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当前小学教学研究实效性不高归因分析

    时间:2020-05-10 08:02: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小学教学研究是指以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总结和分析教学经验,探讨和运用教学规律,以期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理念、提高教学效益的行为过程。近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研究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广大中小学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不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益。但毋庸置疑,当前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研究的效益仍然不高。

    一、对教学研究定位不准,把教学研究等同于专业的教育科研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准确的定位,往往以专职教育科研人员的科研规范来要求自己,结果导致教学研究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一)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科研主要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具体而言,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解决教育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科研的范围极广,包括有关教育方面的所有宏观的和微观的问题。而教学研究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将某些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理解并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过程研究。其目的是使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或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更好地整合,加强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的推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研则以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重点课题, 通过对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推动教学研究难点问题的解决。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是当下教师抓好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现在有不少教师把教学研究与专业的教育科研混同起来,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中也是极为有害的。

    (二)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教育科研主要解决理论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而教学研究主要解决情景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教育科研的主体是科研机构、高校理论研究工作者。当然小学教师也可介入这种研究之中,但常常会因为占有资料、研究时间、思维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事倍功半。专业教育研究常常是外在于中小学教师的,因为这类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并无必然联系。但现在有些教师好高骛远,喜欢搞“大而全”的研究,想做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等类课题,这不但不现实,而且常常很难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最适合做的是微观的能解决情景性和操作性问题的“草根研究”,如教材分析研究、教学个案反思研究、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或实证研究等。依笔者经验看,中小学教师有专家难得的广阔的“教学田野”,有实施“田野作业”的明显优势,研究可以遵循如下原则:“专家易做的,我们少做或不做,专家难做的,我们多做。”这样更容易找准研究问题。

    (三)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目的不同。如前所述,教育科研主要解决教育的理论性和规律性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而教学研究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研究体现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其一,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工作情境之中,研究的进程多从实际情境出发,可以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其二,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发展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研究的视阈狭小,教学研究“匠型化”明显

    教学研究的内容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把自己当作“匠师”来打造,教学研究的内容只涉其一,不涉其二、已然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通病。

    (一)教学研究限于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性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特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应以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为基础,这是教师教学研究区别于理论研究工作者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之处。一旦教师教学研究离开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就会丧失其固有的特性和品质。但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如果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的“围城研究”,只会使教师研究的眼光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最终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泥潭。事实上很多课堂教学问题我们发现不了,难以有效解决,往往是因为“不识教学真面目,只缘身在课堂中”。只要我们跳出课堂的“围城”,对教学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如果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的“围城研究”,很难涉及教学纵深层面,这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粗浅的、狭隘的,很难具有广泛推广的意义。再者,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不只是上课,仅仅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有悖于其职责要求。

    (二)教学研究限于教材执行研究。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教材研究是教师教学研究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可以使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框架体系、逻辑结构等有一个整体的驾驭,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加以使用,为教师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但教学研究不能局限于课程教材研究,更不能限于教材执行研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以“认知的方式”来对待“筹划问题”,要全面、客观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否则很容易导致对现实问题的视而不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陷入“坐而论道”,使我们的教学变成教材的机械化运用,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变成教材单向的、线性的执行过程。事实上,无论是制定课标,还是改革课程、编写教材,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就课程教材研究来说,教学研究包括课程教材的领会、处理执行和创生等问题。而作为教师,在研究课程教学执行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编制、研究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材的适应性等问题,并需考虑必要的理论观照。

    (三)教学研究限于教师教学方法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结构、职业理想、能力水平、身心健康状况,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发展水平,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设备、条件与教学环境等。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因素中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子因素。但不少教师把教学研究定位为教学方法研究,显然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以下位研究替代上位研究的定位,其效果也显而易见。其实,就教学方法而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因课程教材、因学生、因时代变化而变化。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将教学研究的着力点只放在教学方法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又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加以运用,无疑将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会因“计划不如变化快”而对教学研究丧失信心。

    (四)教学研究重点放在考试研究。考试是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种检测和延时反馈手段,这种检测和延时反馈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一种测量工具,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权威性长期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如果把考试作为研究的重点显然有失偏颇。其结果,容易使教学成为“教考”,教研员成为“教考员”,教研室(组)成为“考研室(组)”,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校为考试而办学,最终回归应试教育的老路。

    三、教学研究模式单一,热衷于“点”对“点”指导研究

    毋庸置疑,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教师,因此,教研员通过深入一线听课、评课、议课等方式,手把手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适度的专业引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但教研员的职能远不只于此。教研员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就目前而言,配足配优教研员的县(市)教研室,充其量也只有十几二十个教研员,如果停留在“点”对“点”的指导研究,又能听多少节课?能手把手指导几个教师?“与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并不是某些课程专家思想理论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已有课程方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创造性地转化与生成”;“要求逐渐进入到日常层面,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不只是某一两次耀眼的点缀性质的教研活动,而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产生持久的不断变化的累积效应”。因此,这种“点”对“点”的传统教研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需要重新定位并变革运作方式。

    教研员深入一线的目的是“解剖麻雀”,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智慧,实现由“点”到“面”教研,从而达到教研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解剖麻雀”式教学研究的有效实施模式主要有:1)典型引路,示范辐射推进。把那些基础条件较好、办学规模较大、教师专业素质较高的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龙头校,让它们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攻关、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2)课题牵动,整合力量推进。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最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计划性与实践性。3)活动交流,启发智慧推进。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有很大作用,也是推动教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4)专家指导,专业引领推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有些问题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研员可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位置的优势,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双向策略,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

    相关热词搜索: 归因 不高 教学研究 实效性 小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