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争论

    时间:2021-01-30 07:56: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纵观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化与争论,从否认普遍危机的萨伊定律到指出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的西斯蒙第,再到因提出有效需求而承认危机的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对危机问题的相关论述均未能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定框架。相比之下,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不仅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而且为深刻解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充分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危机理论;马克思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2-0011-06

    回顾经济思想史上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争论,不仅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反思和启示,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生命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有助于我们以独特、前瞻的理论视角解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其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讨更是表明了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早期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在早期经济思想史中,有关经济危机问题的讨论并不多见,特别是位居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一直信奉萨伊定律的充分就业信条而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所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催生强调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革命”之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界鲜有学者承认或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过,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不仅指出了主流经济学一直信奉的萨伊定律的缺陷,而且提出了各自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理的独到见解。

    (一)“萨伊定律”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否定

    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的经济危机思想主要体现于“萨伊定律”。为了反对当时政府一系列的保守性政策,通过减少政府干预而为自由市场经济打通道路,萨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其核心思想就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实际上表明,循环流程会自动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点:第一,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和卖是完全统一的。第二,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且不会脱节。第三,由于人们的消费是无限的,所以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一定会有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即使有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解而达到均衡。因此,依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整个经济将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因而也就不会存在长期的、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萨伊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根据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可知,其描述的只是一种实物经济中的物物交换,而不涉及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家获取货币增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的根本特征。其原因在于,萨伊和其他古典学者一样,都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分开讨论,并认为现实中的货币不会对经济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而仅仅是一种交易的媒介。②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本质区别。简单商品经济的运行特征可用公式W-G-W’表示,即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货币只是交换媒介;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是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萨伊定律,认为“有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因为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是一样。”马克思认为,萨伊简单地抽去了商品流通与直接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而由于货币仅仅是交易媒介,进而就能否定商品流通中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看来,货币的使用将商品流通分为了买和卖两个过程,卖者卖出商品后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其所得货币购买其他商品,这也就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马克思认为,萨伊的错误在于,他不仅把W-W和W-G-W’等同起来,而且还把W-G-W和G-W-G’等同起来。也就是说,萨伊定律“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简单关系,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也就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二)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尽管西蒙·德·西斯蒙第也是一位曾极力宣扬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的著名经济学家,但他也是经济学说史上最早对古典学派提出批评的学者。特别是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所导致的经济萧条和欧洲大陆的商业危机后,在其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西斯蒙第通过提出他的总量收入均衡理论而加入到关于“萨伊定律”和普遍供过于求的理论争论中,并由此成为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经济危机理论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产出的效用和劳动的负效用是平衡的。但在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中,由于不同的人总是彼此孤立地进行局部平衡,因而总量平衡不能经常实现。当一定时期中劳动的负效用超过产出的效用时,此后一段时期就会出现总产出的下降,直到平衡得到恢复时为止;相反,当产出的效用超出了劳动的负效用,产出就会呈现上升趋势。西斯蒙第以此对“萨伊定律”的生产没有限制的思想提出了挑战。西斯蒙第十分重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在拿破仑战争后出现的萧条时期尤其如此,因为人们当时所需要的商品之一就是闲暇,即不从事商品的生产,而他正是在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基础上,论证了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西斯蒙第认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要求在生产与消费之间、产出与收入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即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然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总是依托于市场的自发作用,而市场的自发作用并不能保证均衡的长期性,相反,市场作用的结果通常是生产大于消费、产出大于收入,即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经常低于生产可能达到的高度,原因在于资本家为获取利润而拼命扩大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问题,消费却没有同比例上升,由此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并产生矛盾,当部分产品不能实现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在西斯蒙第看来,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其消费不足进而促发危机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强烈抨击了同时代大多数古典学者所信奉的“萨伊定律”,并因为尖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而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西斯蒙第已经认识到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身,但是他据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政府干预经济而使现代社会重新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在西斯蒙第看来,高度

    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无力解决危机问题,而回到以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中则能避免类似问题。西斯蒙第的这一理想无疑是一种倒退,也是不现实的。此外,西斯蒙第将货币视为非必要因素,即一层不能改变经济总量行为的“面纱”,因而无法看到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由货币信用链条中断所导致的危机。这是古典经济学者的一个通病。西斯蒙第之所以会有上述消除危机的论点,源于他没有看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马克思所揭示的特定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不过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但是后来马克思之所以能全面客观地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如经济思想史学家索厄尔总结的,“在许多方面,西斯蒙第的理论也早于马克思。西斯蒙第对无产阶级、资本的日益集中、循环的经济周期、技术性失业及总的经济动力方面的强调,后来都重新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之中。”

    (三)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在用供求价值论替代斯密等古典学者一致强调的生产成本价值论的基础上,不但使用有效需求的概念否定了“萨伊定律”,而且提出了重要的供给过剩理论。

    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包括斯密、李嘉图等认为,资本主义不会存在所有待售商品总需求不足的困境,但1819年英国农产品价格迅速下跌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导致了严重的失业和社会动荡,这使马尔萨斯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危机或过剩是必然存在的,并促使他在其著作中着力探讨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马尔萨斯认为,“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一种能满足商品供给的自然和必要条件的需求,……它是需求者在实际情况下为了使所需商品能够不断地获得足够供给而必须支付的代价。”。在这种有效需求条件下,市场将呈现均衡状态,既没有供给不足,也没有生产过剩。一旦这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法实现,即出现总供给普遍大于需求的情况,就会造成产品过剩并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马尔萨斯认为,短期内人类的欲望是容易满足的,但如果生产商品的能力不断增长,消费者就会因为得到充分满足而拒绝购买更多商品;由此造成的销售量下降将会引起利润下跌,并进一步导致普遍的贸易停滞;当商品积压不能售出时,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以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尔萨斯假定存在三个阶级:出租地的农民、资本家和工人。假定工人总是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其生产出来的剩余部分在出租地的农民和资本家之间交换,彼此形成互补市场。如果出租地的农民和资本家同时决定缩减消费以便积累,那么最终产品市场将迅速萎缩;此时,物品不能售出,利润下降,普遍商品过剩也就出现了。当然,积累本身也会创造对投资的需求,但投资归根到底是用来供应消费的;如果最终产品无法卖出,也就没有必要投资,生产过剩也就在所难免了。“马尔萨斯认为,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过剩危机,关键在于增加需求。但贫困的劳动者总是花光全部收入以维持生存,资本家则被资本积累的热情驱使而较少花费收入,只有地主有源源不断的地租收入,并能把所有收入花费在消费品或个人服务上。可见,马尔萨斯引入了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地主阶级来解决危机问题。他认为,唯一的补救办法是维持地主的收入,应采取如谷物法等再分配政策,允许地主收取更多租金。只要地主把地租花在奢侈品消费或奴仆支出上而不引起更多的生产增加,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相当大的阶级,他们愿意也能够消费掉比他们所生产的数量更多的物质财富,否则商人阶级就不能继续有利地生产多于他们所消费的数量。在这个阶级中,地主无疑地居于显著的地位。”

    马尔萨斯寄希望于非生产性的地主阶级,排斥或不愿意支持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这显然是为不劳而获的地主阶级开脱。对此,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是“为保护贵族利益而反对产业资产阶级所策划的退步工作予以辩护”。同时,马尔萨斯不仅忽略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且忽视了资本家阶级之间以追逐货币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因此,当土地被资本化进而使地主转化为资本家时,马尔萨斯的理论就无能为力了。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主要是指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背景下,在新古典理论因信奉萨伊定律而无法对危机作出解释以至面临经济理论危机中,以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来解析危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政策导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和古典二分法的失效是经济运行的一般状态,而新古典理论描述的只是一种极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场经济。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现代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问题。他通过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来表述这一问题,并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周期波动。凯恩斯认为,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其中,消费取决于收入和消费倾向,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与新古典理论不同,凯恩斯的消费不再是利率的函数而是收入的函数,这样投资就可以通过收入影响消费,并通过乘数作用最终影响国民收入。此外,凯恩斯也强调了基于稳定的消费倾向的情况下投资的重要性。由于消费倾向稳定,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山投资来实现。凯恩斯由此认为,投资波动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给定消费倾向,一个投资的变动将通过乘数使收入发生变动,并通过收入的变动使储蓄等于给定的投资;而当投资由利润推动即资本积累基于利润动机时,储蓄将被投资决定。凯恩斯认为,当投资量增加时,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会造成资本家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过低,从而失去投资的愿望和动机,以至减少收入与就业。同时,收入的降低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又会减少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共同下降致使经济萧条不可避免。所以凯恩斯主张由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增加投资来刺激消费,以缓解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经济萧条与周期性波动。

    凯恩斯的扩张性政策对缓解大萧条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而其对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强调也为后凯恩斯学派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铺垫。这一点是凯恩斯曾致力于构建的“生产的货币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凯恩斯指出,“经济学一方而分为价值论和分配论,而另一方面分为货币论,这种分法我认为不正确。”这里,与古典和新古典学者将现实世界分割为实物与货币的“两分法”不同,凯恩斯强调了货币作为“联系现在和将来的环节”对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在最后比开始赚取更多的货币,企业没有别

    的目标。这是企业(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一个与新古典实物利息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同的利息率,即“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他以“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由此将货币的信用关系与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相联系。通过给定这个自然利润率或货币利息率,即可决定货币供给和收入流量,从而得到凯恩斯用于分析的各种宏观变量。在此基础上,以罗宾逊、卡尔多、明斯基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不但坚持了货币非中性,也强调了银行在以信贷形式提供货币方面所扮演的创造性角色,即揭示了内生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影响。后凯恩斯学者所剖析的资本主义周期波动与凯恩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理论永远是后凯恩斯学派的基石。

    虽然凯恩斯批判了古典与新古典的实物经济及其货币面纱论,但他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与他标榜自己坚决反对的新古典理论实际上也并非绝缘,新古典理论不过是其理论的一种特例,即一旦实现充分就业,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仍然有效。这也恰恰成为其后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主要论据,并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普遍发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滞胀问题。因此,凯恩斯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特别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仰,凯恩斯始终坚信市场和自由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他提出的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不涉及私有制本身。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斯威齐曾指出,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加的失业、垄断增强、危机和国际扩张等现象的成功预言相比,凯恩斯理论列,这些预言性内容的缺乏是他未能将制度变化融入其中而不可避免的结果。换句话说,由于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而看不到有效需求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内在和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显然是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局限。

    三、基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解析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动摇了世界经济的金融秩序,更引起中西方无数学者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特别是对于危机发生的原因,各国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如,西方文献普遍认为,这次危机本质上是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金融理论和政策造成的。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呼吁“回到凯恩斯”,希望运用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政策良方再次挽救西方世界的危机命运。然而,“凯恩斯”是否能再次挽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命运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认为,“经济分析都不是一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而应该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可以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的工具。”但对于凯恩斯主义这一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能否力保主流经济学危机命运的改观,显然是西方主流学者们无法回答也不能回答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资本论》的、全面剖析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马克思经济学,再次成为人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及周期运行规律的重要理论支点。正如发表于2009年5月美国《外交政策》的加拿大学者利奥·巴尼奇《十分现代的马克思》一文表明的,“经济危机再度掀起了人们对卡尔·马克思的兴趣。”“马克思远远领先于其所处的时代,预测了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他精准地预见到引发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些致命因素,……并预见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为深广的危机铺平道路’。”无疑,马克思与《资本论》的魅力是巨大的,并由此也彰显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历经思想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范式转换所遭遇的危机命运。特别是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尽管很多人认为他对危机问题的论述并不完整,但马克思的论述不仅是系统、深刻的,而且能对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多次危机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解析。同样,对于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学一样具有不可辩驳的解释力。正如亨特教授所说,“马克思不仅确实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还提出了无数理论和历史见解。直到今天,他的框架和见解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功能仍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

    依据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而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解析,以2007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为例,次级房贷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只是此次危机的表面原因,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仍是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只不过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条件下不是表现为住房卖不掉,而是没有支付能力的普通居民经由信用方式支付房款后又无力还贷导致了危机发生。显然,这里根源在于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而货币金融体系的漏洞与金融监管不力诱发了危机。事实上,只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和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依然持续,危机的爆发就将越来越频繁,这也正是危机发生后西方学者普遍求助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原因所在。然而,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学者、包括古典学者中的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等都因囿于实物经济的两分法而不能给予危机问题合理的阐释,即便是致力于构建“生产的货币经济”的凯恩斯也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来源于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竞争与积累所带来的较高资本存量价值和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并由此导致了危机与经济周期。显然,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一表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与周期波动的完整理论体系,关键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和批判。在这一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能超越马克思的分析。正如西方著名经济史学家熊彼特评论的,“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正是这个事实,并且仅仅是这个事实,使我们有权把马克思称为伟大的经济分析家。”

    (责任编辑:杜磊)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危机 争论 思想史 理论 经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