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第三只眼看课堂,强化问题意识

    时间:2020-03-22 07:52: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以《情绪A、B、C》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论述青浦实验“三关注两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学生及时的课堂反馈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由此,课堂教学要转换教学思想才能转换课堂设计,从课程实验来看,教师尤其要在心理活动课中的情绪体验部分鼓励学生的多样化答案,因为课堂体验是十分个性化的产物。其次,教师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都得到较大提升,自己对教学艺术的领悟也更加深刻。无论原行为阶段还是新行为阶段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有另一个脑袋、另一只眼睛来检视着每句话与每个提问。这包括学生的回答、课堂纪律、课堂活跃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是否受到启发、学生的体验是否深入等。更重要的是,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差距以及改进措施,强化问题意识,这就是教学中的“第三只眼”。

    [关键词] 课堂观察;问题意识;三关注两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6-0078-03

    提及“青浦实验”,几乎每个青浦区的教师都知道;但说起“三关注两反思”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能并非每个教师都十分清楚。“三关注两反思”是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及“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1]。

    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不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关注体验式活动的开展;但它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的,需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此处的迫切要求指所谓的“兴趣”“受用”与“责任”。

    本着上述宗旨,又结合青浦实验的四条教学原理,即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笔者以《情绪A、B、C》的课堂教学案例来说明自己在实践“三关注两反思”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以及所领悟到的借助“第三只眼”的课堂观察策略。

    一、原行为阶段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表情识别情绪,并能通过想法辨别情绪,详见图1。第一部分安排了“情绪猜猜猜”,先集体猜,再独立在纸上完成情绪归类练习;第二部分是“情景讨论”——B同学迟到了;第三部分是学生根据想法选择相应的情绪。但在完成第一部分课后,笔者发现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第一,学生对11、13号图片的争议较大,并不能完全体察“尴尬”情绪,对于部分情绪,学生觉得过于简单,例如3、4与10号图片。总的来说,19幅图片的总量有些多。于是笔者考虑是否删除上述图片,使图片呈现得更为简洁明了,并保持适度的难度,于是,我去除了两张于难易极端的图片。

    第二,在情景讨论中,学生的回答只限于生气与担心两种,如何能达到“想法不同,情绪反应也不一样”的目的呢?积极情绪根本产生不了,怎么办?那笔者是否在引导上还做得不够呢?没有启发到学生的思考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笔者做了以下调整:

    1. 将图片缩减至14幅,删除原来的3、4、10、11与13号图片,重新安排顺序,详见图2。

    2.在情景讨论部分追加两个问题:“如果B同学生病了,你会怎么想?如果你买完文具还有别的事情做,你会怎么想?”希望能启发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第二次教学后,笔者的整体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节奏紧凑,教学环节进行得非常流畅,学生对情绪的把握更加准确了,而且能对同一张图片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例如对第5幅图,他们会用“惊慌”“惊恐”“害怕”“恐惧”与“恐慌”等词语来表达,而对第11幅图,他们会用“讨厌”“鄙视”“藐视”与“厌恶”等词语来描述。

    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的临场发挥启发了笔者,其实答案未必要唯一,因为个体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在里面,都有自己的心理投射蕴含其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也是追求课堂丰富性和答案个性化的体现。顿时,笔者茅塞顿开,内心有一种暗暗的喜悦。

    在情境讨论环节里,学生在感知到“生气”“担心”的情绪之外,还能感知到“讨厌”“沮丧”与“高兴”的情绪,真是让笔者非常惊喜。有的说“讨厌,让我等那么久”,有的说“也许他还在家里养病,我要不要去看看他啊”,还有的说“每次都是我迟到,这次终于不是我了,哈哈”。

    学生的反馈让笔者明白自己在教学设计上所做的调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由此,笔者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思想的艺术,要转换思想才能转换设计,学生也才能将收获最大化。从这次调整来看,教师的思维不能单一,要鼓励学生的多样化答案,尤其在心理活动课中的情绪体验部分。因为课堂体验是非常个性化的产物,教师不能像教数学一样,有唯一答案的意识。第二,提问时可以反向,也可将原来的正面提问变成反问,比如原来问“你还会产生什么情绪反应,当时会怎么想”转换为“如果想要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应,你要怎么想”,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意识到“转变想法就能转变情绪反应” [2]。

    二、新设计阶段

    虽然第二次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好多了,但在教研组教师的指导下,笔者发现了教学设计中自己原来所忽视的一些问题。

    第一,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为辨识情绪似乎过于单薄,是不是可以将其定为通过表情识别情绪和通过改变想法(B)来改变情绪反应(C)?这样学生会有一种非常实际而受用的收获。

    第二,辨识情绪环节已经有了图片辨识,书面练习是否有必要呢?是否有简单重复之嫌呢?序进原理要求我们要体现难度梯度。

    第三,学生的课堂表现仅局限在讨论与发言,可否加入活动,让学生来表演情景剧呢?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活动课的特色吧?

    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笔者决定尝试删除书面练习部分,改为情绪脸谱表演;删除后面关于情绪想法的选择练习,换成继续深入探讨情绪A、B、C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到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并通过情景剧的表演来加强实际感受。

    三、新行为阶段

    在第三次教学后,学生没有了书面练习的压力,对于情绪表情的识别仍然能够用多样化的语言来描述;教师也感觉到活动课的魅力,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不仅释放了情绪,而且也体验到快乐学习,这做到了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四、 反思

    个体备课只能在原有经验上作出改善,而集体备课却能从更符合课程理念的方向,从多维视角给出指导。笔者的设计只是为了便于自己控制,把学生活动(情景剧表演)放到第二课时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受用”需求;也并没有考虑到一种序进原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心理活动课的主流特色——活动,没有在原来的设计中得到良好的体现,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所以一节好课应该由众多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在大家共同交流讨论之后,往往会产生较为科学的设计。

    这次教学留下的遗憾应该可以归因于情景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而且偏向消极情绪反应。对于迟到这件事情,一般人很难做出积极情绪反应。如果能选择一个比较中性化的情景问题,例如A同学上课铃响了才去擦黑板,擦完回座位时被B同学取笑,那么有同学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同时也有其他同学产生积极情绪反应,就会让讨论更加精彩,也会让想法带动情绪反应的转变更加凸显出来。[3]

    通过上述“三关注两反思”的行动研究,笔者感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都得到了较大提升,自己对教学艺术的领悟也更加深刻了。不管是原行为阶段还是新行为阶段,每次实践都好像有另一个脑袋、另一只眼睛来检视着笔者每一句话与每个提问。这包括学生的回答、课堂纪律、课堂活跃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被启发、学生的体验有没有深入等,更重要的是,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思考问题所出现的环节,差距体现在哪里以及改进措施。

    但何种问题才算是问题呢?首先就要明白新理念、新经验指导下的一堂好课的规范和标准,明晰自己在哪些标准上没有达到;其次,教师须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清晰,凡是能恰到好处地帮助达成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好设计,反之都是存在问题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进行“看课堂”的练习。

    所谓的“看”就是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会产生问题,也就没有反思,更不会有改进。带着优质课的标准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积极树立“第三只眼”的意识,树立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也相信其他教师也会在实践后同样收获“三关注两反思”后自我提升的喜悦和满足。

    参考文献:

    [1] 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沈兰,郑润洲.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房超.情绪ABC[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10).

    相关热词搜索: 眼看 课堂 强化 第三只 意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