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美丽乡村”背景下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1-04-16 07:58: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乡土景观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和不可多得的保护价值。以夯沙村作为乡土景观保护对策研究对象,立足于夯沙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在发展规划中出现的原始生态景观破坏,苗族文化传承的链条松动,人居环境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综合运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提出乡土景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夯沙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土景观;园林规划;地域性;可持续性;夯沙村

    1 背景介绍

    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因此,此地大量的原始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得以保留,大多传统村落布局依坡就势,山环水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湘西州成为国家首批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在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过程中,湘西州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1]:湘西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正逐步退化,在数量上呈现极具快速的下滑趋势,乡村景观逐渐趋同,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乡村老龄化等问题严重,这导致传统村落景观质量不断下降。

    2 乡土景观构成要素

    夯沙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南部边睡,总体上形成了“一村横卧、三溪汇聚、群山环抱”的历史格局,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神秘的苗族文化。然而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夯沙村在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低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水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2.1 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村民命脉”

    夯沙村位于谷底,临近吕洞河,气候湿润,独特的水文地貌为河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背靠吕洞山,连绵重迭、地势险峻、万树成荫,河漫滩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形成了景色秀丽的农业景观。村中小巷多而曲折,溪流与水塘相互沟通、贯穿,构成了夯沙村环境的主要成分,因此,夯沙村被称为“村民活动的命脉”。

    2.2 人文资源——“苗族圣地,神秘夯沙”

    夯沙村作为苗族的聚居地,千百年来的传统被很好地传承于此。苗族刺绣、苗画、打花带灯等传统的民间工艺,苗鼓舞、“赶秋节”等一系列原生态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苗族时代传承的瑰宝。夯沙村作为吕洞山五行苗寨中的火寨,在苗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夯沙村苗族信仰万物有灵、鬼神信奉、祭祀祖先,苗族巫师行各种法事,历代苗王长眠于此,此地的吕洞山更是苗族的祭祖圣山,因此,夯沙村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文优势。

    除了传统节日、工艺的传承,夯沙村内也存留了风貌较好的苗族黑瓦房和吊脚楼等传统建筑。建筑多为木质,考究风水山向,梁正中间画太极,两头画乾坤二卦;结构以悬山顶穿斗抬梁式为主,青瓦屋面、翘角飞扬,其石刻木雕、窗花、柱础等极具苗族特色。

    综上所述,夯沙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以绝壁奇峰、田园风光为主,乡村山水与田园意境完美融合,而人文资源较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人文景观以苗族风土人情、苗寨风光为主,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

    3 出现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

    夯沙村位于山区地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街道空间尺寸小(图1),基础设施建设差。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迫切与外界交流,原来的道路已经不能承载当前发展的需要。同时,夯沙村作为湖南首批特色旅游名村,缺少民俗文化表演的场所,缺少公共交流场地,这也使得人居质量下降。

    3.2 景观风貌差,影響居民生活环境

    道路景观单调(图2),森林植被景观是大面积的马尾松疏林或者为灌木草植被,缓坡多人工种植的杉木林,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乱搭滥建、人畜共居(图3),卫生条件差。由于村落垃圾处理水平落后,大量废弃物随意丢弃,使得夯沙村风貌景观性不强。

    3.3 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生物栖息地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对原始河道的硬化硬化处理,削弱了河流的下渗作用,河道对于洪水的调控能力下降。同时,河岸植被的破坏,也导致整个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使得各类污染物质无法净化,打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河水污染严重(图4),降低了当地居民的人居质量,阻隔了河流动植物的相互联系,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冈。

    3.4 民俗文化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单纯追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出现矛盾,村民对于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使人们忽视了本村的历史文化。另外,青壮年外出打工,中青年一代对于苗画、苗歌等苗族传统文化逐渐疏远,不利于文化走出去。同时,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动,大量新鲜事物对苗族传统文化冲击,修建了一系列与当地传统建筑风貌严重不符的建筑(图5),既导致建筑体量、高度失衡,也不利于文化的纵向继承。

    4 保护理念

    乡土景观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风土人情和传承民族文化。吕洞山苗寨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化石级的古苗寨和苗族圣山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乡土景观的开发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少数民族苗寨建筑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防止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合理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夯沙村乡土景观保护应以生态环境恢复为重点,寻求生态保护、经济开发、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夯沙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5 保护对策

    5.1 整合路网,维持现有格局

    交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道路网,提高道路的通达度,以解决乡村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人居交流诉求等问题。设立道路指示牌,引导入流、交通,同时,注意原始道路风貌的延续,青石板路面铺装的应用。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同时,又能保障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

    5.2 改造景观,提升整体价值

    运用软质材料对景观进行提质改造,根据当地特色营造园林景观,在游道两侧种植山茶花、栀子花、杜鹃类等灌木,适当点缀香樟、木荷等乔木,形成花径,构成自上而下乔木——灌木——地被完整的植物群落,丰富景观层次性,增强观赏性、装饰性。滨水部分预留滨水视线景观通廊,合理设立沿岸观景平台,提升滨水区活力。吕洞河河道沿线绿化要结合原有的山石搭配红檵木、榆树等树桩,栽植石蒜、葱兰等地被植物,沿岸与近水处则选用千屈菜、狐尾藻等水生植物,营造临水空间。

    5.3 恢复生态,还原原始风貌

    拆除原有基础硬质沟渠,恢复沿岸河流的自然植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生态系统。严控污水排放,减少对河水的污染,提高水质,设置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对于自然山体的开发。增加吕洞山山体沿线绿植,适当补植彩叶树种,对于裸露黄土进行生态恢复。建立以“雨水花园”为核心的立体雨水收集系统[2],以雨水为主要利用对象。房前屋后和公共空间采取透水改造、地形处理、建造雨水花园以及下凹式绿植浅沟等措施进行雨水收集。通过道路两侧的植物浅沟、路牙石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引导雨水补给河流与地下水,从而满足当地居民日常以及景观绿化需要。

    5.4 传承文化,增进民生福社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需要政府、专家等的帮助,更需要当地居民的重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苗俗博物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苗画、苗歌、苗族发展历史等。建筑风貌方面,以继续延续苗族传统的氛围,优化苗寨景观特色为主要目标,结合“如旧修旧”的方法,优化建筑布局,使其成为反应苗族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同时,村民是重要主体,应预留民俗广场,开展“赶秋节”、“边边场”等民俗活动,将苗族图腾等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景观营造之中,与物质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传承,也有利于激发居民积极性,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6 小结

    乡村积累起固有的文化,我们称之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又深深植根于乡土景观之中。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妥善平衡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景观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问题。本文紧紧围绕古村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以恢复夯沙村生态为中心,认为生态文明构建与人居质量、文化传承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雨水花园”等现代观念因地制宜地应用到乡土景观保护中,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紧密结合,突破夯沙村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将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有机结合,为苗族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活力,有利于苗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保护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斌.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反思[J].中国园林,2010(12)

    [2]何雨洋,王鉞,阙怡,等.探析雨水花园在住区中的应用——以武汉市百步亭景兰苑小区雨水花园设计为例[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5(1)

    相关热词搜索: 乡土 可持续发展 乡村 景观 美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