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独自穿过茫茫黑夜

    时间:2021-01-29 04:12: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钟华华 吴娱

    吴娱:两篇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很相似。在其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关键词,比如:偏远、封闭、贫穷、饥饿、暴力……为什么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此相似,与你的个人经历有关么?

    钟华华:有关。我幼年生活在至今想起来也怪诞不经的一个小镇上,小镇漂亮,但偏远、闭塞、孤独,更为特别的是小镇上有座近两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家里穷,兄妹五人,超生三个,就更穷。父亲又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农民,他似乎有点想逃离家,但现实的枷锁又紧紧拷住了他,所以他寄希望于我。但是穷呀,连公办小学也读不起,只好去读民办学校,我是那间叫“瓦瑶小学”学校的最后一届民办学生。恰好民办学校就在大教堂里,于是,我一边听着大教堂里唱诗班时不时传出来的颂经,一边完成了学业。当然,民办小学六年时光里,总共搬了五次学校,最后在老师家的堂屋里毕业,九个学生中,考中初中二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段经历,给了我不幸童年的同时,也让我拥有了别样的启示。尤其是后来,我刚小学毕业,父亲突然得脑溢血去世,死时三十六岁。他死亡的过程,我亲眼目睹,然后又亲眼看见他被装进麻袋,运回家。这段经历记忆犹深,无论过去多少年,挥之不去。我想起大作家梅勒,有人问他,作家最好的文学训练是什么,他说,给他一个不幸的童年。

    吴娱:提到父亲,在小说《循你的路》中,父亲当然是最重要的人物,在“我”眼里,父亲的形象是矛盾的。他是无用的,却也有英雄式的举动;他是粗暴的,但对家人自然是有爱的;他是失败的,但他有着令“我”崇拜的一技之长,“做过保管室里的会计,写得一手好字,算盘打得十分麻溜”……当“我”觉得自己将和父亲一样,走他走过的路,“我”对此究竟怀着怎样的情感?是恐惧还是带着自豪,是反抗还是接受?在《脸谱》中其实也有相似的父亲形象,这都源于你对自己父亲的理解么?

    钟华华:我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人,后来成了我内心深处一个复杂的形象,他时不时会吸引我,吸引我去反思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太短暂了,当我学会去反思他的时候,我的年纪已经超过了他的年纪。这很荒诞。就如同加缪在《第一个人》中写到的那样,他以超过父亲年纪的身份,去探望父亲的墓地,那种荒诞感有些类似。父亲一表人才,又特别讲义气,用当年母亲的話说,自己身上肉不疼,都要割块给别人抵过寒冬。他就是那样的人。老家也有种说法,好人命不长。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人人惋惜他。可有什么用。我在反思父亲人生的时候,想的是他这个人,究竟在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什么不堪,他这样昙花一现般的人生,有何意义,还有,他究竟对生活曾怀揣着什么期待。崇拜父亲,可能是每个人,尤其是父亲英年早逝后会浮现的普遍情感。我崇拜的是他的乐观、正直、洒脱和义气,但我幼年时是恐惧和反抗他的。后来,我甚至觉得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如果他不那么理想主义,比如,寻找谎言骗了外公的玉石镯子,进城卖掉做生意,结果玩完,为了还债,他又到小镇上的酒厂去下苦力挣钱还。我记忆里,父亲有无尽的忧愁,总是坐在门槛上,望着大教堂的方向,抽烟。大教堂外面,是街道,再外面,就通向了城市。

    吴娱:你总是提到那座教堂,两篇小说里也都有写到教堂,在偏向阴暗的故事环境里,教堂让人感知到的是“拯救”的力量,恰好两篇小说中又有类似舍己救赎他人的形象——《循你的路》中是姐姐;《脸谱》中是一条狗。像是《圣经》中耶稣替有罪的人受了难,有他们在,仿佛在一片漆黑里有了点亮光,他们是爱与希望么?但他们看起来又这么无力,在你看来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牺牲究竟能够拯救什么?

    钟华华:大教堂先是单纯的个人记忆,后来在文学记忆中,我不断丰富了它的存在。两个小说中,舍己救赎他人的“姐姐”和“狗”,甚至是“弟弟”,有他们在,虽然不易觉察,也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确带来了爱与希望。我幼年时,家人为了我混口饭吃,在唱诗班当过学徒,很多次,我掌着枝形烛台,在深夜进入过大教堂,我在巨大的黑暗包裹和无比张皇的夜色中,看见过大教堂上的壁画。那个受难者的形象,最开始是令我恐惧的。后来,当有人告诉我他为什么受难,为什么被钉在架子上,我才慢慢觉得那个形象变得有些温暖。“姐姐”“狗”“弟弟”,他们之所以那么无力,是因为“父亲”强大的、霸道的、不可一世的“父权”,他如同一柄巨大的权杖,直插在弱小无比的他们跟前,令人无端战栗。可是,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勇敢,哪怕是用忍耐和牺牲,去对抗父亲,也只有他们做到了,“我”没有做到。“我”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逃避。因此,“我”是可耻的,甚至是无耻的。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变得显而易见了。他们存在,就是受难者的化身,免于父亲彻底崩溃,同时让旁观者得到警醒。

    吴娱:说起对抗,你的作品里透着一股“血腥味”,小说里对“血”有多处描写,“血”这一意象在东西方既是禁忌的象征,也是拯救的象征,是生,也是死,甚至带有一种欲望本能的意思。就像暴力,它可以生发成一种美学概念,它也是你的小说的一个关键词,在《脸谱》里,“我”想象撕开妹妹的嘴;想着如果她敢哭,“我”就把她捂死在玉米面粉中……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血腥”和“暴力”的?

    钟华华:可能是每个人心中都蹲着一头魔鬼,“血腥”和“暴力”,时刻都装在魔鬼的口袋里。尤其是懦弱的人,这类人在极致地感知到自身危机时,出于自保,就想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是本能,但这不是勇敢者的行为。当然,大多数都只是在心里幻想,并没有付诸行动,也幸好绝大多数都没有付诸行动,不然,“血腥”和“暴力”将变得不可收拾。“血腥”和“暴力”是懦弱者的游戏,比如小说中的“父亲”,当他作势想当着几个孩子的面,粗暴地吞下六六粉剧毒农药时,他哭了,这时的父亲怕死了,他是懦弱的,我不欣赏这种举动。这时的“我”,是鄙视父亲的。可是,他这种无端的举动,影响了孩子,并将伴随孩子们的成长,比如“我”想撕开妹妹的嘴,想着如果她敢哭,“我”就把她捂死在玉米面粉中,这就是“父亲”带来的——这很残酷,不可取。小说中无数次提到血,是因为幼时真实地看见了无数次的血,嗅到了无数次血的味道,偏偏又是父亲的血,父亲在我幼年里,是暴力的象征,于是,“血腥”和“暴力”,成了一对连襟兄弟,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深处。正因为人们意识到“血腥”和“暴力”无时无刻都存在,所以更多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魔鬼的口袋,不让他们溜出来。

    吴娱:无论在《循你的路》还是《脸谱》中,都有一个启示性的、象征性的意象描写。在《循你的路》中是血瀑,在《脸谱》中是大教堂塔尖的巨钟,它们常常不受控地跑到主人公脑袋里,在关键的时刻出现,两个意象看上去都有“预言”“赎罪”的意味,像是末日里审判的号角——创作时,你想赋予这两个意象怎样意义?

    钟华华:这两个意象的存在,让小说的叙述获得了神谕般的指引。小说创作中,意象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才得以让我的小说有写下去的动力,它们的存在,似乎有种召示、召唤的意义。

    吴娱:《循你的路》中有一句话:“当姐姐从稻林钻出来,她脏得如同从泥水里捞出来一样,不由得让我想象起关于人的降生。”这其中除了“肮脏”还有“苦役”,是否在你看来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背负痛苦”?

    钟华华:记得贝克特曾写过,“开始即结束,诞生即死亡。”当人类不停地前行,不停地历险,在我看来最终也就是到达这种虚无本质。可是,这太遥远,也太荒谬了,不是我所能思考的范畴。人一出生,是背负痛苦,但人还有个本能——寻找希望,这其实是拯救或是救赎。

    吴娱:小说《脸谱》的题目有意思,卖麦芽糖的小贩戴着脸谱是为了吓唬可能偷糖的人,而“我”呢?“我”似乎一直戴着一叠无形的脸谱——“我”总在各色矛盾里挣扎,买不买糖,告不告诉别人,把糖交给父母又得去偷糖……让人思考的并不是我们什么时候能以真面目示人,而是我们果真有真面目么?或许脸谱以下仍是脸谱,层层叠叠,于是没有真面目也没有脸谱。你是如何理解“脸谱”的?

    钟华华:卖麦芽糖的小贩是四川人,四川脸谱在我看来既恐怖又神秘,戴上它,似乎可以“六亲不认”。小说中,“我”一直都戴着脸谱,只是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直到遇见躺在树下的小贩,“我”才意识到自己戴着脸谱。可是,“我”并没有感到“羞耻”,反而觉得寻到了一种庇護,如同被神灵的影子罩着一样,可以无端地干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个脸谱也是层层叠叠的,小说中,“我”的脸谱其实被撕掉了一层又一层,但始终戴着脸谱。脸谱对小说来说,是一种玄机,因为有脸谱,小说变得神秘和有嚼头。同时,脸谱令“我”获得了一种久违的欣喜,因为它可以保护“我”,让别人看不见“我”的真面目,哪怕最终变成河面上漂浮的尸体一样的影子,也始终戴着“脸谱”,这意象,如同一把打开密室的钥匙,让推门而入的人,看见了满室的惊喜。另外,之所以用脸谱,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在我很小时,春天,在油菜田中,我被一个戴着脸谱的恶人吓晕在油菜林里过。究竟有没有真面目,其实我们也未必清楚,因为更多时刻,我们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或者是我们想真面目示人时,早已不知不觉的戴上了脸谱。有时就连众神都戴着“脸谱”,何况众人。

    吴娱: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描写,也有很多将人比喻为动物的描写。比如《循你的路》中有写过老鼠;瓷盆上的喜鹊;“我犹如一条躲在泥土里的蚯蚓”;“父亲的表情像头发怒的狮子”……包括父亲得的病——钩端螺旋体病,这种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鼠和猪。《脸谱》中提到猪的胆汁,黄狗……这些有关动物的描写,使得你的小说中有一股“原始力量”,你在《循你的路》中也有这样描述过“我”蹦跳的举动——“原始人在仪式上才会使用的舞蹈方式”,这股力量神秘带有野性,美又令人恐惧,它是人最本真的欲望么?

    钟华华: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需要蕴藏原始的内生动力,才会经久不衰。可是,如何运用这些原始的,野性的美,需要作者过滤。我的办法是回到幼时,回到入世之初。只有入世之初,童年的真切体验,才是最蒙昧最原始的感受。就如同我的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在夜深人静时,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当一个人躺在城市的床上,进入冥想,你耳畔响彻的,始终是一缕若有若无的蛐蛐叫和蛙鸣声,这种声音如同一缕游魂,亘古地植入了你的大脑存贮器。反之,我不知道从小就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有没有这种神奇的感知,我相信,他们不会有这种蛐蛐叫和蛙鸣声,肯定是另一种声音,具体是什么声音,只有从小在城里出生长大的人才能知晓。蒙昧之初,我所见到的,就是鼠,蚯蚓,狗之类随处可见的动物,听见的就是大教堂的钟声,唱诗声,父亲的喝斥声,我从这些原始的,宗教的元素里,获得了一股原生的文学力量。我在之前的一篇小说中,写到过幼时经历的“抛孩子游戏”。这种游戏,往往发生在一家人中,成年的几兄弟干活累了,吃了晚饭,喝了点小酒,围着火堆,不知谁突然来了兴致,拉起旁边某个兄弟的孩子,一般一两岁,然后大家围成一圈,开始抛孩子,把活蹦乱跳的孩子,从A手上抛到B手上,又从B手上抛到C手上……最后回到A手上。如此,不停轮回。幼小的孩子又惊又吓,在空中飞来飞去,随着游戏的行进,几个彼此信任的兄弟之间,会如同疯掉一样哈哈大笑,当然,要是谁不小心,孩子抛了个空,定会摔个粉身碎骨。抛着抛着,哇哇大哭的孩子不叫了,疯狂蹦跳的人群变得静穆如水。这时,旋转的人群成了墙上的一幅剪影,空中飞来飞去的孩子,恍若一位平躺的神明。我的体会是:时间静止,微曦乍见,一股神秘的力量油然而生。这游戏讲究信任,讲究团结,也讲究彼此的默契。这样的场景,我看见过多次。我觉得这种游戏就带有原始的甚至宗教的意味,如果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它就充满了一种原始的神秘力量和美,同时,让围观的大人和孩子,心提到了嗓子眼,恐惧感弥漫全身。它就是人最本真的一种祭祀仪式或是欲望踪源。

    猜你喜欢血腥脸谱暴力秦腔的艺术特色研究浅析动画《功夫熊猫》和《一万年以后》的异同当代戏曲手工艺品漫议越剧脸谱视觉元素的数字化应用精神科暴力风险评估表在降低住院患者暴力伤人事件中的应用分析“哥武”按甲寝兵:政治舞台会成为新“战场”吗论抢劫罪中暴力的程度从混沌到谐振—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特德?休斯自然观研究俄外长危急关头来北京窄门里的众生

    相关热词搜索: 穿过 茫茫 黑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