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实习报告 > 正文

    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1-10-05 10:38: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工作安排,受市政府委托,现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09年国务院19号文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沪考察时,提出了包括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新的三大任务、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等“四大功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一直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成立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地方层面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各项工作。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坚决落实国家战略,持续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集聚各类金融机构,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21年3月,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继续位居全球第三位。

    一是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成效显著,全力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及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抓紧推进落实。在临港新片区方面,推动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金融30条”),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新片区金融50条”),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一次性外债登记、限额内自主借用外债、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取消外商直投人民币资本金账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上线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五大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在科创板方面,2019年6月13日开板,7月22日开市,总体运行平稳,科技属性更加突出,市场包容性初步体现,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截至2021年5月7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557家,已上市269家,累计募集资金3446亿元,总市值3.4万亿元。已受理企业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占总数78%,有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关键行业的发展。上海企业累计受理88家,已上市40家,排名全国第三,累计募集资金1139亿元,市值约1万亿元,募资额和市值均排名全国第一。制定并落实“浦江之光”行动,统筹建设市、区系统集成的企业库和政策库,搭建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千家科创培育企业、百家重点科创板预备企业的“万、千、百”后备企业资源体系,形成“一批已上市、一批审核中、一批即将申报、一批积极准备”的梯次上市良好局面。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发布《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示范区金融16条”)。推进金融服务g60科创走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建设,助力长三角共建“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银行设立长三角管理总部、示范区分支行,创新开展跨区域联合授信。建设绿色项目库,建立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支持金融市场辐射服务长三角,上交所累计设立32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票交所上线供应链票据平台,推广“贴现通”等;上期所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共建期现一体化油气市场。

    二是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加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20年,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166.3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8.5%。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1.3%,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率资金供给。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取得积极进展。积极落实抗疫惠企“28条”,发布“上海金融18条”等金融政策。用足用好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普惠性再贷款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应贷尽贷、应续尽续,不断提升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贷款实现“量增、价降”。2020年,累计为近3万企业发放疫情防控贷款4527亿元,对中小微企业本息临时延期2508亿元。上海各类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26%,同比下降63个基点。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提质。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向银行开放本市8个部门386项公共数据。创新推出“大数据+担保+银行”融资模式。截至目前,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超200万次,服务企业5.4万家。2020年,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融资担保规模超300亿元,增长超50%。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在2021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本市融资环境排名全国第一。发展村镇银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3+6”重点产业体系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持续增加中长期资金供给。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推动“投贷联动”业务发展,持续扩大“科技微贷通”“科技履约贷”等金融产品覆盖面。截至2020年末,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贷款余额3402亿元,同比增长21.7%。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163个重点创新项目累计提供776亿元风险保障。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推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切实保障民生项目和社会建设。引导银行信贷、保险资金等支持保障房与各类安居工程建设。开展保险创新,率先推出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个人税收递延保险等创新品种,积极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推动完善社区综合保险、火灾公众责任险等工作,发挥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4288.3亿元,同比增长22.2%,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2020年科创板新上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9家、首发融资达206.7亿元。绿色债券产品创新不断取得突破,2020年在银行间市场和上交所共发行约1965亿元绿色债券,多只“首单”产品成功落地。绿色保险加快发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重点机构相继落沪。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日益深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市政府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建信金科、中银金科、交银金科等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沪设立,国内首家外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汇丰金科落户上海。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和智能投研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在沪成立。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不断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步实施,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分项排名中,上海金融科技位列全球第二位。

    三是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本市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保险、票据、信托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15家,是国际上金融市场种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市场规模从小到大,多项指标跃居世界前列。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2274.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5.5%。截至202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筹资额、股票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五位。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白银、锡、天然橡胶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位,原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市场产品从单一到多元,推出了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外汇期权等一系列重要金融产品工具,为金融资产定价、发行、交易和风险管理等提供了坚实保障。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基准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入推进。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照指标。国债上海关键收益率(sky)成为债券市场重要定价基准。“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

    四是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走在全国最前列。截至2020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7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等一大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或组织相继落沪。随着我国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全球著名金融机构陆续在沪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首家”“首批”示范效应明显(诞生了国内首批新设外资控股券商——摩根大通、野村东方国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保险;首家外商独资人身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资法人再保险公司——信利再保险等),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不断深化,全球排名前十的资产管理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全国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pfm)中有29家落户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沪港通”“债券通”平稳运行,“沪伦通”“中日etf互通”等成功推出。“熊猫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出“玉兰债”业务,服务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在沪金融市场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孟加拉国达卡证券交易所部分股权,参股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上海交易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来沪展业不断增多。在沪金融机构对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日益加强。

    五是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扩大。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机构,建立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市人大颁布《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建立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针对“7+4”类地方金融组织,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细则及监管要求,强化行业监管。扎实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以科技手段推进高效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非法集资专项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依法稳妥化解重大个案风险。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健全。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在沪设立。首家全国性证券金融类公益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落户上海,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成立,形成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金才工程”,吸引和培育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三类重点人才,金融人才培养开发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在沪金融从业人员已达47万人。金融中心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陆家嘴论坛”成为国内外金融高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2010年本市设立国内首个聚焦支持金融创新的省部级政府奖项“上海金融创新奖”,至今已开展10届评选,金融机构产品、业务创新质量不断提升。金融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很多新的变化,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认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金融中心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需要更好发挥金融在创新驱动中的催化功能,促进科技和金融双向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完善金融便民利民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面对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新要求,金融中心能级和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上海金融市场国际投资者参与度不高,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还不够强。需要在金融要素、市场和机构的准入型开放基础上,更多着眼于服务新发展格局,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角度,加快推进上海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三是面对更好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与合作的新要求,金融中心在自身“软实力”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营商环境、制度规则等方面与全球顶尖金融中心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国际金融规则的运用及制定能力,形成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上海金融监管力量配备、监管手段与上海金融体量日益扩大、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有待进一步适应,需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总体而言,在新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提升能级阶段。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面对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强科学谋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破解前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努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步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重点聚焦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科创板基础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浦江之光”行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实施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有序拓展上线金融机构类型和政府数据项。加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支持上海“五型经济”做强做优,更好服务“五个新城”建设。做好第四届进博会金融服务。

    二是增强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要文件精神,推动一批具有首创性、引领性金融改革举措。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沪先行先试,完善跨境资金管理制度。统筹发展在岸和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强化各类基准价格的应用,不断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上海价格”的影响力。支持在沪托管、结算、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功能,增强跨境互联合作。

    三是加快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进一步丰富资管行业主体,创新资管产品和服务,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力度,畅通资管投资渠道,深化qflp、qdlp试点工作,提升资管国际化水平,厚植资管人才沃土,优化资管发展环境。集各方合力,将上海打造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强、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

    四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速。促进数字化赋能金融,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发挥上海金融体系完备、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上海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方面走在前列。促进金融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聚焦市民新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产业升级、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的资金支持。

    五是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在产品发行、企业上市、评估评级等方面践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支持金融市场发展绿色指数、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等相关产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六是进一步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支持上海金融法院打造成为我国金融司法品牌,增强案件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合力,形成有效保障金融中心建设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有机整合,为金融机构展业提供精细化、便利化服务。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集聚和培养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三类重点金融人才队伍,营造更加适合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个人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集聚区功能布局,支持相关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金融服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提升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特此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 情况 报告 建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