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时间:2020-04-27 07:52: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南越华文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反映了南越华人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的历史,相当于南越华人的“民族志”。在梳理南越华文文学史的基础上,拈出南北越对峙时期(1954—1975)这一南越华人家国观念的重要转型阶段,通过对这一阶段两类南越华文作家创作的解读,提炼出转型期南越华人的重要精神特征,即“家”与“国”的分离。这种分离具有严肃的悲剧性,它反映的是华人本土化的历史必然要求与南越华人不愿屈就这种要求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华文文学;南越;家国观念;转型;冲突

    作者简介:涂文晖,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E-mail:twh@hwmail.hqu.edu.cn;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越南华文文学的整理与研究”(FJ2017B133)。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1-0129-09

    越南的华人主要聚居于越南南方的西贡(今胡志明市)堤岸(今第五郡),他们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因不甘满族的统治而迁居到越南南部的华人,叫作“明香”(Minh Huong)。第二类是在清朝早期迁至越南的华人,叫作“清河”(Thanh Ha)。这两类华人都与越南当地人通婚,二者仅在文化同化程度上有所区别。第三类则是“完全保留中华文化,没有与越南人进行通婚或没有被越南社会同化的中国移民。他们选择居住在远离越南族群的地方,自成一区,并保持着鲜明的传统中华文化,抗拒着异族文化的入侵。” 黄子坚、潘碧华、蔡晓玲:《战乱与爱:叶传华及其在”越战”期间创作的华文诗歌》,《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这第三类华人社群是南越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南越华文作家队伍的构成、华文文学的发展演变受到中、越两国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笔者依据重大的政治事件,将南越华文文学史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南越华文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期(1937—1954)。这一阶段南越华文作家的身份是华侨,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的抗日战争促成了南越华文文学的诞生,叶传华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越南华侨的爱国热情。抗战结束之后,中国大陆爆发了解放战争,在战火之中,一批文化人从中国内地和港台来到越南,扩大了南越华文文学的写作阵容,促进了南越华文文学的发展。马禾里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歌倾吐了一个中国游子的心声。

    第二个阶段,南越华文文学的繁荣期(1954—1975年4月)。这一阶段南越华文作家已被迫入籍,由华侨转变为越南华裔,他们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也被割断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可这种强加的“越南人”的政治身份。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将越南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美国积极扶持南越政权并最终发动了“越战”1964年8月,美國开始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军在岘港登陆,正式拉开了越南战争的序幕。1973年巴黎协定签订后,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了“胡志明战役”,于4月30日解放了西贡和整个越南南方。。南越政权在强迫华人入籍的基础上,强征华裔青年入伍,对越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由于华校与华报越南统一之前,越南华报多达十几家,其中《远东日报》销路最广,其文艺副刊在越华文坛居于领导地位。《远东日报》创办于1939年,是越南华人自办的一份商报,越南统一之后连同其它华人自办的报纸一起被取消。的兴盛,南越华文文学在忧患中走向了繁荣。在战争中,越华文坛不再有外来的移民作家,而主要由两类本土作家组成:一类是已经在越南居住了几十年的老移民作家,他们常年在华报副刊开设各种专栏,在读者中影响极大,代表人物有蛰蛮、山人、龙津等。另一类是在越南土生土长的青年作家(大多出生于20世纪30—40年代),他们人数众多、勇于创新,自组结社并出版了多种文艺期刊。

    第三个阶段,南越华文文学本土的沉寂及复苏期(1975年5月至今)。1975年4月30日越南统一。统一初期的越南政府实行排华政策,越南本土的华文创作骤然跌至谷底。在排华浪潮中,不少南越华文作家离开了越南,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创作了不少反映越南生活的作品,在世界华文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外界对越南的关注,代表人物有陈大哲、陶里、心水等。

    越南统一之后,华人被正式纳入越南的民族大家庭之中,赋予了“华族”的身份现今越南官方确认的境内民族有54个,包括华族。越(京)族为主体民族,其余为少数民族。。这是越南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核心理念。20世纪80年代,随着越南政策的调整,华人境遇的改善,越南本土的华文文学开始重新起步。复苏期的南越华文作家已经视越南为自己的祖国,文学创作为越南党和国家的政策服务。受制于“一报两刊”“一报”指的是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创刊于1975年5月,是越南共产党胡志明市委机关报。“两刊”指的是2008年华人自办的《越南华文文学》与2012年半官方的胡志明市华文文学会创办的《文艺季刊》。的格局,与1975年之前相比,复苏期的南越华文文学寥落了很多。对此,南越资深作家谢振煜感叹道:“越华文学如果以越南统一作分水岭的话,这35年只多出版了20多部著作,加上在报刊刊登的作品,在量上远少于前35年,因为当年有建国、远东、亚洲、成功、越华、新论坛、新越、光华、海光、人人等几十家华文日晚报及民声、奋斗等周刊,各报刊每周都有一两个文艺版,刊登数量不在少数。在质上,这35年比前35年更大为逊色。”谢振煜:《越华文学三十五年》,《华文文学》2011年第3期。

    以上对南越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粗略的勾勒,意在为南越华人社会思想文化历史的考察,寻觅和清理出包容其间的南越华人知识分子复杂思想精神的内在理路。南越华文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反映了南越华人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的历史。近百年来,随着越华社会的巨大变革,南越华人曾经有过的、独特的历史遭遇与情感体验,大部分已经湮没无痕了。南越华文文学对华人历史的表现,无疑具有“民族志”的意义。家国观念是一种归属意识,它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国观念既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又并非静止不动,它最终受制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南越华人的祖先都是为了避难而移居越南的中国人,他们虽然侨居海外,但是心念祖国,因而他们大都聚族而居,保持着家乡的风俗习惯。西堤(西贡堤岸的简称)是南越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素有“中国城”的美誉。毋庸置疑,早期南越华人的“家”与“国”均指向中国,世易时移,如今南越华人的“家”与“国”均已指向越南。这种改变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南北越对峙时期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转型阶段,这一时期南越华人的主要精神特征是 “家”与“国”的分离。从同时期的南越华文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转型的痕迹。

    相关热词搜索: 南越 书写 分离 文学 华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