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究竟差在哪里

    时间:2021-03-21 07:51: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众所周知,但究竟差在哪里,人们并不十分清楚。马克思认为,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这一分析框架来解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背面和正面,以期对差距及其原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分配的背面——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最低的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倍,绝对差距高出342元;最高的2009年,这一差距达到了3.33倍,绝对差距为12,022元;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降为3.23倍,绝对差距上升到13,190元;2011年差距又扩大为3.27倍,绝对差距达到了15,833元。如果加上各种福利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实际差距要超过6倍。

    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状况,我们还可以从收入来源进一步详细了解差距的分解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按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们可以从这四项收入来源观察其变化状况及其对城乡居民收人总体差距的影响。

    1.工资性收入差距。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708元,占总收入的比重65.17%;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31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1.07%。这一数据包含的信息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相差5.64倍,农民的劳动报酬大大低于市民。

    2.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距。2000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为246元,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为1427元,差距为5.8倍,绝对差距1181元。2010年城镇居民经营收入为1714元,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为2833元,差距为1.65倍,绝对差距1119元。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距的缩小意味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并非福音。

    3.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从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看,城乡居民出现同步上升的趋势。一是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呈上升趋势。从2000~2010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4%上升为2.47%,上升了0.43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由2%上升为3.42%,上升了1.42个百分点。从收入差距上看,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别不大。从2000~2010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由218元增加到520元,增加了392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由45元增加到202元,增加157元。由此可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各自比重都很小,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甚微。

    4.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从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看,城乡居民出现同步上升的趋势。一是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呈上升趋势。从2000~2010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2.88%上升为24.21%,上升了1.33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占比由3.5%上升为7.65%,上升了6.23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由2000年的1141元增加到2010年的5092元,增加了3951元;同期,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由79元增加到453元,增加了374元。到2010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达到了11.24倍,城镇居民只转移性收入一项,就相当于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86%。这说明国家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方面存在对农村居民的歧视,致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分配的正面——生产要素分配状况

    生产要素包括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有如下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向城市倾斜。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享的重要方式,虽然农村的投资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城镇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到2010年的13年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由79.18%上升为86.78%;同期,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20.82%下降为13.22%。也就是说,2010年底,占全国50.05%的农村人口只得到了总投资额的13.22%。尽管我们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口号,但农村仍然没有得到与其人口比例相应的资源占有量。这决定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可能缩小。

    2.以身份为特征的劳动用工双轨。户籍制度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二元劳动力市场,市场机制所固有的平等性原则被不公平的歧视性规则或潜规则所替代。企业基于劳动者的不同身份,形成在录用辞退、劳动保障、薪酬福利等方面两套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甚至在同一岗位条件下,干同样的活,给予不同的报酬。

    3.公共服务的城市偏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收入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享受到的福利,其中就包括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是,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义务教育方面,城市普通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农村的1.2倍和1.3倍。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每千人病床数是农村的4.22倍,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2.9倍和1.2倍。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城市道路宽广、公交系统发达、通信便捷顺畅、文化设施齐全,让广大的农村望尘莫及。

    解决问题的路径——要在正面下功夫

    从背面和正面结合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实质上是资源和权利配置的城市偏向造成的,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就要在资源和权利配置上作出有利于农村的制度安排。

    1.促合。就是促进农民与更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农民的财产权利与收益相统一。占农民收入主体地位的经营性收入下降这一事实表明,在资本有机构成中同量劳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在减少,使他们不足以扩大再生产。因此,要扭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降的趋势。要在农田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大投入,着力推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饮水、能源、生态、信息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

    要促进农民财产权利与收益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快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办法。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把保证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法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现象,征地补偿要及时足额交给农民。

    2.并轨。就是打破劳动力的身份歧视,实现劳动用工由双轨向市场轨的转变。现在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25,278万人,他们大多数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制造业工人中大约60%是农民工,煤炭等行业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建筑工地上80%是农民工。他们干着城市工人的活儿,只因为是农业户口,干同样的活儿却得不到与城里人一样的报酬。所以,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的用工制度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为这种一体化提供了时机,及时消除观念和政策上的障碍,就能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到渠成。

    3.均等。就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农村。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的集中反映,要扭转这种差距就要公共服务上向农村倾斜,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上,农村的增速要快于城镇。一是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政府要承担起对3~5岁幼儿教育免费的责任,使出身农村的孩子都能进入幼儿园。二是设计一个好的医疗制度。现行的医疗制度并没有体现人的生命权平等的原则,而是一种等级制度的延续,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个人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服务,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必须取缔这些差距,实行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确保人人享有充分的健康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的身份都不应成为医疗差距的理由。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应该享受无差异的医疗保障。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底线是“安全网”功能,目标是改善社会中最差人群的福利。要在农民的起步养老金55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使失业、工伤、生育、住房等社会保障项目覆盖农村。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所

    (责编/张立新)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城乡 收入分配 差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