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元代诗文研究》专题课(下)

    时间:2020-12-18 14:06: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启功 李修生

    读书,以前印刷术不发达,多抄,可版掉一个角就不成字。王闿运(字壬秋),念《汉书》,自己抄。郑板桥,默写《四书》。今天有影印本。那时读书,每天默一段,写一段。其好处是增加记忆。陈垣先生找材料,“竭泽而渔”。最后选用最好的,席面上只能放一两条鱼。找材料要宽,选的要精。日本人、香港人,都有一个毛病:书中材料丰富,但没有自己的看法,像资料索引。

    读书,有什么“断想”,片段的想法、体会,要赶紧写下来。记下来不必要求完整。然后慢慢整理。思想火花瞬间即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名作家张恨水,小说格调并不高,写新才子佳人。他有一本小说《啼笑因缘》,序言很好,我至今记得,他说是和一个朋友在中山公园喝茶,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结构,赶紧把这个小说的架子写出来,成为后来小说离合悲欢故事的轮廓。这个故事,我常常向人说起。

    我做卡片与人不一样。我说把本子中间画一直线,再画二道横线。到一个月,把它分类,截下来放在一个盒子里,方便。乾隆、嘉庆时的王念孙写的底稿是一条条往上贴,改一条贴一条。所以,我认为用功手要勤,否则稍纵即逝。

    袁氏先庙碑

    姚燧(1238—1313),号瑞甫,字牧庵。

    从金到元的人,元初之人,思想状态很微妙,表面上不抗暴政,但从种种角度,隐隐地发抒不满。

    今人断句是断语义,古人只标语气。语义与语气不尽相同。我们今天用的是西洋语法,古汉语往往套不上。本文第一句,“尝谓天下之人光显其家者”,要按古人,“尝谓天下之人”可断,按今天不应断。这样念,实在抻得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人说,而字上不能标点。诗,就不能按古文标点。所以语义、语气应兼顾。

    文曰:“庙在今延安属县肤施之东川,去府治十里外袁氏别墅,取延民之助祭之来之易也。”

    最后一句,故意用三个“之”,以示意思之深远。

    古代“之”的发音就念“的”。zh(舌上),d(舌头),古无舌上音,后来分化了,有了舌上音、舌頭音,故另造一个白勺“的”。我揣想,古人发音近于现在的小孩,孩子有许多音不能发。曰、粤、越、喻、吁,都是“曰”义。都作“答应”解。最:通撮,动词。选择也。

    “呜呼!积德之难也如此夫!而成功之难也又如此夫!”这是两句议论,即后来八股文中的过渡。

    这是谀墓之文,唐韩愈的谀墓之文不至于像此文。

    地方武装,各有势力,土围子。袁家不够大。势力如大,也可以立一王朝。历来王朝新立,这种事儿多了。元朝是大的地主势力。它成立后,也承认各地方武装,由他们维持地方治安。这样说来,袁家不是降元吗?

    文曰:“今申言之曰:方天之讫金命也,提王公佐一节度之师,来归吾元。拔之锋镝之下,而卧之衽席之上,脱民兵死,狥地邝延,拓境千里。凡负险群聚资人为粮者,莫不投甲相率而至,去民盗死。

    那还有什么功绩可写呢?有,“脱民兵死”“去民盗死”,使人民在自己的庇护下得以免除兵祸和为盗而死。这真叫“巧言令色鲜矣仁”了。有什么可叙的呢?拿了人家的钱,就有谀墓之词。此文说明元明的若干碑版文章。袁枚说,作文章要吃得住大题目。

    读书贵存疑。

    地方势力、大地主、地头蛇,所以“可倚以集事”。倚,是文章之眼。

    古代讲回避。只有曲阜例外,用“孔”家人为县长。真奇怪,用本地乡绅为地方官,在其他地方没有。

    说鬼魂还关心民之“有”“无”,这真是白日见鬼。

    文曰:“然魂魄犹徘徊恋嫪,不忘其土,无惑乎。公遂为明神,以祸福斯民,岁时妥灵,享黍稷之馨,于其孝子之手也。”

    怎么知道鬼关心人民呢?这全是姚燧造谣。文人造谣到这篇文章算是极点。

    明、清,碑版文章。袁枚曾讲,做文章得吃得住大题目。后有人揭发:并没有人请他给大官做碑版。

    韩愈“谀墓”,但这样吹捧的文章极少,如《平淮西碑》吹裴度,但还不至于这样。明清以来碑版文章全如姚燧。文章,小说大,无说有,上纲上线,非原则说成原则性的。宋代这种文章还少。如不了解这点,便不了解明清文章。

    元、明以来,大官僚、统治者,多由这种手段铺张点缀。

    处于军事敌对时期,甲方杀乙方,就是敌人。袁是降元者。历代统治者依靠的就是这些人。小统治者为大统治者所收买,笼络。杨家将家庭势力与袁家一样。他们被人恭维的是抗辽。差别在此。赵匡胤两代皇帝就要消灭杨家,因为怕杨家势力强大,危及自身。

    头一句,是文章之眼。家,封建肌体的细胞。五代变化大,人们做官,历仕多朝。冯道,五代人,历仕五朝。保家为主,不考虑国。家保不住,被认为无能。至于皇帝姓萧姓梁,他不管。大统治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扩大他的势力。而姚文,只能提袁对家好,不能提对国好。

    于景龙注朱氏小学书序

    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庆元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从南宋入元。

    此文非常重要。近七百年牢固的封建意识自朱熹始。朱熹,南宋徽州人,生于建州(今属福建),并长期在当地活动。他教了不少弟子,他是宋代道学家的始祖。道是讲道统的一套,完全是口传心授的东西。“道统”二字是韩愈提出来,宋儒不承认,认为“道统”是他们提出来。北宋有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南宋有朱熹。此五人是宋朝“道学家”。讲的是天地宇宙间规律是“理”,一切促使社会宇宙运动归于“气”,先天本能的叫“性”,人生活结果,行为、福禄、贫富,归之于“命”。他们把宇宙、社会、人,都归纳为“理、气、性、命”,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比佛教进一步,佛教讲上天堂下地狱,一般人不信。他们用“理”。孔子不提“天道”,不提“性”。他们这一套深入人心。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以前,唐公主都可以再嫁。失节,本应指投降变节,可他专指妇女的贞节。这就出现了祥林嫂。

    朱熹在南宋不被时人恭维,胡铨曾要求宋高宗杀秦桧以谢天下。说:朱熹是诗人。被看作文人,并未当作圣人。有一次,他应是湖南地方官,皇上下旨,大赦……他把圣旨揣在怀里,提前把两犯人给杀了,然后再宣布圣旨。圣人有贪污“圣旨”的吗?他是一个坏官僚。朱有一次犯了罪,很害怕,一天到晚急得团团转。后忽然说:“自古以来圣人不会被杀,所以我不会被杀的。”这人脸皮也够厚的了。

    朱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必读的“四书”。

    这篇文章无甚突出。但说明朱熹的书大行于世,从元朝始。七百年牢笼枷锁,自此始。元人文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注意。

    1982年6月2日

    《牟伯成先生墓碑》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又号道园。

    汉朝人常说“主臣”,用的地方是诚惶诚恐的意思。明人见了,就在活人信中用“主臣”,就闹出笑话了。

    《禁扁序》

    曹雪芹的祖父曹楝亭,曹刻的丛书中有此文。

    禁:宫苑;扁:匾额。禁扁:宫苑匾额。

    这篇序虽写的吞吞吐吐,但内涵有意思。一篇小文,有委婉曲折笔调,半吞半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第一说了元朝本没有书,馆阁之书全是从宋朝掳掠来的(搬这些书,没有把它毁掉,这个就好);第二,寒隽之士不能来馆阁,读不到;纨绔子弟许多人能看亦不看,只有王继志抄点匾额。这算什么呢?但多少有点贡献。作者还恭维一下,“而他著述尚多也”,给点面子。文章说“继志年富力强,好亲师友”,说明此人是晚辈。“则所学又当不止如著此书者”,是作者耍笔调,是奖誉?是讽刺?耍个滑头。前代没有这种写法,后来都被明清人学到家了。桐城派耍笔调,摇曳多姿,就是从虞道园来的。往好说,这种文章摇曳多姿,一唱三叹,余波不尽。其实,在技巧上这是取巧的偷手。虞道园文有扎扎实实的一面,也有摇曳生姿的一面。在摇曳生姿之中,许多难言的话都寓于内。

    此文为元朝刻本。“世祖皇帝”抬头一行,平行叫“平抬”,是尊崇元世祖忽必烈。第五行“国”,空一格,因为“国”指宋朝。每行限空一格叫“暗抬”——说明元人中留恋宋朝。

    集:把手稿刻成书。子孙为避讳用“某”代替,念时子孙不许犯讳。怎么办?用“某”。有时作者在自称名处,称某,是子孙改的(今人不明白,常说“李某”,这是错的,怎么自己避讳自己的名字)。

    古人的“某”,是子孙避长辈的名讳。宋人田登做州官,写一布告:放假三天,可以放灯三日,免除宵禁。下面办事的不敢写“灯”(避讳写成“放火三日”,把“灯”地方空着)。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这是避讳闹出的笑话。元诗

    元好问:

    《范宽秦川图》

    《宛丘叹》

    《此日不足惜》

    程文海:

    《寅夫惠教游鼓山四诗细读如在屴崱杖履间想象追和用坚重游之约四首》

    王恽:

    《苦热叹四十六韵》

    戴表元:

    《赠赵子实》

    袁桷:

    《舟中杂书五首》

    马祖常:

    《上京翰苑书怀三首》

    虞集:

    《为汪华玉题所藏长江万鸦图》

    《挽文山丞相》

    《题滦阳胡氏雪溪卷》

    迺贤:

    《南城咏古十六首》

    宋无:

    《次友人春别》

    《公无渡河》

    《战城南》

    《公莫舞》元诗特点:

    大家先看看唐诗、宋诗。我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如果勉强再分,明人诗可为抢出来的(几派来回打架)。”这是说笑话。唐以前诗,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很自然逐渐成长、成熟。

    唐诗,如李白《蜀道难》,杜诗大声疾呼,有什么说什么,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受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多高兴,这不是嚷出来的是什么?

    宋诗深思熟虑,细细想,说理。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其二》)这是哲理诗,是他的一套说教,虽是拿一个形象比喻哲学道理。但是诗最怕因为所以。只能摆出一堆形象,让你感受到其中之意。他比喻做学问,先用猛火开大了煮,再用慢火炖,机会到了,条件完备了,才熟透。这里也是说这类道理,用船水比喻。昨天大船搁住了,今天走了,是因为水长了。活的水清亮,一汪死水就浑。

    这首诗说读书,讲人的心境“活泼泼地”“常惺惺地”(不打瞌睡,心里清醒),使有源头活水,心境就活跃,不迟钝。这叫“逻辑诗”,不是“形象诗”。宋人多如此。苏轼诗算是好的,虽无因为所以,但也有推理诗。他挖苦新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不管法律的人可以念点“律”,让人专读“律”就麻烦。专说这两句就是“逻辑诗”。

    韩愈“以文为诗”,是有此类句子的开始。“以文为诗”——诗中说理、推理的地方太多了,叙述不用形象、意境。这种诗,每个大诗人都有几句。但宋人较多,深思熟虑,是“想”出来的。

    有诗“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于窗前夜雨中”(南宋人方岳《立秋》:“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很巧吧。窗前夜雨且当诗听,转一个弯。这就是用脑子想出来的诗。“即从巴峡穿巫峡,直向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这都是心中感情,倒出来的。而那些诗,先抑一下,又扬一下。我不会作诗,窗前夜雨就是诗。虽富有意味,但是想出来的一句。俏皮话说的,硬转弯非说:夜雨诗,我难作,是夜雨替我作。这不是想出来的是什么?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自我欣赏,是不是诗人?是湿人。宋人装腔作势的诗,陆游亦然。宋朝人这种诗并不好。宋诗常自己贴标签,表示爱国。其实,从诗中自然流露多好。解放初,演《白毛女》,演員台词不熟,观众笑了。领导急了,跑上台说“是悲剧”,人家更笑了。

    元朝人的诗是“仿”出来的,模拟唐人的诗,故事也许没有,可说得婉转,学哪一家像哪一家。王恽《苦热叹四十六韵效韩昌黎》效昌黎体,把话说明了,有人不说。

    明诗两种:一种专模拟盛唐,雄壮派;还有一种专门模拟婉转,李商隐。没有那种生活也学。《明诗别裁集》李梦阳的《秋望》:“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前七子中最有名的一首。学盛唐,其实是个假古董。犹如京戏中“架子花”,靴子底、花脸、垫肩,这样肩膀宽了,是伪装。明人专模拟这一套。有人叫“优孟衣冠”。何景明《明月篇》(何景明《明月篇有序》):仆始读杜子七言诗歌,爱其陈事切实,布辞沉着,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胜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以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复之,则知汉魏固承三百篇之后,流风犹可征焉。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沉着,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夫诗,本性情之发者也。其切而易见者,莫如夫妇之间,是以三百篇首乎《雎鸠》,六义首乎风。而汉魏作者,义关君臣朋友,辞必托诸夫妇,以宣郁而达情焉,其旨远矣。由是观之,子美之诗,博涉世故,出于夫妇者常少,致兼雅颂,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暇日为此篇,意调若仿佛四子,而才质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词芜紊,无复统饬。姑录之,以俟审声者裁割焉:

    长安月,离离出海峤。遥见层城隐半轮,渐看阿阁衔初照。潋滟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泛紫兰。紫兰红蕊西风起,九衢夹道秋如水。锦幌高褰香雾浓,琐闱斜映轻霞举。雾沉霞落天字开,万户千门月明里。月明皎皎陌东西,柏寝岧峣望不迷。侯家台榭光先满,戚里笙歌影乍低。濯濯芙蓉生玉沼,娟娟杨柳覆金堤。凤凰楼上吹箫女,蟋蟀堂中织锦妻。别有深宫闭深院,年年岁岁愁相见。金屋萤流长信阶,绮栊燕入昭阳殿。赵女通宵侍御床,班姬此夕悲团扇。秋来明月照金徽,榆黄沙白路逶迤。征夫塞上怜行影,少妇窗前想画眉。上林鸿雁书中恨,北地关山笛里悲。书中笛里空相忆,几见盈亏泪沾臆。红闺貌减落春华,玉门肠断逢秋色。春华秋色递如流,东家怨女上妆楼。流苏帐卷初安镜,翡翠帘开自上钩。河边织女期七夕,天上嫦娥奈九秋。七夕风涛还可渡,九秋霜露迥生愁。九秋七夕须臾易,盛年一去真堪惜。可怜扬彩入罗帏,可怜流素凝瑶席。未作当垆卖酒人,难邀隔座援琴客。客心对此叹蹉跎,乌鹊南飞可奈何。江头商妇移船待,湖上佳人挟瑟歌。此时凭阑垂玉箸,此时灭烛敛青蛾。玉箸青蛾苦缄怨,缄怨含情不能吐。丽色春妍桃李蹊,迟辉晚媚菖蒲浦。与君相思在二八,与君相期在三五。空持夜被贴鸳鸯,空持暖玉擎鹦鹉。青衫泣掩琵琶弦,银屏忍对箜篌语。箜篌再弹月已微,穿廊入闼霭斜辉。归心日远大刀折,极目天涯破镜飞。模拟初唐体,把好字眼全堆到一起,像绣花布,不能全绣满。不能把阅览室变成书库。生活中并无此事,作假古董。这类东西打元朝起。元朝人开明朝人的风气,可元朝人仿的有选择。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论诗宣言。

    元好问是元代文学的开山祖师。

    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魏诗,哪是正体?怎样分辨伪体?这是元好问立论的中心。

    之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無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横槊,指曹操横槊赋诗。刘越石,指西晋末的刘琨。他认为西晋末的刘琨有点曹刘的风格。

    之二十四: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拿出韩退之的诗比一比,才知秦观是女郎诗,尽柔媚之文。

    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霽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之二十九: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言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诗。陈正字,即陈师道,官为“正字”。他写诗,把家人、孩子都撵出去,蒙着头冥思苦想,诗作枯涩。所以,说宋诗是想出来的,是有根据的。“可怜无补费精神”,是王安石的原句。

    此三十首绝句,就是元好问作诗见解,是他的宣言。

    正体,板起面孔说官话,几千年压得人喘不上气。元好问志愿分清正伪。他要按建安风格作诗,又指责秦观为“女郎诗”。只许你唱大花脸,不许人家唱旦角。

    韩愈的《山石》,粗线条。陈师道、陈正字、陈后山,“可怜无补费精神”(王安石语)。

    元好问诗论的主要点:

    一、 体正:建安体。

    二、 韩愈雄壮,排斥女郎诗。

    三、 要自然、新鲜,不要陈后山那样枯涩的。

    从元到明,大多数诗人没出这个框框。

    韩愈《山石》诗最雄壮,杜甫诗比之含蓄一点,韩诗势大声宏。元朝人学盛唐诗,学中晚唐韩愈一人。明人甚至不敢学杜,只学杜甫打磨干净的,不敢学他有棱角有毛刺的。韩愈已经比杜甫打磨得干净。元朝人模拟唐诗,全都打磨得四平八稳,一点毛病都没有。

    元诗的开山祖师元好问,元好问的作诗主张一直贯穿元明两代,都受元好问论诗主张的支配。

    相关热词搜索: 元代 诗文 专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