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阿木爷爷”:巧手演绎木头里的“中国功夫”

    时间:2021-01-21 04:09: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香香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节目,以10分钟时长,讲述了西瓜视频创作者“阿木爷爷”借助短视频,为传统榫卯工艺融入现代价值的故事。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联播》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以及央视17套《乡村振兴资讯》进行了后续跟踪报道。

    你一定猜不到,现在海外最火的中国明星是谁,又是怎样让大喊“活了28年第一次看到这东西,我好可怜”的网友欲罢不能,甚至火爆到获得了央视《新闻联播》的点赞。

    百万关注的“老网红”

    视频里,一位貌不惊人的神秘农村老人,从山林深处捡来了一堆散木。镜头下一双粗糙黝黑的手,摆弄了几下,就如魔法般地在河沟上搭出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桥。惊人的是,这座可以让成年人自如行走的桥,全程制作中竟没有用一根钉子、一颗螺丝、一把现代工具。纯靠木条与木条的彼此咬合与支撑,就天衣无缝地融合成了一座稳固的结构,靠谱到足以经得住暴风与地震的程度。这样一条视频在境外社交媒体上单条视频播放量数千万次。让外国网友怀疑这是否是魔术,惊叹“又见识到中国功夫”。

    别懷疑,这不是魔术,也没有弄虚作假。而是一种溯源至7000年前的传统“榫卯”木结构。

    视频中的主人公戴了一顶草帽,穿着一身藏蓝色布衣,踩着一双军绿色解放鞋。他身后是一间竹屋,前面是长春花点缀两岸的小溪。“‘阿木爷爷就是我。”63岁的王德文说。

    王德文的深山“工作室”位于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做木工活的视频被儿子王保成传到网上后,王德文一下子火了。“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有270多万粉丝,名为“Grandpa Amu”的YouTube账号浏览量超过2亿次。

    视频中的传统“榫卯”木结构,是藏在木头里的工匠智慧,一项传承了数千年的木工技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正是广泛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王德文介绍,榫是木头凸出来的部分,卯是木头凹进去的部分,榫卯相互结合才能严丝合缝。简单来说,榫卯工艺就像古人的乐高积木,用“以缺补缺”的巧妙结合,让木头上的凹凸环环相扣。王德文说“最难的就是严缝,刨好的木头要像玻璃一样平,拼接起来才不留一丝缝隙。”他凭感觉控制力度,握着刨子在木料上一推,每次只刨去纸片般的厚度。“切割木料时最多留下3毫米的加工余量,不能刨过7下,再多一下木料就废了。”老祖宗的巧思构成古代建筑的灵魂,也让干了50年木匠的阿木爷爷一夜化身为百万关注的“老网红”。

    这位“扫地僧”在榫卯上的功夫是常年为生计奔波练就的。王德文是祖籍山东的农民,9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常年多病。为了养家糊口,他13岁开始学木工。

    2017年,孙子在广西降生后,王德文和妻子从山东搬来。技术是王德文16岁时借来成品后自己琢磨出来的。在衣食短缺的年代,这般精巧的手艺没人在意。而在短视频火爆的今天,擅长视频制作的王保成发出之后,不到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0多万次。

    “敲敲打打将近50年。谁能想到,我老头子火了?”王德文说,有人愿意看,就让儿子多拍点。“50后”的父亲当主角,“80后”的儿子负责拍摄,成为这户木匠人家的创业模式。

    “人肉CAD”

    老人家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是他的“鲁班凳”,用的工艺也很有趣,叫做“瞎掰”。一块方方正正的木头,阿木爷爷可以在完全不切断它的前提下,通过锯、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把木头分解成上百个零件。锯开,却不锯断。双手往上一掰,就是一张稳稳当当的书案。看似没有任何支撑却又紧密无间。“瞎掰”一下却开合自如,简直就是木头界的变形金刚。普通观众搞不懂榫卯动辄1000多种的连接方式,只能一边赞叹这如同武侠小说里唐门暗器版的精美机关;一边为阿木爷爷献上来自中、英、日、法、俄等种种语言的赞美和无数双膝盖——

    有网友称:“我愿烧掉我所有技术证书换老爷子一身手艺。”“谁跟我一样,完全不知道这个为啥出现在推荐列表里,但我居然一口气全看完了?”也有人难以置信这比机器还精细复杂的工艺,单是靠耳顺老翁的双手来控制力道。毕竟哪怕是毫厘的差别,都会影响整个制作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于是纷纷猜测阿木爷爷是用了CAD建模,才能和机器测量与切割出来的分毫不差。殊不知,仅仅是看到这块木头的第一眼,哪里要凸起来、哪里要凿个坑、坑有多大、每块零件该有的长度……就已经通通在他“人肉CAD”的大脑里描绘好了。工具按照画好的符号切下去,就像是解开老木匠专属密码的一把钥匙,成品和想象中的模样分厘不差。就这样,作为又一个中国工匠精神的绝佳代言人,央视报道了阿木爷爷火遍海外的新闻,更多国内网友也因此慕名专程去视频网站上搜索并关注了阿木爷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他下一个李子柒,也有人叫他木工圈的手工耿,圈了一大波粉丝。可比起两位“短视频界前辈”或超群的悠然气质,或幽默的诙谐风格,阿木爷爷的走红显得更加“误打误撞”一些。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展现传统木工的过程,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竟然就有这么多人来看,诧异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因为明明很多创意只是小孙子嚷嚷着要玩具,已经退休的老木匠才重新出山。

    “神仙爷爷”

    被大孩子们甩下的孙子:“爷爷,我也要吹泡泡。”

    霸道总裁脸爷爷:“这个太简单了,咱们做个高级的……”

    胖胖的阿木爷爷就像真人版哆啦A梦,总能掏出独一份的硬核玩具。一个兼具风扇功能的手摇半自动泡泡机,直接让刚刚还满脸委屈的小朋友成了整条街最靓的崽。被日本动画带火的竹蜻蜓,其实也是发源自1800年前的晋朝传统玩具,阿木爷爷用几根竹子就还原了“中国螺旋”的神奇。还有会走路的变形金刚、会蹦哒的小袋鼠、会打架的小人儿、会漂流的小木船、和电视广告上一模一样的小汽车……

    引得羡慕这中国式爷孙情的网友们纷纷评论:“神仙爷爷还缺孙子吗?”

    如你所见,以传统艺术的形式为表,以深厚的匠人精神为里,阿木爷爷的巧手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国际自信的典范。但比起追求“全球网红”的光芒,阿木爷爷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不起眼的榫卯。当他滴水不漏地合紧手中相互咬合、紧密无间的木头块……不仅把一颗匠心和祖孙间的爱扣在了一起,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化传播扣在了一起,把老手艺与新技术扣在一起。

    文化交融的典范,当属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完美复刻的世博会中国馆。虽然大小微缩了几百倍,可里面的零件比筷子还细,环环相扣的机巧让外国人惊叹,“原来中国功夫不止在拳脚,手指功夫也这么绝”。

    别看榫卯的历史比汉字还古老,但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大工出于巧,万变归于思”的技艺却从不落伍。很多人看了他徒手造拱桥的视频,突然意识到阿木爷爷利用楔形斜度固定围栏的工艺,原来正是现代工业中膨胀螺丝的原型。

    前两年,瑞士苏黎世刚刚建成了一座全榫卯工艺的木质结构建筑Tamedia大厦,因为低污染、低噪音、强抗震的特点。获得了建筑界的盛誉。

    在阿木爷爷手里,新的玩具脱胎于老的艺术,而祖辈的手工也可以和潮流符號碰撞出无数惊喜的神器。他制作的一款没有一块轴承、更没有电线和电池,便能自己走路的小猪佩奇,在小朋友间特别受欢迎后,阿木爷爷便产生了用卡通人物去展现木匠平衡设计基本功的想法。用最潮流的承载,让年轻人也对老祖宗的手艺感到好奇。千年传统艺术形式就这样如此完美地与当下工艺品相互融合、和谐共振。古今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阿木爷爷和孩子们的互动,流汗后露出的朴实笑容,也让人们动容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温暖与美好。

    “择一事,终一生”

    任何文化的诞生与存续,其实都蕴含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

    阿木爷爷一辈子穿行在乡间,他的视频却成为了无数城市网友所向往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口着溪水戏耍,呼吸间尽是扑鼻的野花和泥土芬芳。

    乌托邦式慢生活的田园氛围,难得地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看那来自没有电的年代的手艺人们,是如何拿着木条和铁丝就能画出分分钟治愈强迫症患者的圆圈。也获得了一个纾解压力的出口,去回顾自己与家人关系中的童年光晕,获得片刻喘气和休息。毕竟在“耐心只有三秒”的当代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被追着跑。“择一事,终一生”的阿木爷爷,是堪比珍稀动物的存在。

    别看阿木爷爷的每段视频只有十几分钟,背后的制作过程却动辄就是三五天到半个月。尽管手工家具往往更为结实耐用,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速度似乎已经变成衡量事物的主要标准。做一把摇椅,现代工厂已经建立起高效快捷的流水线,阿木爷爷却还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徒手把竹子一点点烧弯。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三年前阿木爷爷的儿子王保成最开始决定在开设视频账号时,曾为流量发愁。

    他最初是想做当时最火的“乡野美食”题材套路,也建议父亲用更快速便捷的电锯开缝,视频一剪辑,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别。但阿木爷爷却统统不听,他拒绝了儿子加太多环境渲染和剧情设计的建议,每一个工序都坚持要拍近景。儿子开始不理解老爸的执拗,直到看到一个从头到尾展示木工活过程的视频,竟然当天点击量就突破了10HD万次,才彻底理解了他的坚持。并下决心和父亲一起经营这个“老派”的账号,一做就是三年多。

    阿木爷爷的“野心”,还不只是把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更想燃起每个网友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于是他每完成一个鬼斧神工的作品,都不忘在视频结尾留一个课堂作业:“同学们学会了吗?你也可以跟着做一个哦。”

    徒留目瞪口呆到只能在弹幕里打下“666”的网友,抱着团瑟瑟发抖:“不了不了,太抬举我了。”话说回来,大家的玩笑里倒也透着几分无奈。嘴上越是自嘲“神仙才能有这双手”,心里越是敬佩这浮躁社会中日渐少见的返璞归真,越是感叹于阿木爷爷们的皱纹里刻着无穷的智慧与经验,越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忧,曾延续了几百年的一门艺术,是否会在此后就难以为继。

    据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55%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

    不过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远”的传统文化,正以现代的方式苏醒过来,点亮着人们的好奇心。

    从热烈的评论区就能看出,在文化自信观念占据主流的当下,中外网友对多样化视频的追捧、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正如王德文所说:“不是我火了,而是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火了。”往往越是专注、克制甚至不事声张的匠人,越是能带给观众最朴实无华却熠熠闪光的感动。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表达,让世界终于有机会慢下来,去感受中国手艺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魅力。

    (综合摘编自创氪网、新华社、凤凰网)

    相关热词搜索: 巧手 中国 木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