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廉政谈话 > 正文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时间:2021-03-09 07:52: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教学设计片断:分子原子

    【导入】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投影】课本P62图3-7、3-8、3-9、3-10、3-12、3-13,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直观中确信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知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p62图3-6,演示氧气、氢气、水的性质实验或观察示意图,提问:“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氢气为什么不再具有水的性质?”

    【模型启发】投影课本P63 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行为的示意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提问:“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甲: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认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

    学生乙:上述反应中,两个氢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反应后是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到一起,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说的都不错,请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丙:氢气、氧气的性质不同于水的性质,如果找原因,只能说是它们的分子不同。分子变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变了。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

    【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学片断:原子的构成、离子

    【问题激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定向】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

    【启发】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甲:我想,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乙:原子像个乒乓球。

    ……

    【教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之中。

    【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

    【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投影:课本P65“联想与启示”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学生甲: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

    学生乙: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了回去,只

    能推测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说它小是因为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去。

    【教师】大家猜测得很对!请阅读课本P66上的红体字及以下叙述,包括“拓展视野”部分。

    【提问】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讨论回答。

    ……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65图3-15,描述有关的结论。

    【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相互结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呈现情景】演示课本P68图3-16 钠与氯的反应实验,分析现象。

    【交流讨论】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甲: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推测钠原子可能和氯原子发生了反应。钠失掉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钠原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

    学生乙: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氯化钠。

    【教师】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的平衡。

    【问题】通过讨论大家是否明白: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结果。大家能否试着把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

    【归纳总结】试着归纳整理。教师出示课本P68图-17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学生对照自己整理的结果进行修改。

    (山东泰安申兆红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铝原子:4.482×10-26kg

    1个氟原子:3.156×10-26kg

    1个钠原子:3 .819×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学生尝试】积极思考,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

    【示范答案】投影:课本p67正7行红体字及下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询问:这个方法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交流讨论】学生甲: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这样被放大的数就好记了。

    学生乙:放大的数目也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教师】如果同意上述想法,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的优越性吗?

    【领悟】学生甲:会计记帐用“万元”作单位,3万元记作“3”,不用再画那么多“0”了。

    学生乙:仓库里放了10000张纸,500张计为1令,我们只说20令就行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物质的量就是这样。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下面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课本P67的图示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

    【问题】知道了相对原子质量,我们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得出相对分子质量?

    【示范】归纳结论。完成CO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略)

    大家看过计算过程,你们认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应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不要忘记乘上原子的个数......

    【练习】计算O2、H2O、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山东泰安雷茂山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1)

    【教学活动】通过投影展示四幅图片(图片内容按次序是:①篝火晚会,②煤炉烧饭,③奥运圣火,④火箭发射)。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将想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聆听学生的各种议论,并助以手示或眼神或语言给学生鼓励,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与学生一道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课本P87的表4-1中。

    虽然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结合你的经验说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并且说出为什么燃烧需要你所说的条件(教师可暗示,从理论假设、实验方法、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依据)。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燃烧条件,教师参与学生的议论,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教师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下面用实验方法来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2. 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3.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开展讨论,使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回答:实验1的现象是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结论是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实验2的现象是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3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煤没有燃烧。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单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煤可以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你还能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吗?哪些物质不能燃烧?

    (2)燃着的酒精灯为什么可用灯帽盖灭?

    (3)为什么镁条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能燃烧?

    【教师讲解】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学习小结】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某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后请大家完成下列思考题:

    (1)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谈谈燃烧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2)观察并总结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及种类,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简述灭火原理。

    (江苏刘玉福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2)

    【创设情景】看到同学们穿着火红的校服,让我想到了跳动的火焰,怎样才能产生火呢?(同学们齐声说“燃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燃烧现象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举一些有关燃烧的事件或现象,并且把课本上学过的有关燃烧的现象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现象讨论一下,什么是燃烧?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科考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呀?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开始动脑筋想,其中林梦菲同学很聪明,也很大胆,她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冰打磨成凸透镜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汇聚太阳的能量……我表扬了她。)【教师】没有火也可以燃烧,为什么呢?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吗?

    【学生】煤、石油、木材、纸、布等等。

    【教师】它们为什么没有燃烧呢?看来燃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它有一定的条件。你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猜想】有的说“燃烧需要有火”;有的说“燃烧必须有氧气”;有的说“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还有的说“燃烧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等等。

    【实验验证】(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用品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教师】当大部分同学做完实验后问:“你做了什么实验?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讨论】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补充演示】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学生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水中的白磷能不能燃烧呢?”

    【实验演示】把预先收集好的一试管氧气罩在水中的白磷上面,顿时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冒出白烟。

    【学生】(表情充满了惊讶和新奇,发出感叹)水火也能相容啊!看来,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

    (大连实验区韩雪云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所形成的混合物有些什么用途?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把结果填在教材P.150的表中。

    【教师】(把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让大家共享,并提出问题)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水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对你是有意义的吗?你喜欢以下问题吗?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说明本章的学习对大家是有兴趣的,也是很重要的,它会为同学们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你认真观察过物质分散到水中的情形吗?先来猜一猜,如果把高锰酸钾放进水里,会产生下列哪些现象?

    ●高锰酸钾小颗粒直接沉淀在杯子里。

    ●高锰酸钾小颗粒一进入水中就消失不见了。

    ●高锰酸钾小颗粒放入水中一边出现紫红色条纹一边下沉,然后高锰酸钾的粒子会慢慢地变小,以至最后看不到这些粒子,烧杯的水全变成紫红色。

    食盐、蔗糖、泥沙、食用油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让我们通过实验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完成教材P.151“活动与探究”。

    【教师】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并观看图6-2物质的溶解过程。

    ……

    (2)物质的溶解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想一想

    1.在寒冷的冬季(设-1℃),你若将分别盛有(1)开水,(2)冷水,(3)食盐水,(4)白糖水的器皿放在室外过夜,早晨起来可以看到有几只器皿内没有结冰?

    2.为什么盛着水的水缸冬季在室外会被冻裂,而腌着咸菜的水缸在室外安全过冬?

    3.冬季建筑施工时,为何往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防冰冻?

    4.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不易将鸡蛋煮熟。你有办法将鸡蛋煮熟吗?

    5.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

    (江苏褚迎春)

    教学设计片断:化学肥料

    【教师】(出示一盆君子兰)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君子兰花。

    【教师】(再出示一盆君子兰)这又是什么?

    【学生】也是一盆君子兰花。

    【教师】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左面这盆粗壮,叶子很绿,而右面那一盆枯黄矮小。

    【教师】好,可是这两盆花却是同时种下的,为什么生长的情况却不一样呢?谁能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甲】有可能是种子、土壤不同……

    【学生乙】还有可能跟光照、温度有关……

    【学生丙】可能还与施肥有关……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可见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肥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谚语也说了这个道理,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笑声)

    【教师】好,今天这节课我就来研究化肥的一些问题。我们同学大部分家里都种田,都种些什么作物呢?

    【学生甲】我们家里种好多果树。

    【学生乙】我们家里种很多菜。

    【学生丙】我们家主要养花。

    【教师】那你们了解家里土地化肥的施用情况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昨天,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去参观了学校后面的蔬菜基地,并请农业科技站的有关人员介绍了我们地区的化肥使用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参观、采访的情况。(大屏幕展示录像内容)

    【学生】(边观看边记录)

    【教师】同学们通过看这段录像片和科技站人员的讲解后你又知道了哪些内容?下面小组围绕屏幕上给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投影】1.常用的化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

    2.我们地区主要使用的化肥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在使用这些化肥时应具体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并用实物投影展示讨论的结果)

    问题1.(化肥种类及分类略)

    【教师】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这说明什么?

    【学生】植物生长需要这几种元素。

    【教师】如果植物缺少了这几种元素会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屏幕。

    (投影)玉米缺氮、磷、钾肥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的对照图。

    【学生】(观察)

    【教师】看来每种化肥对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地区主要施用什么化肥呢?

    【学生】(实物展示讨论结果)

    问题2.我们地区主要施用的化肥有:

    过磷酸钙——它们属于磷肥,作用是能促进植物的根部生长;

    碳铵、尿素——它们属于氮肥,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

    碳酸钾(草木灰)——它属于钾肥,它们能使植物的茎干粗壮。

    【教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家里用的是哪一种化肥?

    【学生】(回答略)

    【教师】你知道施用这些化肥时应注意什么吗?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问题3.使用化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滥用化肥,应根据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需要合理施用化肥。

    ②化肥最好是在早晚施用,避免阳光过强时施用形成“跑肥”。

    ③碳铵与草木灰不宜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④对一块土地不能长期施用一种化肥,否则会破坏土壤结构,要将化肥与农家肥交替使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学到了不少知识,还知道化肥要和农家肥料交替使用,谁知道为什么呢?化肥和农家肥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甲】(讨论后回答)化肥虽然肥分含量高,见效快,但肥分比较单一,使用不合理的话还会破坏土壤结构。

    【学生乙】化肥施用不当还会污染水源。

    【学生丙】农家肥不需要花钱,而买化肥需要花钱,(笑声)这么说农家肥要比化肥经济。

    【教师】哦,非常好,我们同学还挺有经济头脑呢!的确,化肥有它有用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所以我们应……

    【学生】(齐答)合理施用化肥。

    【教师】(出示几种化肥)我这里有几种化肥,现在我想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它们各是什么化肥,如何来检验呢?我们来看如下的活动。

    【投影】实验一:把少量硫酸铵放在研钵里,再加入一些消石灰,用研杵混合研磨,小心闻混合物的气味。用硝酸铵、碳铵做相同的实验,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它们与消石灰混合研磨,都有刺激性气味放出。

    【教师】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氨气。

    【投影】实验二:把少量硫酸铵放在试管里,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在酒精灯上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用碳酸氢铵、硝酸铵、代替硫酸铵,做相同的实验,能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混合加热也都有氨气放出,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下面同学们用氢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来做相同的实验,看看有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实验并讨论:也会有氨气放出。

    【教师】你能否总结出什么规律呢?

    【学生】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都会有氨气放出,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非常好,我们在实验室里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铵态氮肥,那么农民通常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化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01“拓展视野”的内容:看看在农村,人们是怎样用简易方法来鉴别化肥的。

    【学生】阅读并讨论。

    【教师】谁能说说,人们通常是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化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得非常好,你们都会了吗?好,今天我们留一个课后题目,回去调查你们家里使用的化肥种类,并用简易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别,看看人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是不是有效。然后写出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大连段振明)

    教学实录:化学与能源

    【教学活动】通过投影或挂图展示世界的生机盎然景象[图片内容可包括:(1)彩灯辉映的城市夜景;(2)火力发电厂远景;(3)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4)微波炉;(5)火箭发射升空等。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列举一些消耗能源多的事例]。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相互交流讨论有关使用能源的所见所闻。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和学生一道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能源是世界不可缺少的资源,能源把我们带进了生机盎然的世界。但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长,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燃料的日趋枯竭,人类必将面临着能源危机。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呢?学习和研究化学,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

    【教师引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研究利用的能源种类各异。目前我们利用的能源主要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教材图9-1后,就能源的种类交流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离生活最近的能源。讨论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兴趣。最后归纳出常见的能源种类:“化石燃料、电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等。”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到几种常见的能源,但我们知道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增加,许多能源最终将会耗尽。人类要解决能源危机必须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延长现有能源的使用时间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面寻求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归纳出解决能源危机的一般方法。

    结论:

    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

    解决能源危机的一般方法研制、使用节能产品针对现有能源

    开发新能源

    【教师引导】由上述讨论可见,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研制、使用节能产品。观察图9-2中国节能标志,引导学生讨论图案的含义,并认识该标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能?

    【学生讨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借助这一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了解中国节能标志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汉字“节”,代表“节约”;“节”的“横”和外面的圆圈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字母“e”,代表能源(用能源的英文单词energy的第一个字母)。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可从人走灯灭、节约用水等做起。

    【教师介绍】在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古老的一种获取能量的方法就是燃烧燃料获取热能,再将热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这种获取能量的方法简单,但能量转化效率低,并产生大气污染。那么,我们能否寻找到一种转化效率高,并且污染少的能量转化方法呢?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阅读课本、讨论,认识到化学电源是具有上述优点的一种能源装置。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理:化学能化学反应电能。

    【教师引导】因为不同的需要,电池有多种类型、多种型号。你知道的有哪几种?是什么型号?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答到各种各样的电池,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池的类型及型号尽管很多,但是它们的构造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掰开几节不同的电池来分析、研究,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引导】电池是怎样工作产生电能的呢?老师边演示实验(图9 4),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并思考该实验将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1)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等。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等方面讨论,得出“通过硫酸铜溶液和锌片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结论。

    【教师讲解】实验说明: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了物质的化学能才输出电能,即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利于环保的电动车辆、航天器上燃料电池等,说明电池的用途十分广泛。然而废弃电池处理不好也会污染环境,那么应如何处理废弃电池呢?废弃电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和重金属离子会污染环境,应单独存放并回收。

    【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交流处理方法。教师边评价、边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社会上人们环保意识及相关知识普遍较缺乏,废弃电池乱扔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在课余时间如何开展系列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长人们的环保知识,促进人们的环保行动。通过讨论及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解决能源危机可以从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研制、使用节能产品等方面去努力。但随着化石燃料的日趋枯竭,还迫切需要人们开发新能源,其中氢能是一种极其理想的新能源。

    四、探究活动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瓜果电池

    (1)活动目的

    ①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巩固电池的有关知识;②增强学习化学的趣味性;

    ③体验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活动安排建议

    ①在一片苹果上,相距约5mm处分别插入一铜片和铝片;

    ②然后将一只小耳机(或音乐贺卡)的两导线分别接在铜片和铝片上;

    ③听听耳机是否发出“嘎嘎”的声音(音乐贺卡上的发光二极管是否亮起);

    ④再用其他瓜果试试;

    ⑤以能量转化为题,谈谈本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能源的利用情况调查

    (1)活动目的

    ①了解当地的能源利用情况,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改进能源利用结构的建议;

    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安排建议

    ①调查:通过观察、咨询、走访工厂企业和环境监测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生产、生活中能源利用的情况和当地空气污染与能源结构的关系。

    ②分析: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改进能源利用结构的建议方案。

    ③交流讨论:将建议方案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使之更加完善。

    ④总结:分小组以“××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建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或出一期墙报,有校报的学校可择优登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