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儿童视角小说叙事的复调性

    时间:2020-05-09 07:58: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这类小说通过儿童的眼光描绘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现实生活做出带有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评价,尤其是在叙述过程中产生的复调效果更是耐人寻味。儿童那种简单的审美的声音与成年人那种复杂的声音相互交织,我们便能感受到两种声音的存在。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说;叙事;复调性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一、 儿童视角小说叙事复调性的表现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术语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征,他认为“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里,其人物和情节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偶然地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1]。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对话性关系,总之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的艺术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在儿童视角这一叙述形式的实际运用中,要让作者完全将自己从叙述者的身份中剥离出来,用一种纯粹的儿童眼光去审视成人的世界,这似乎是不可能的。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认为:“就小说本性而言,它是作家创造的产物,纯粹的不介入只是一种奢望,根本做不到,虽然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他的伪装,但是他永远不能选择消失不见,作者的判断,对于那些知道如何去找的人来说,总是存在的,总是明显的”[2]。这便使得儿童视角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复调性。

    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例。作为儿童视角小说,《呼兰河传》在文本中一直存在着两个叙述者的声音,即现在的已是成人的“我”和过去的作为儿童的“我”。二者的同时存在,实际上是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同时存在,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和“过去”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相互交错,常常难以分开哪里是童年的我,哪里是成人的我,于是小说便呈现出复调的叙事特征。尤其是在第三部分里,“虽然表面是孩子“我”在讲述呼兰河城的芸芸众生相,但有时,读者会明显感觉在那孩子眼光背后,隐藏着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悲凉和沧桑的心境。”[3]在第五章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虐待儿媳,打得她一身病痛,反而“归功”于神鬼附体在她身上,小说中把婆婆那理所当然的心理活动描绘得细致入微,这些联想当然不是童年的“我”所真正得知的。当描写群众兴奋得围观小团圆媳妇当众被“洗澡”场景时,萧红的“力透纸背”的讽刺在这里得以彰显,文字里透着寒气,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也想去。成年的“我”在这种时候总足恰当地现身,摘掉童年的“我”这副面具,开始有条不紊地给读者“讲解”国民劣根性。这种复调式叙述手法,不仅让我们体验到孩子式简单宁静的精神世界,也引导我们在时光倒流中回到自己的童年。然而紧随其后的是利用“儿童”之口深切控诉那冷漠麻木的成人世界,这效果显然比直接用成人之口揭露成人的麻木灵魂残酷百倍。

    二、儿童视角小说叙事复调性的审美价值

    首先,完成对童年的回忆

    儿童视角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的一种回忆与记录。即使是假借另外一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儿童形象,也是成人作者在操纵着,以儿童形象完成文本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仍呈现“回忆”的性质。钱理群先生曾这样说过:“所谓‘回忆’即是流逝了的生命与现实存在的生命的互融与互生;‘童年回忆’则是过去的‘童年世界’与现在的‘成年世界’之间的出与入。‘入’就是要重新进入童年的存在方式,激活(再现)童年的思维、心理、情感,以至语言;‘出’即是在童年生活的再现中暗示(显现)现时成年人的身份,对童年视角的叙述形成一种干预”。[4]

    其次,审视人生与现实

    儿童作为个体人的初长阶段,心灵幼稚纯净,他们通常表现出生命个体原初的本能体验、感觉和印象,而在功利世俗社会里的成人已经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完成了理性逻辑构造,苦难也使他们在观察世界时带上了世俗功利性色彩,这样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难免会相互隔膜,相互不理解。二者共存,就会展开有声有色的“对话”。通过二者的对话,成人世界的种种残酷、冷漠便被昭示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雨夕》中,磨棚的长工对“我们”的避雨还予以接纳,而把那疯妇赶回雨中。儿童的天真幼稚,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得富有童趣,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反衬出成人世界的理性、成熟、功利与世俗,在鲜明的对比中,凸现出潜藏深刻的社会问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了作品艺术的震撼力。

    三、儿童视角小说叙事复调性的原因

    第一,成人的情感、思想对儿童的干预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鲜明地标志着儿童担负感知的功能。由于儿童认知的有限和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对复杂的生活无法作出客观理性的褒贬和价值判断,所以在儿童视角建构的文本中,道德化的议论和理性的说教已经退出了叙事的范畴,呈现出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特征,但要想做到绝对的客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小说归根到底还是作为成人的作家写的,文本中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作为成人的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感情,包含着作家更为深邃、更为隐蔽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浓缩了作家对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社会批判、审美观照。总之可以这样说,儿童视角的文本中都存在复调叙事。儿童那种简单的审美的声音与成年人那种复杂的批判的声音相互交替,从而在文本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两种话语系统的不同声音。

    第二、体验现实人生的理性需求

    “历史需要现实去加以激活,现在也需要过去来加以支撑。作家即使是在表现纯属过去的题材,倘若没有现实体验和理解的进一步辅佐与灌溉,关于过去的记忆也将免不了成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散乱的珍珠。”[5]文学创作离不开作家独特的体验,作者首先要有新异而独特的亲历性经验,另一方面则必须不断地反省个人的历史经验记忆,而灵魂深处的些许微妙的变化,如果仅靠外视角的方式叙述,很难把握好主旨,倘若仅是用儿童的视角来表现,则文章又很难出现深度。儿童视角在文本中一般不作理性判断,所以仅仅用它是不够的,要加入成人视角才会将生活的沉重与丰富表现出来。儿童视角小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者一定要在文章中穿插自己的声音,创造一部多声部的“复调小说”,使得文章更加有厚重感。

    参考文献:

    [1] Bakhtin.Bakhtin works.(vol.5)[M].Hebe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8:98.

    [2] 韦恩·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2.

    [3] 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镱略及心理文化内涵[N].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4):18.

    [4] 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65.

    [5] 张惠辛.童年视角——试析近年的“童年小说”现象[N].文学评论,1992,(4):12.

    相关热词搜索: 复调 叙事 视角 儿童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