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虚无世界里的心灵归宿

    时间:2020-08-23 07:55: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主题词 叙事结构 主题呈现 虚无

    摘 要:孤独和虚无缥缈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反复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篇小说语言简明,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和拉波夫的叙事结构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主题词、叙事结构与小说主题呈现的关系,认为结合语境的语言运用和特殊的叙事结构为小说的主题彰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引 言

    海明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简明、情节简单却寓意深刻而闻名于世。与其充斥着血腥、死亡和暴力的大多数作品不同,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西班牙某个明亮洁净的餐馆的故事。故事只有一千六百多字,情节也很简单:午夜,一个孤独、曾经企图自杀的老人在餐馆里喝酒。两位侍者在闲聊中等着打烊。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孤独的老人成了侍者二人谈论的唯一话题。在故事结尾,老人终于离开了餐馆,年轻侍者迫不及待地回了家,而年长侍者走进一个又脏又吵的酒吧,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一种绝望的孤独,一种虚无缥缈的茫然。

    在作品中,对话和近似完美的表面描写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虽然对话中话语发出者身份不连贯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议,这篇小说还是精彩地展示了海明威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和冰山原理下隐藏的简约与神秘。通过对主题词出神入化的运用,借助特殊的叙事结构,作者传达了一个像祷告词般精确和虔诚的主题:对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否定将人们带进一个虚无的世界,传统价值观消失后现代人只能在茫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

    二、主题词与主题呈现

    在这篇简短的小说中,nothing/nada(通常被翻译成“没事儿”和“虚无缥缈”)出现次数超常,多达33次。在此我们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分析这一主题词的超常出现与小说主题呈现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主张意义即使用,就是重视具体的言说情境,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及语言和生活形式的联系。他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要想象一种生活方式”①。理解一种语言必然要理解与之相关的生活形式;生活形式多种多样,语言形式也多种多样;语言使用方式不同,意义便有了差距。小说中的nothing/nada集中出现在结尾处年长侍者的内心独白中。且看原文:

    What did he fear? It was not fear or dread. It was a nothing that he knew too well. It was all a nothing and a man was nothing too. It was only that and light was all it needed and certain clearness and order. Some lived in it and never felt it but he knew it was all nada pues nada y pues nada. Our nada who art in nada, nada by thy name thy kingdom nada thy will be nada in nada as it is in nada. Give us this nada our daily nada and nada us our nada as we nada our nadas and nada us not into nada but deliver us from nada; pues nada. Hail nothing from full of nothing, nothing is with thee. ②

    译文:他怕什么?他不是怕,也不是发慌。他心里很有数,这是虚无缥缈。全是虚无缥缈,人也是虚无缥缈的。人所需要的只是虚无缥缈和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为了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就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缥缈,你将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因为原来就是虚无缥缈。给我们这个虚无缥缈吧,我们日常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是我们的,我们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打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③

    原文128个单词,其中nothing出现了6次,nada出现了20次,3个it和1个that用以指代nothing/nada,共计30次。这种高密度的单调重复体现出作者强调的本意:三个主人公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老人孤独、寂寞,依赖着餐馆人造的、暂时的宁静;年轻侍者麻木、愚昧,对周遭世界冷淡无情;年长侍者似乎是理性而清醒的,却走不进老人“干净明亮的”的内心世界。

    这段内心独白是对一段祈求上帝的祷告词的仿讽。祷告词的原文如下: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hallowed by thy name. Thy kingdom come. Thy will be done i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and 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 as we forgive those who trespasses against us,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forever. A-men. (Matthew 6:8-13)

    Hail Mary, full of grace, the Lord is with thee.

    可见,海明威有意用nada替代了原祷告词中很多重要名词和动词。维特根斯坦认为,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变换词语,或是变换词语和句子的规则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Nada的替代改变了原祷告词的神圣、崇敬、祈求和欢呼,表达了精神崇拜的苍白、上帝的虚无和由此带来的愚蠢、麻痹及空洞。更为深刻的是,在貌似简单的nada一词背后,海明威表现出对混沌社会的反叛和对生存价值的追求,这是从“虚无”到“存在”的跨越。小说的主题在主题词的重复和替代中得以彰显。

    三、叙事结构与主题呈现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根据随意会话的自然叙述顺序,提出了包含六个环节的叙事结构:(1)点题,即叙述者在叙述之前对故事所作的简要概括;(2)指向,即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他相关背景知识;(3)进展,即故事本身发生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4)评议,即叙述者就故事的情节、人物、事件等方面所发表的评论。评议既可以表明叙述者的态度和立场,也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感染力;(5)结局,即包括各种冲突的结果、人物的下场等;(6)回应,即在故事的末尾,叙述者常常用一两句话回应主题,以使故事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否则,不管多么合乎语法的话,说了都等于白说,都无法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小说的标题往往被看成是叙事结构理论中的点题。表面上,“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指的是老人喝酒的餐馆,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它深刻的寓意是孤独的老人内心需求的干净而明亮的心灵归宿,是“迷茫的一代”在新的精神坐标构建前所缺失的世界。

    小说的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基本背景,这就是叙事结构中的指向。在仅有的三个故事人物中,老人出现在开头,并巧妙地被作者用不定冠词“a”修饰,似乎预示着老人在故事主题中的中心作用和他内心的不可知性。

    第一次进展和评议在小说中被作者交织在一起,包括从老人喝酒、侍者对话到老人、侍者离开。这是小说的重点,对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指向不同,第一次进展和评议部分几乎都是简短的对话,没有多少修饰和解释,“形容词被删减得很彻底”④。在几近通篇的对话中,海明威采用了“缺席的叙述者”的方法,让读者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由于叙述者的拒绝参与,叙述者对老人和两位侍者的态度成为潜在的未可知,与小说主题词“nothing/nada”呈现的“虚无缥缈”遥相呼应,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内容,使读者感受到人生的动态变化和虚无世界的真实可感。

    另外,两位侍者的对话均采用短句和省略句的形式,这是一种随意自然的交谈方式,但在小说中呈现出急促、不安、冷淡和无助的气氛。下面是小说开头的一段对话: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了。”

    “干吗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⑤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是海明威式的“冰山上八分之一”的“速记”。在侍者们的眼里,一个生命因绝望而自杀是微不足道的,谈论此事只是为了消遣。虽然没有任何诸如“冷漠”和“漠不关心”的字眼,简单的词语和省略的句式使读者体会到了对话外的环境,一个与外在的“干净明亮”的餐馆所不同的“冰冷暗淡”的侍者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的漂浮是偶像崇拜被摧毁后的痛苦、愤懑和茫然,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最典型的体现。

    按照拉波夫的叙事结构理论,故事的结局是一系列事件的结束,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根据这一定义,主要人物老人付账离开餐馆预示故事接近尾声。然而,海明威的高明之处在于颠覆了传统的自然叙述顺序,在主人公缺席的场景下开始了第二次进展和评议的阐述。

    区别于第一次进展和评议,主人公离场后的进展和评议有着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除侍者两人的对话外,增加了年长侍者的内心独白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年长侍者的大段内心独白是对基督教主祷告词的戏仿,体现了人类精神信仰的幻灭,虚无犹如上帝,无处不在。对于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精神失落成为最大的危机。

    作为对主题的回应,最后一段中“一个干净明亮的餐馆又是另一回事”⑥,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小说的标题。这种首尾的呼应使故事的结构更加完整,凸显出“迷茫的一代”为躲避精神空虚寻求庇护所的强烈愿望。

    四、结 语

    像海明威这样著名的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对小说中的主题词的理解不能只看它们的表面意义,而要结合实际语言使用情境,联系社会背景、作者的经历、文化背景、写作目的和意图等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丰富的主题思想。

    另外,叙事结构的不同部分对小说的主题渲染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违背常规的进展与评议的二次再现强化了小说的实际细节,将海明威笔下的虚无世界,飘忽不定的人生价值和未知的心灵归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此小说最鲜明的主题意义和创作特色了。

    作者简介:巩湘红,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评价理论。

    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76.

    ②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M]..88lc.Com/

    wai5/haimingwei/dpxs/052.htm.

    ③⑤⑥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M].曹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2,21,22.

    ④ 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37.

    相关热词搜索: 虚无 归宿 心灵 世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