、花园多为公用。当年,许多达官贵人都会争相把自己的女儿送这里学习生活,因此这座修道院在接纳修女时对家世、出身等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倒更像是一个贵族女子学校。

    如今,这里仍有几十名修女在此生活,她们的生活区被单独分开。游览时碰到几个刚刚下课的小修女,看样子不过十八九岁,都是白人的模样。

    圣卡塔莉娜修道院的红区。

    圣卡塔莉娜修道院的蓝区。

    比起这些“幸福”的小修女,在古城南侧安第斯圣堂博物馆中,则躺着一位不幸的少女,她的存在,似乎是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1996年两名考古学家在一次安帕托山探险活动中发现了一具大约10岁的印第安女孩尸体,当时山上白雪皑皑,被冻得僵硬的尸体依旧保持着乌黑的长发,修长的脖颈,身体组织和器官完好无缺,她身上还披着绚丽的羊驼毛披肩,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苏醒的样子,据推算其冰冻状态已保存了至少500年,这名少女后被取名为胡安妮塔。

    在一个小型的放映室里循环播放着胡安妮塔发现过程及相关背景。胡安妮塔被认为是当时权贵的女儿,在祭祀前她吃了最后一餐,随后被祭祀队带到了山顶,她喝了一杯高浓度的酒后,祭祀人员便让她跪在山神前,听完祷告,祭祀人员便向胡安妮塔脑上一锤,供奉给了山神。看完影片,难免增加内心的压抑感,一个活生生的女孩,就这样被牺牲了。

    博物馆里除了胡安妮塔,还有几具木乃伊在一个透明玻璃柜里展示,他们同样是在雪山上发现的,被用于祭祀,只是保存得不如胡安妮塔那般完好。对于印加人来说,山峰是残暴的神灵,只有献上最为珍贵的祭品才能安抚它们,而生命,无疑是最为珍贵的。

    浓厚的天主教氛围加之印第安原始文化的底色,让整个阿雷基帕都弥漫着久远的味道。而还有一种味道,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那就是中餐的味道。

    在老城的街头处处可见写有“CHIFA”标志的餐馆,这些都是当地的中餐馆。随便找了一家走了进去,餐厅里挂着汉字的装饰,老板娘并不会讲中文,只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她交流。

    按照菜单上的图样,要了一份盖饭。有点像是油炸里脊搭配上一些不知名的蔬菜,味道偏甜。对于自身的手艺,老板娘似乎自信满满,付钱时还问我,“好吃吗?”“当然,就是味道很秘鲁。”

    如同在路途中遇到的“中药”,中餐在这里同样受到欢迎,想必与生活在这里的华人有关。十九世纪中期,有10多万广东人、福建人以“契約华工”的身份被卖到秘鲁打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了秘鲁。留在这里的华人,不但在生活方式上对当地人起到了影响,其在政坛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前任秘鲁总理中的维克多·许会·罗哈斯和何塞·安东尼奥·陈都是华裔出身。

    不知是“白城”过于偏远,又或是远不及“马丘比丘”那样为人所知,即便拥有第二的名号,来到这里的游客也并不多,使得老城内的旅馆很少会客满,无论走进哪家都会让人有挑选的余地,大概也正是如此,让来到这里的游人在体会多元文化的碰撞后,对于古城的那份闲适也总是念念不忘。

    相关热词搜索: 白城 久远 味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