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整体景观思维在山地空间规划中的实践

    时间:2021-01-29 07:59: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滞后性、非整体性和尴尬性的局限现状,探索运用系统的整体景观思维方法来控制具体场地规划,达到自然生态基础过程与人文人性功能配置的合理性、持续性统一在同一个过程的目的,并在重庆黔江城南新区规划的实际设计方案中进行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整体景观思维;空间格局;山地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1-0066-05

    一、当代城市景观的局限性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人地关系,物体、空间和自然关系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应起到的作用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在规划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微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1]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它并不依附于任何专业,相反它应该是相关领域的总指挥,整体设计、统一筹划、彼此渗透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然而当今景观设计在中国存在着“滞后性”、“非整体性”和“尴尬性”的现状,仍需要漫长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一)景观发展对于城市规划的滞后性

    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Q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思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自然与城市环境变得和谐并易于居住。其后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既要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富度。[2]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绝大多数实践都是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建设用地,而漠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对人性以及地域性设计的丧失,不能够形成绿色、高效、安全、适宜的生态景观格局,造成了景观设计在规划实践中的“滞后性”。也就是这种“滞后性”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生的城市现状。[3]

    (二)景观设计在规划实践中的非整体性

    基于上述城市规划现状,景观设计在规划实践中是破碎的、填空式的、非整体性的,它从根本上忽视了自然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然而“规划的要意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留空的非建设用地”。[4]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由自然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山地所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因此在城市空间中通常应先进行景观的整体控制,包括对生态基础的保持与利用,主要景观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控制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和绿化等内容。而这些景观控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层层细化的过程,却不应该是现在的“填空式”或者“美化式”的非整体性的设计。

    (三)城市化妆运动的尴尬性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开始,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城市,城市景观相继成为君主专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暴发户炫耀的工具。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开始,在城市中以几何设计和惟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展开给欧美许多国家留下了沉痛的教训。然而与历史上的“城市美化运动”相似,而今“城市化妆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它的典型特征也是为了视觉美的设计,以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它们往往以巴洛克城市景观为模板,强调宽大、宏伟,具体的表现如景观大道、城市广场、城市河道改造、城市新兴公园,等等。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无论城市大小,无论历史悠久与否,许多城市都在为体现纪念性和展示性的城市形象而大兴土木。这种“城市化妆运动”的尴尬性从根本上反映了在当今中国的城市设计更多地追求风格、形式等的表面文章,而忽略了真正的挖掘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实际功能。

    二、整体景观思维在规划中的构建

    这些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现状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俞孔坚等人相继提出了“反规划”的途径,旨在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5]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局限性的现状,探索运用整体的景观思维的手法来控制规划非常必要。

    整体景观思维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分析与保护基础之上,将自然、生态、人文、人性、功能、形象、互动和配置等要素的合理性、持续性作为整体和能自圆其说的规划理念来考虑的系统设计思维。从设计方法上来说它是另一种“反规划”的理论,同“反规划”理论一样都是为了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使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共生。然而区别在于“反规划”的工作方法是先行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强调图底关系调换的设计方法。整体景观思维,是将自然生态基础过程与人文人性功能配置的合理性、持续性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创作的系统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从考察自然生态环境中提炼,从研究传统人文历史中学习,从规划整体空间格局上把握,从景观细节配置设计中体现层层深入的设计过程,既要符合自然和人的需求,又要饱含激情带来乐趣与归属感。

    (一)从考察自然生态环境中提炼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让自然告诉我们适宜的功能布局、适宜的居住地、绿色的而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及连续而系统的游憩网络,甚至城市的空间形态,需要我们针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详尽的考察与分析。在这个考察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气候、土地、水文、植被与地形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炼出一套整体的设计思路,来应对规划中的生态敏感问题,如河流水系的保护、土壤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以及植物的因地配置等生态问题。在规划设计中,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才能保证我们生活环境的安全与良性发展。

    (二)从研究传统人文历史中学习

    古人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积淀、民情风俗、文化背景、物质构成、空间形态等,将这些特有的传统人文历史研究清晰并加以物化,我们就能得到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历史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在规划的过程中这些赋予历史和文化的景观形态,往往会成为规划设计中的特点。在景观设计结合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重视研究和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将那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加以物化,能够在整体景观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1990年钱学森就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市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就是意在把城市与园林山水相结合,可以考虑把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整体景观思维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倡导多元宽容精神,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多地是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使景观语言更为丰富,更有地方性,更具认同感。

    (三)从规划整体空间格局上把握

    整体景观思维的空间格局是景观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空间格局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表现,它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规律性等内容。它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干扰能力、恢复能力,与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5]在规划中,规划者可以考虑多种可能的空间构型和景观元素的重新排布,总是提高或者降低着生态的完整性。[6]具体的空间格局在大的规划层面不仅要考虑横向区域功能的协调合理,还要考虑纵向天际线形象的控制。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在空间格局的把握上,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和体现地区功能形象特色。常用手法如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肌理、节奏与韵律等,这些手法都能起到决定空间格局功能形象是否合理、恰当并且可控的作用。这一过程的把握既要满足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的特色需求,还要照顾到规划片区各个功能形象的组织和分配。

    (四)从景观细节配置设计中体现(人性、互动、配置)

    景观细节配置设计是体现整体景观思维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景观细节配置环节中,包括对人性的体现、对互动的增添、对各种配置的细化,只有在这些方面层层深入,才能够体现出设计的人性化和生活的感情化,才能体现整体景观思维的系统完整性。在这一阶段,要更加深入的进行行为研究和生活思考,将人性化在细节配置中加以物化,增强植物、材料、小品、景观雕塑等要素的配置,提高设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增强认知感和归属感。

    三、案例实践:整体景观思维直面山地空间规划的挑战

    (一)项目背景

    以重庆黔江区城南区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边陲,武夷山腹地,土地面积169万公顷。黔江区距重庆市区400多千米,距涪陵区300多千米。开发项目位于黔江主城区东南方向,距离主城中心约1公里。项目用地面积约为245.9公顷(3 688.5)亩,其中可供开发土地面积约为公顷133.3(2 000)亩。

    (二)目标及定位

    1. 规划坚持实现高效、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近期开发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维护当地自然过程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性,确保城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 创新理念,突出黔江特色,体现环山抱水,山水园林的山地城市风貌,以形成新的城市肌理布局。保护和开发人文景观,突出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蕴。

    3. 紧密结合黔江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景观,城市功能等方面重塑新区整体形象,提高新区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

    4. 人性化的细节设计,通过加强各种要素配置,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三)规划格局与过程分析

    1. 自然过程。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东北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因此在整体景观把握上要尽力保证山体完整性不被破坏,从而避免水土流失与自然生态地貌特色丧失。整个场地南北向一分为二,其中北部场地平坦、开阔,只有原有酒店西侧为滑坡地带,南部用地有一定缓坡及沟谷地,整个场地中部东侧有一处小型滑坡地。场地内风力较小,多为一二级风,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结合各种场地限制条件进行合理规避的情况下进行整体规划构思,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城市新区的肌理形态。

    该区域气候属于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分析该区域水文特征,梳理汇水路径,调整场地内原有的雨水山洪汇流线路,利用场地各种高差,将其汇流于城市公园内的集水湖泊内,然后绕经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汇集于前部的巨大水池,再经双曲线中轴形成流水绿化带排入黔江河中。既尊重了自然,满足自然水文特征和泄洪需求,又形成了良好的水景空间层次,提升了整体空间品质。

    在合理规划水体景观,建立安全的水格局,保证区域水的高效、绿色利用的同时保护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和物种,尽可能地使用本土自然植物进行造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稳定,实现可持续的整体景观设计(见图1)。

    2. 人文过程。调查研究当地人文历史,黔江区是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古朴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独具特色,如赶秋节、摆手舞、花灯舞、木叶情歌等,并且拥有神韵独具的土家民居、吊脚楼。这些都是浓郁的民族地域文化,将这些景观风格元素运用在新区的设计中,形成整体的城市人文风貌,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认同感。结合片区滨水景观的大格局,结合空间特性,组织相映成趣的自然绿地、特色铺装、亲水平台和风情等,增加地域空间和文化色彩。

    3. 空间格局过程(见图2、图3)。在整体规划构思上摒弃了传统思路,浪漫地系用一双曲线来统领整个场地的骨架。这样,左双曲线长边两旁便形成了完整规划的居住片区,左双曲线短边两端则有助于塑造尽端式,开放式的城市中轴对景节点,从而形成严谨的城市前郊区域格局。其后部规划形态为双曲线的放射与延伸,结合地形标高,使道路形态像彩带一样飘舞于其中,一方面避免了大量的山体开挖,另一方面这些所形成的叶片状的、流动的地块形态不仅在功能的安排上较为合理,同时也活跃了整个场地的规划形态。

    合理的功能布局将大量的住宅布置于前部地形较平整之处,同时,左入口城市广场左侧布置了与之配套的商业设施,以及相应的垃圾转运站和还建房等功能块,CBD位于城南中心区,为整个片区提供商业、行政、邮局、休闲、娱乐等城市配套功能,CBD两侧分别为中学和小学,位于整个片区中心位置,可方便地服务于整个片区。CBD后侧为城市公园,它也为后部的高档住宅提供了一个繁华与幽静两种不同城市气氛的一个过度空间,后部区域因地形规划的限制主要设计成为了别墅片区和高档的花园洋房区域,以提高整个片区的品质。

    通过对城市天际线、重点视线廊道的控制,营造和谐有序的视觉形象。注重把握空间形态的节奏韵律,空间形态节奏的交替变化。在重塑舒缓入口空间后,到达第一组团还建区,随着山势空间形态的逐层而上,形成了一个造型文化强烈的空间形态小高潮。在随后的中央商务区,干净整洁的高层商务楼,一方面是作为第一组团的造型背景,另一方面起挺拔的形象增强了空间的节奏律动,成为了整个新区的高潮。然后是SOHO社区,节奏变化趋于缓和,之后的中高档住宅区,也随地形变化而迭起,引起强烈的造型文化成为了第三个小高潮。节奏逐渐变缓,过渡到了较为私密的别墅区。空间节奏的交替变化和高潮迭起的特色形象,使得整个场地变换丰富又不失整体。

    4. 细节配置过程。从人本主意思想出发,注重人的心理感受,采用人的视角来解读设计的整个场地给人们带来的空间感受。运用丰富的场地高差变化,增强场地的趣味性,提升各种空间区域品质。加强自然与人的互动,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形成便捷的系统化的游憩空间。特别是滨水绿化商业带的处理,提升整个水面与人的亲近感,重点区域局部放大,并且运用当地植物及材料进行形态和色彩配置,丰富的城市小品配置,多元的城市雕塑配套等手法加强景观互动,提高生活审美情趣。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实例,对城市规划设计中一些由来已久的习惯做法提出了质疑,并以整体景观思维指导山地空间规划,以生态与人文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从城市环境营造,城市空间布局、绿地和开放空间规划、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个优秀的山地空间规划,不应仅仅是视觉的“美”,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在方法论上,运用整体景观设计的思维,通过建立和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细节配置几个方面,来保障城市形象风貌的合理、完整与持续。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丙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2).

    [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

    [6]许慧,王家骥,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孙 飞

    责任校对:焦世玲

    Practice of Overall Scenery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of Mountain Space

    Sun Junqiao, Liu Mohu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it is inevitable to expand the area of a city.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approaches. The current scenery design in China"s cities most of the time lags behind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cks overall design. As a result, it is feasible to use the systematic overall scenery design to control the site plan so as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and harmonious arrangement of ecological projects and human functional facilities. Such practice has been used in the design of Chengnan New Area of Qianjiang, Chongqing City.

    Key words: overall scenery concept; spatial arrangement; planning of mountain space

    相关热词搜索: 空间规划 山地 景观 思维 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