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

    时间:2020-03-28 07:52: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州圣托马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现任美国诺维奇大学副校长、美国文学教授黄桂友博士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十年来,黄教授先后组织编写了《亚裔美国自传作家》、《亚裔美国诗人》、《亚裔美国短篇小说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全球视野下的亚裔美国文学》等著作,还撰写了《哥伦比亚亚裔美国文学导读》。2009年1月,美国Greenwood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黄教授主编的三卷本《亚裔北美文学百科全书》,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亚裔美国文学和亚裔加拿大文学最全的一套参考书,是对该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黄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2009年3月,该中心副主任刘葵兰副教授采访了黄桂友教授。

    刘: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首先从您主编的《亚裔北美文学百科全书》谈起,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亚裔美国文学进入了美国大学的学科建制,一批有高度学术水平的亚裔美国文学论著和工具书也相继出版,而《亚裔北美文学百科全书》可以说是这几十年来最全的工具书。请问相对于以往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著作和工具书,这套书的学术贡献在什么地方?主要特点是什么?

    黄:最大的特色就是涵盖面广,包括了整个20世纪符合定义的绝大多数亚裔北美作家。而且它收进了若干文学的但与亚裔文学有密切关联的条目,诸如历史事件、政治运动、政府法令、历史人物、有影响的电影作品等。还有,每一篇文章既介绍作家又分析作品,还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这都是该书对亚裔文学研究的贡献。同时,撰稿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该领域的专家和教授,阵容比较强大。这一方面说明亚裔文学研究在北美以外地区的活跃存在,另一方面说明健康的文学必须有健康的评论与其共存,这正是亚裔文学现状的写照。

    刘:在您的专著《哥伦比亚亚裔美国文学导读》中您提到,“Asian American”这个词本身从社会和地缘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您这套百科全书的辞条既包括亚裔美国文学,也包括亚裔加拿大文学。您为什么要把亚裔加拿大文学也包括进这套百科全书呢?

    黄:亚裔美国文学和亚裔加国文学都有不少研究,只是亚裔加国文学起步稍晚于美国。我看过的一些在北美出版的工具书,很多包括加国亚裔作家。一些欧洲学者早已开始使用Asian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的名称,美国不少学者则喜欢使用Asian Pacific AmericanLiterature。其实在给这套书定名时我曾向出版社建议加进North一词,但出版社的资深编辑George Butler指出,在美国,学者和学生们已经习惯了用Asian Ameri—can一词来涵盖美加的亚裔,加上Noah一词倒是可能令人摸不着头脑。我便没有坚持原来的想法。现在,您将这套书的中文名称译为《亚裔北美文学百科全书》,显然更符合我的本意。

    加国亚裔文学与美国亚裔文学切合点挺多:首先是共用的北美英语;其次是地缘——两国毗邻;再次是历史和法律(尤其是移民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之处。举例说:两国都有过反华法案;两国在二战中均强行日裔内迁甚至关集中营;美国搞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加国则以多元文化拼接板(Multicul—tural Mosaic)相呼应。我把加国亚裔文学加进此书,一是力图反映加国的文学状况,二是因为我认为到了该给它“树碑立传”的时候了。

    刘:国内研究亚裔文学的学者主要把精力放在亚裔美国文学,对亚裔加拿大文学的研究相对要少得多。目前在亚洲国家常见的情况是中国学者主要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日本学者主要研究日裔美国文学,越南学者主要研究越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各个大学中情况也是这样的吗?比如,中国去的学者就主要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吗?您认为亚裔美国文学中不同的族裔之间有没有什么互动?

    黄:您的观察很对。情况大致如此,但例外总是有的。这种情形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熟悉感和安全感,也就是说作家和研究者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在阅读和鉴赏作品时容易产生共鸣或找到契合点,从而为研究提供了知识上的方便。比方说,六七十年代的越战导致一些越南移民或移民后代撰写传记、小说、诗歌等。中国人、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对越战的认识多是通过媒体报道或书籍记载,而越裔作家则是基于自身的经历,或者听目击者的第一手转述,因而越南学者对越裔描写越战的作品在心理上的距离感最小。

    另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语言。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同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感情纽带。亚裔文学,如同美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一样,往往有使用双语甚至是多语的特点。而亚裔各个民族在教育下一代时,英语外的第一外语通常都是世袭语,即父母或祖辈的母语。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民族感情问题,即对祖辈文化的尊重、认可和忠诚的问题。

    中国学者当然可以学习和研究日裔文学,反之也一样,只是操作起来不如从事自己族裔作家的研究更得心应手。在教学上情形就不同了。如果一位老师教一门亚裔文学课,面对的学生有驳杂的亚洲背景,而他只讲一个族裔的作品,那学生就极可能会抗议或表示不满,除非这门课明确规定是“华裔小说”“日裔诗歌”或“南亚裔传记”。

    亚裔美国文学中不同的族裔之间有互动。70年代初编辑《哎咿》的四个编辑中三位华裔一位日裔,合作很成功。1997年日裔夏威夷作家Lois—Ann Yamanaka的小说Blu’s Hanging受到全美亚裔研究会的奖励,但有人指控小说对菲裔人物有歧视性描写而抗议协会奖励这位作家。站出来替作家打抱不平的作家、批评家包括很多亚洲族裔,甚至有菲裔作家Jessiea Hagedorn。这说明互动是存在的,而且是有效的,虽然有时候不尽人意。

    刘:您说得很对。由于共同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的学者和读者自然对华裔美国文学比较亲切。在阅读华裔美国文学时,很多中国读者都会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华裔美国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和其他族裔的文学相比,有什么特色?

    黄:这个问题很大,几句话很难说清楚。所谓特色就牵涉到对比以及寻找与众不同的优点。单说时间跨度,美国主流文学从殖民地时期就有了,已经走过了近四百年,而华裔文学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真正称做华裔文学,大约只有三十几年。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是美国文学,以写美利坚国土上的人与事为主。但华裔文学的确有几个显著特点是主流文学不具备的,例如:华裔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浓墨重彩地探讨和鞭挞性别主义,追根到孔夫子,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传记和戏剧,俯拾皆是。这在主流文学和美国其他族裔文学中就不突出。移民的艰辛经历,水土不服,怀乡思亲,是几乎所有移民文学共有的特征。但由于美国的排华政策(如禁止中国女性入

    境),中国城成为华人光棍儿的代名词,在这个题材上华裔文学反映强烈。华人对美国的重大贡献,譬如说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线和在夏威夷种植甘蔗、从事农业,在华裔作品中时有体现,而在其他族裔文学中就几乎看不到。

    刘:可以看出,华裔文学的发展和其特色均与华裔在美国的特殊历史经历有关。在上面您已经谈到亚裔文学在美国一些大学中的教学情况,您能不能更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一般是什么大学开设这类课?采取什么教材?哪些亚裔文学作品经常入选?

    黄:美国大学很多,有四千多所,在没有调查和缺乏统计数字的情况下,只能大概地谈一下。西海岸,特别是加州,是最早开设亚洲研究和亚美研究课程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末。后来由西向东渐进,1991年出现了一个叫做加利福尼亚以东的亚裔会议组织,大力推动在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大学开设亚裔研究和亚裔文学课程。这些课多数在英语系和族裔研究系讲授,而有族裔研究系的大学多数至少是综合性区域性大学。而有专门的亚裔研究系的大学,则几乎都是研究型大学,主要在西海岸和东北部。

    亚裔文学课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有人喜欢用单本的小说和诗集,有人则乐意用选集,如Shirley Geok—lin Lim主编的《亚裔美国文学选》(Asian—AmericanLiterature:An Anthology)和加州亚裔妇女同盟集体主编的《亚裔美国女作家及亚裔美国女性文选》(MakingWaves:An Anthology 0f Writings by and About Asian A—merman Women)。至于哪些亚裔文学作品人选教材,名单会很长,因为各选集侧重点不同,编辑的喜好不同,入选作家和作品往往不同。但可以从主流文学选集举几个例子:有名的《诺顿美国文学选读》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未包括任何亚裔作品。后来选进了汤亭亭《侠女》的章节,以及诗人Li—Young Lee和Cathy Song的诗歌。这是亚裔文学进入“主流”的一个标志,算是进步。

    刘:您提到了亚裔文学教学中,有的教授喜欢用单本小说和诗集,有的喜欢用选集。但无论是用单本作品还是用选集,对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多。就文学选集来说,自从1972年Kai—yu Hsu编辑的《亚裔美国作家》以及1974年赵健秀和他的同事们主编了《哎咿》以来,亚裔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文学选集,但每部选集的标准各异,在批评界和读者们中引起的反响也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标准各异是因人而异,因体裁而异,因时代而异,也因性别而异。在《哥伦比亚亚裔美国文学导读》的“选集”部分,我就作家作品入选标准淡过一些看法。“选集”是个笼统的说法,包罗文学万象。过去20年中出版了一些以体裁为中心的选集(诗歌的、戏剧的、小说的),也有以族裔为中心的,如《日裔美国文学与艺术》(1986),《越裔美国诗歌和散文》(1998)。单纯女性作品的选集也不少,如《亚裔美国女作家作品选》(1988),《亚裔美国女性作品集》(1989),《亚裔美国女性小说选》(1990),《亚裔美国女性剧作选》(1993)等。尚未见到单纯男性作品的选集,确实是时代不同了。

    刘:目前亚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动向?

    黄:至于亚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研究现状,不敢冒昧评价,因为在美国一般见不到有人写文章讨论“研究现状”。恕我直言,希望国内的同行们不要骂我——“现状研究”和“动向研究”是国内文学研究的显著特色。当今马达加斯加的文学动向是什么?西萨摩亚文学的研究现状如何?回答这类问题只能以偏概全,以一当十,很难公平。

    刘:是的,国内的文学批评界比较重视研究现状。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黄秀玲教授(Sauling Wong)在2008年5月讲到现在美国一些研究亚裔文学的学者比较重视亚裔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了,而以前他们更关注亚裔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族裔经验。

    黄:黄秀玲教授是位优秀的学者,她说得很对。所谓重视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亚裔文学在长足进步。这就是吃饱饭和吃好饭的差别,或者说是有钱了才能买化妆品搞化妆。

    刘:您主编和撰写了多本亚裔美国文学专著和编著,您经常组织来自美、亚、欧在这个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一起做研究,同时您还经常参加和组织有关这个方面的国际会议,请问亚裔美国文学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

    黄:毫无疑问,亚洲国家很多学者对亚裔美国文学表现出应有的甚至是浓厚的兴趣。除中国外,明显的例子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尼都有他们族裔的在美作家,但不清楚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兴趣和研究现状。令人吃惊的是几个西欧国家,尤其是西班牙、德国、瑞士和英国对美国亚裔文学的兴趣。德国和西班牙用英语和它们的国语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亚裔文学研究专著和编著。英国是英语的故乡,是美洲殖民地的开拓者,与美国有所谓的“特殊关系”,对美国的文化、文学、政治等感兴趣是自然的。亚洲学者对美国亚裔文学的兴趣有历史和血脉关系,欧洲学者则没有。他们的兴趣有可能源于对整体美国文学的兴趣。另外,美国主流文学是传统文学,亚裔文学是新兴的,容易引起好奇。

    刘:谢谢您接受采访。听说您手头还有一部专著没有出版,我们期待阅读您的下一部大作。

    黄:是的,但需要时间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 族裔 视野 研究 全球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