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节日祝福 > 正文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学习笔记

    时间:2021-04-22 08:08: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主要观点: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含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

    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

    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法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

    性。

    2、环境

    3、人的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的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一)双轨制(英国)

    (二)单轨制(美国)

    (三)分支制(苏联)

    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4年,“葵謀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12-1913年,“壬子葵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壬戊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义务教育制度:

    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六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辨析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授之

    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

    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

    家事业。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扎德、巴

    格来。

    3、个人本位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使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的学校大都采取个别教学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5、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学习笔记

    一、感觉观事物个别的反应

    外部感觉

    2、感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

    3、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4、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

    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1)绝对感受性: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2)绝对阀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差别感受性: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4)差别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量。

    (5)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6)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

    2、知觉的种类时间知觉

    二、知觉运

    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

    3、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保持时间: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特点)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实际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5、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2、想象的分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七、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

    第二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实质

    2、知识的类型与表征

    3、下为学习

    4、上位学习

    5、直观知识包括

    6、知识概括的措施

    7、技能的分类

    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第三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远景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5、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

    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6、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