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粤地箍韵耀古今

    时间:2021-02-08 07:57: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中国古代货币主要有贝币、铜铸币、铜钱、金银和谷帛货币、钞币等。铸币是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据最近的考古研究,铸币的前身是贝币、骨币。广东地处祖国南疆,在古代被描述为瘴气弥漫的蛮荒之地,文献史料很少记载这里的铸币情况。

    汉唐之际粤铸币的短缺

    根据出土的古钱实物资料分析,广东在秦代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任嚣率军逾岭南下,公元前214年,建南海郡。任嚣死后,赵佗以武力合并了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城,建立了南越国。关于这一时期,广东所使用的金属铸币是从中原流入,还是广东自铸,现在还不清楚。这种钱铸有小篆“半两”二字,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把大篆简化为小篆,这也反映在钱文上。

    1974年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兒童公园与靠近城隍庙的地点出土了秦汉时期的半两钱。1995年在上述地点的南越国王宫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秦、汉半两钱与鎏金“四铢半两”、鎏金五铢钱。根据出土实物和工作记录,历年来广州城、郊及本省一些市、县都有秦、汉“半两”、汉“五铢”、新莽“大泉五十”、“货泉”、“布泉”等钱出土,可知秦汉时期广东地区所使用的货币与中原相同。在南朝萧梁时期,广东曾以金银为货币,《隋书食货志》称梁初“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近年来,广东多次在南朝遗址中发掘出土波斯银币,可以佐证。

    唐朝武宗会昌年问,朝廷废天下佛寺,销毁铜佛像和寺庙各种法物器具,命令各州设钱坊铸“开元通宝”纪地钱,在钱的背面铸上州名,俗称“会昌开元”。其中铸有“广”字的开元通宝钱是广东有文字实物可考的最早的铸币(图1)。

    五代十国时期,刘奠割据岭南、交趾(今两广和越南地区),在广州曾铸乾亨铜钱,有“乾亨通宝”和“乾亨重宝”(图2)两种,铸制数量很少,前者尤其稀少。这些铜钱是公元917年刘奠称帝,改元乾亨时所铸。乾亨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因南汉统治者荒淫无度,横征暴敛,致使经济萧条。为了应付困境,刘龑便滥铸铅钱,钱文为“乾亨重宝”(图3),以十枚当铜钱一枚使用,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这种钱制作粗劣,文字不清晰,大小不统一,是中国最早铸制的铅钱。

    乾亨重宝铅钱背面有“邕”或“邑”字与光背三种,以光背为多。从乾亨重宝铅钱制作粗劣、大小参差不齐,文字书法潦草、歪斜的现象分析,当时南汉铸钱工匠的技术及文化素质都比较差。根据考察实物,有些“邕”字的部首很细微、模糊,难以看得清楚,“邑”字实为“邕”字之讹误。“邕”是指广西邕州,邕州在唐代贞观年问设置,十国时期为南汉领地。

    广州地区时有乾亨重宝铅钱出土,曾在黄华路基建工地出土近500斤,为出土较多的一次。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北郊出土窖藏乾亨重宝铅钱更多至700斤。1984年在阳春县石望公社铁屎径古代)台炼遗址中发现七件“乾亨重宝”钱石范(图4),1985年在上述遗址中又出土了十多件“乾亨重宝”钱石范,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广东在南汉时期已大量使用货币。

    自晋至唐,历代都曾禁钱逾岭,岭南社会(除广州外)钱币流通极为有限,至南汉一代,民间普遍用钱,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的流通。

    宋至明粤铸币的发展和局限

    宋代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铜钱流通量需要日益扩大,加上“两税法”施行后,以钱纳税,钱币需求量剧增,普遍出现了钱荒现象。当时广东所产铁多用于铸钱,神宗初年因全国铜钱不足,曾令广南两路用本地铁铸小钱,只在两路流通。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广东韶州(今韶关市)发现铜矿,藏量丰富,每年可开采25万斤。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于韶州设永通钱监(钱监是宋朝的铸钱机构),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又在惠州设阜民钱监。至熙宁年间,永通、阜民二监年产钱分别为80万贯和70万贯,在全国居于一、二位,使广东路从神宗时起正式成为行使全国统一货币的地区,大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的流通,并且有余钱上调京师库藏。由于当时各地铸钱只铸上年号而不铸地名,所以无从分辨出哪些是广东的铸币。

    南宋时期,矿业凋零,永通、阜民二监铸钱锐减,终被废弃。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统治,广东曾铸“大中通宝”钱(图5),明朝初期铸“洪武通宝”钱,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当十”五种钱,背面都铸有“广”字(图6)。崇祯年间,曾铸“崇祯通宝”钱,背面也有“广”字(图7),有学者认为这种钱并不是广东铸币,它铸于广德州(今安徽省广德县)。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连年灾荒,李自成、张献忠领导饥民暴动,吴三桂趁机引清兵入关,建立了清朝统治。南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政权,曾铸“永历通宝”钱(图8),有“一厘”、“二厘”、“五厘”与“一分”四种权银钱(对银作价),钱文为楷书。有些小平钱背面有户、工、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字。篆书和行书“永历通宝”钱则是日本人代郑成功所铸。

    粤地繁荣促进铸币飞跃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在广东设广州府铸局,铸造“康熙通宝”钱,背面铸有“广”字满汉文对照(图9)。雍正年间,制钱铸造局改称为广东宝广局,先后铸有“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图10)、“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钱,背面都铸上满文“宝广”二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宝广局停铸。同治年间宝广局铸“同治通宝”钱,背面也铸满文“宝广”二字,又铸制“同治重宝”大钱,背面有满文“宝广”和汉文“当十”四字。光绪初年铸“光绪重宝”大钱,形制与“同治重宝”相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率先使用机器试铸银币,但并未发行流通。正式用机器大量铸造铜钱和银幣则首推广东钱局。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广东钱局,获得批准后,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今黄华路)选址,并通过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购买英国伯明翰喜敦厂出产的铸币机器,广东钱局于光绪十五年五月投产。最初铸造“光绪通宝”制钱,背面铸有“广”字满汉文对照与“库平一钱”四字(图11),后改为满文“广宝”二字,这是我国以机器铸钱的开始。接着,广东钱局试铸银币“七钱三分版”有库平“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五等币值(图12)。这套机制银币为中英文对照,但把英文置于银币正面不符合清朝的币制(俗称“七三反版”或“七三番版”)。而且这套银币分量偏重,原意为驱逐外币,但被民间收藏或熔毁以牟利,反而不能正常流通,因此停铸。这套“七三反版”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外列英文。背面正中饰蟠龙纹,上有“广东省造”四字,下方标明重量。又试铸“七钱二分版”银币,因“仍置洋文于正面,体制未合”不予发行流通。次年开始大量铸制新版银元,分“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五等币值。银元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上有“广东省造”四字,下方标明重量。背面铸蟠龙纹,外列英文(图13)。这种银币制作精整,图文清晰,俗称“龙洋”,它是我国最早用机器铸制的流通银元。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广东巡抚刚毅为慈禧六十寿辰铸造“寿”字双龙纹壹两银质纪念币。这种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两旁饰蝙蝠纹,上有“广东省造”四字,下有“库平重壹两”五字。背面正中有圆形篆书“寿”字,外饰二龙戏珠纹(图14),这种银币铸量很少。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钱局开铸铜元,铜元俗称铜板,广东称铜仙,这是我国最早铸造和使用的铜元。铜元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中心有满文“广宝”二字,外围上方铸“广东省造”四字,下方有“每百枚换一圆”六字(图15),后改为“每元换制钱十文”七字,背面为蟠龙纹,外绕以英文。同时试铸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铜元,并未发行流通。光绪三十二年,广东钱局改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将“光绪元宝”铜元改铸为“大清铜币”,其正面铸“大清铜币”四字,中心有“粤”字,外围上方有满文“光绪年造”四字及汉字纪年,下方有“当制钱十文”五字,左右两侧有“户部”二字,背面为蟠龙纹,外围上方有“光绪年造”四字,下方绕以英文。同时试铸“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没有发行流通。另外,机铸一文铜币也是由广东首创。光绪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停铸制钱,统一铸当十铜元,同时又加铸一文铜币,以作为零用。一文铜币正中有圆孔,正面铸“光绪通宝”四字,背面铸满文“广宝”二字。宣统年间铸“宣统通宝”一文铜币,形制与“光绪通宝”一文铜币相同。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广东钱局铸宣统元宝银币,有七钱二分和一钱四分四厘两种,正面为“宣统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外围上方有“广东省造”四字,下方标明重量,背面为蟠龙纹,外绕以英文(图16)。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广东钱局改名为广东造币厂,开始用新钱模铸毫银,毫银有贰毫和壹毫两种,俗称双毫和单毫,以铸制双毫为主。双毫正面有“贰毫银币”四字,上列中华民国国号与年份,下方有“广东省造”四字。背面中心纪值,外围绕以英文(图17)。由于双毫大小适中,使用方便,深受广大商民欢迎,得以大量流通,成为广东的主币,并流通到广西、上海等地。

    民国初年,广东也改铸新式铜元,一面正中铸“壹仙铜元”四字,上列中华民国国号及年份,下有“广东省造”四字;另一面铸阿拉伯文“1”字,外围列英文,译为“广东1仙”(图18)。民国七年铸“贰仙”铜元(图19),贰仙铜元铸量很少,流通很有限。民国八年广东铸造发行“五仙镍币”(图20),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镍币,民国十年改为“半毫镍币”(图21)。

    民国十三年由于社会动荡,物价高涨,所铸贰毫银币因含银量低,市面发生拒用风潮,致使流通受阻。后改铸孙中山像贰毫银币,银币正面有孙中山侧面像,背面饰嘉禾纹,中心纪值,上有中华民国国号与年份,下有“广东省造”四字。这种银币以民国十八年铸造发行量较多,同时也铸造发行同样款式的壹毫银币(图22)。至民国二十四年,全国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币的铸行,毫银开始退出流通领域。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陈济棠在广东铸制壹仙铜币,因这种铜币的铸造与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法币政策背道而驰,所以发行不久即被废止,铜币正面为五羊图案,中心有圆孔,孔外饰齿轮纹,上有“中华民国廿五年广东省造”十一字,边缘饰回纹。背面圆孔外围以五个篆书“羊”字连结成回纹的形状,左面饰稻穗纹,右面为“壹仙”二字,边缘饰缠枝纹(图23)。

    广东近代率先使用机器铸制银币、铜元,以先进技术使我国陈旧的铸币工艺焕发青春,开拓了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广东货币种类繁多,币材多样,自铸银币的广泛使用形成了货币的银本位制度,丰富了我国的货币文化,成为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页。 (编辑/刘星辰)

    相关热词搜索: 古今 箍韵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