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1-02-05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曾呈进 叶景芳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时代需要大力倡导探研式教学,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解构分析,领会探研式教学的精髓,掌握探研式教学设计 的技巧,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快速成长。

    关 键 词 新课标;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标倡导探研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表 及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研讨 和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在 新情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所谓探研式教学,指用 “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教学情 境,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研活动,得出结论,使学 生参与并体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 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培 养科学探研的能力。[1]探研式教学的概念要比探究式 教学概念内涵更丰富一些,探研式教学不但包含自主 探究学习,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倡导合 作学习。教学过程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 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在预设的情境中发现和探研问题,并评价结果是否正 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这一点,学科核 心素养时代需要大力倡导探研式教学,教师需要领会 探研式教学的精髓,掌握探研式教学设计的技巧。

    一、基于新课标的探研式教学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标是新教材的编写依据,也是新时 期高中地理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我们要对高中地理 新课标进行分析,把握新时期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 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彰显核心素养理念,落实 “立德树人”目标,根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加强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的针对性、实 效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教育部“國培计划(2016-2019)”跨年度递 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地理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 班开展了“新课标解构分析的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 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 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 为例,介绍该课题实践的做法和体会。

      解构分析课标内容条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水循环”这一节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条目是地理 必修课程地理1“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及其地理意义”。

    首先,对这一条课标内容条目进行解读。水循环 是自然界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包括降水、蒸发(蒸 腾)、径流、水汽输送等环节。水循环过程是动态过 程,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综合在一 起,利于整体把握水循环过程,避免割裂讲解三种循 环。水循环的过程学习需要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 的名称和含义,还要明了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要求的重点。水循环的过 程是基础知识,为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铺垫。

    其次,做好实验学校的学情分析。水循环的初级 内容在小学科学中已有安排,河流补给等在初中也有 涉及,高中要求通过学生绘制或使用水循环示意图, 建立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立体、动态的联系,并用 规范的学科术语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学生来自省级示范性高中一年级,地理基础好,学习 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具有较好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水循环初级内容掌握较 好,绿色植物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习预学案必备知 识等实际学情,本课可以采用探研式教学的方式。

    最后,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学 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①学生观察景观图,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树的主要结构与水之间的相 互作用,归纳自然界水体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综合思 维);②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 化与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特点及分布。(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③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类 型、过程及环节。(综合思维);④学生阅读相关数据, 分析下垫面状况改变对水循环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辩证综合认识自然现象,提出合理利用水 资源的建议措施,建立人地和谐观。(综合思维、地理 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设置探研式教学问题 探研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探索方式,首先要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引人入胜,并设置学生感兴趣的 探研问题,顺利开展教学。如本节课可以这样引入: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奔流于江河湖海中。可是有人 在想,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 没有增多?我们又常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 该怎么理解呢?原来这里涉及一个自然现象,水循 环。那么,今天我想用一棵生长在中国福建东南沿海 的古榕,来说说水的故事,释疑解惑。”接着,设置福州 市郊县的乡土情境,展开“水循环”问题探研。

    [情境1]投影图文资料:古榕,长在福州永泰县梧 桐镇(118.95°E,25.88°N),图2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图,图3为永泰古榕景观图,图中河流为大樟溪,闽江 支流,汇入东海。

    [问题探究](1)观察景观图片,说出古树进行生 命活动可能涉及哪些水体类型?

    (2)      降到地面的水是否都渗透到地下了?如果不 是,水又到哪里去了?榕树蒸腾作用的水又到哪里去了?

    (3)      读图2和图3,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大樟溪畔 的这棵古榕参与的水循环过程,并尝试画出水循环示 意图。

    创设了乡土生活情境,又有了令人感兴趣的教学 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活动的冲动,自然地进入下一 环节。

      引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研活动,促进深度教学

    探研式教学的目标是要开展深度教学,并通过深 度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度的探研过程,从而获得 深层次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深度 教导产生很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显现良好的学习效 果。[2]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要结合所学生物知识 进行自主研究第一个问题。通过探讨树的主要结构 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 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古树进行生命活动涉及的 水体有:生物水、土壤水、地下水、大气水。其次,教师 组织学生结合图文信息讨论分析“水从何而来,将去 往何处? ”学生可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降水情况角度进行分析,顺利解决第二个 问题:自然界中的水,海洋水占96.53%,大部分的水应 该是源自海洋。榕树位于永泰,中国东南沿海,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大洋中的水汽受蒸发,随着大气运动 输送到陆地上,通过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渗透到地 下,被植物的根吸收,供给榕树生命活动。图3中显示 河流为闽江支流大樟溪的某河段,河流也会蒸发,为 榕树提供水汽。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出水循环 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根据水循环示意图 图4),可知古榕参与的是海洋与陆地间的水循环,我 们称之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中1-7个序号,则分别 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蒸发①或蒸腾⑦-水汽输送②- 降水③—地表径流④—下渗⑥—地下径流⑤。通过 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研,学生深刻认识到水循环可 能涉及哪些水体类型,水循环包含哪些环节,这些环 节如何构成水循环过程,对水循环的概念达到深度学 习的目的。

      评价学习效果,适时拓展延伸

    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研活动。例如,学生正 确回答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这样说:“你对古榕 树参与水循环过程理解得很透彻,能联系永泰这个地 方背景进行说明。真棒!”教师注意正面评价学习效 果的功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容易产 生让师生欣喜的“期望效应”。在学生通过探研教学 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后,为了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 以适时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时 的问题探研与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的培育。例如,本节课教师抛出下面探研问题:

    [拓展延伸1]针对上面的第三个问题:(1)假如, 因城市建设,古榕被砍,地面变成水泥地?(2)假如,该 地坡度变大?(3)假如,大樟溪的上游兴建水电站?这 些情况,将对水循环造成怎样的影响?

    [拓展延伸 2]古榕参与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如果 是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树,如图5,参与的水 循环有何不同?

    通过上面的拓展延伸,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 的迁移,有利于落实主干核心知识,把探研式教学的 方法应用到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际当中,还将学 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合在探研式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思考

      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节课在教学中渗透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 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例 如,将以福建福州永泰县梧桐镇春光村的百年古榕与 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探 研水循环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福建永泰古榕与新疆 塔里木盆地胡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水循环的差异,渗 透着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讨论单一要素、 多要素与水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加深学生对水循 环整体性的理解,又体现地理学科的时空变化特点, 渗透着综合思维的培育;进而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 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渗透人地协调观的 培育。 要着眼于生本课堂

    探研式教学要着眼于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 体,要从学生实际来设计和推进课堂教学。例如,要 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创设情 境,要与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并靠近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问题,要通过“先行组织者”手段 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关联,留给学生充足的 探究和研讨时间,让学生在探研式教学中放飞自我。

      要着眼于“教-学-评一致性”

    水平1

    根据永泰古榕景观图,能够辨识古榕所在的中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 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植被覆盖好等,简单分析永泰气候、河流、植被 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水平2

    对比古榕和新疆胡杨林的生长环境的差异,能够简单分析福建永泰和新疆塔 里木两地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 系,对比解释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水循环的不同时空变化过程,辨识两地某 些自然要素(如植被)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把教学看成是各要素具有 辩证关系的教学系统,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联系性、 动态性、最优化等特点,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3] 按此理论,如何使促进探研式教学过程最优化呢?正 确的做法首先是根据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 准解构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再把教学目标细化 为可执行的学习目标(即学习探研问题),综合上述工 作成果可以设计基于目标的学习水平等级评价任务 表。“水循环”这一节课如何将课标细化为教学目标和 学习目标在文章前面部分已有叙述,基于学习目标的 水平等级评价任务表展示如表1。按照上述程序开展 的探研式教学就会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实现教学 过程最优化,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探索提供了 借鉴。

    参考文献:

    [1]曾呈进,王颖,谢道州.基于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整 合的探研式教学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5):81-83.

    [2]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EB/OL].

    [2018-02-15].https://www.sohu.com/a/222798542_387114.

    [3]          付寶威,曹纯,郑一筠. 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及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2-156.

    (责任编辑:周志平)

    相关热词搜索: 标的 新课 式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