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铁笔翰墨他年重,,更累人间拓冷铜

    时间:2021-02-06 07:55: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纵观刻铜文房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有几位重要人物是无法回避的,他们是陈寅生、陈师曾、姚华、章浩如、张樾丞、张寿丞、姚锡久与孙华堂。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刻铜文房的制作、使用先后达到了两个高峰时期。通过对他们的研究与介绍,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刻铜文房在艺术上的发展脉络与特征,对于我们鉴赏这类艺术品大有裨益。

    陈寅生

    中国文人重术轻艺的传统,使他们不屑记述“下层”手工艺人及其技艺。陈寅生之所以史上留名,有赖于他的秀才身分和文人修养,加之其落款“寅生刻”的文房作品确实精妙,所谓人以物贵,总算在一些史料中留下了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关于陈寅生的生平,刻铜艺术研究专家周继烈先生在查阅、核实了大量相关资料后,在其所著《铜匣古韵——墨盒收藏》中曾有详细介绍,兹不妨引用归纳如下:

    陈寅生生于1830年,卒于民国初年。北京人,名麟炳,室名申斋、荒原寓舍。秀才出身,精于书法篆刻、诗文曲赋、装裱鉴古,且通医术。与军机大臣潘祖荫、内阁中书鲍康、进士龚心铭等人有交谊。于铜墨盒上自书自刻诗文、花鸟山水、人物,赏心悦目,为时人所重。同治初年,于京都琉璃厂开设万丰斋墨盒店,专业刻铜半个世纪之久,实乃清代刻铜艺人翘楚。

    结合实物资料看,陈寅生独立开店前,曾为琉璃厂的松竹斋等南纸店、文具店甚至铜锡店刻过铜墨盒、铜烟膏盒、铜水烟袋、铜茶盘等。后来,由于他刻的墨盒销路极佳,便在琉璃厂开设了万丰斋墨盒店,专业刻制、销售铜墨盒,同时仍在其他店铺中挂笔单,接受墨盒的订制。

    在书法上,虽然陈寅生“诸体皆精”,但我们如今看到最多的、最能体现他的刻铜作品风格的,当属行书。我们知道,要写得一手漂亮的行书,首先须具备扎实的楷书基础,而这正是被谢崧岱赞誉为“工书”的陈寅生所擅长的。我们观看陈寅生写刻的《兰亭序》等作品,可以体味到,由于他是“自写自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透过流畅自如的雕刻线条,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出笔锋的转折流走与提按起伏的变化,这种虽刻犹写的技艺,正是刻铜艺术的魅力所在。

    与同光年间其他工匠的技法一样,陈寅生的刻铜绘画作品也是采用线刻技法,效果很像现代兼工带写的钢笔画。题材上有仕女、山水、清供等,虽然也很清雅隽美,但却不似他的书法作品那般出彩。

    陈寅生之所以以刻铜绝技名闻天下,除了他的技艺确实高超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闻名遐迩的琉璃厂开设了专营刻铜墨盒的万丰斋,且自同治初年至宣统年间执刀不辍达半个世纪之久,各地文人学子来到琉璃厂,除了要买松竹斋的笺纸、清秘阁的八宝印泥,还要到万丰斋买那上面落款“寅生刻”“寅生铁笔”的刻铜墨盒,几十年间,“寅生”的名字不知伴着多少文人学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窗前灯下的书卷岁月。

    由于陈寅生的作品销路很好,当时便有了仿冒“寅生刻”落款的刻铜文房的制作。但是,由于陈寅生是“自书自刻”,二者皆精,而仿刻者难以做到二者兼顾,破绽难免,今日收藏者面对旧物旧工的寅生款作品,不可不察。

    客观地讲,陈寅生在刻铜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他的书刻文字作品,其所刻人物、山水的艺术水平却略逊于长于镌刻人物的竹庵、笏臣,善刻山水的濮又翎、韩子固等高手。观赏这些高手的作品,可知他们的绘画在构图与技法上深得传统画谱神韵,书法功底深厚,刻技亦深得篆法精髓,想来也是如寅生那样富有学养的文人,只是他们或自己并未开设店铺,难以彰名;或刻铜时间没有寅生持续的那样长久;甚或仅以偶涉刻铜为乐事,而非以此为业者。故这些人的作品流布不广,名声自然不若寅生隆盛,然技艺水平实不在寅生之下。收藏者在研究、收藏寅生作品的同时,更应关注这些人的作品。

    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并不是最早与刻铜艺人合作制作刻铜文房的民国画家,但他与姚华却是对此项技艺最为热心、也是提供亲笔画稿最多的画家。在介绍陈师曾与刻铜文房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画家的生平和主要艺术成就与特点,这对于我们欣赏、鉴别他的刻铜艺术品大有裨益。

    陈师曾,名衡恪,号槐堂,别署朽道人或朽者,江西修水县人。出身官僚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号伯严,又号散原,清进士,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弟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历史学家。

    陈师曾6岁开始习画,及长即师从尹和伯学画,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仲霖学汉隶、魏碑及楷书,继从岳父范肯堂学行书。后东渡日本留学8年,与鲁迅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并师从吴昌硕等精研书画。1913年受教育部之聘,赴北京从事图书编辑工作。1923年赴南京为继母奔丧,罹病而逝。在京10年间,也是他在艺术上最有建树的时期。

    深厚的家学濡养和赴日留学的经历,构成了陈师曾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开阔的美术视野。艺术成就极高的陈师曾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很快成为一位公认的领军级人物。时人黄浚在其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述到:“至(民国)五六年间,陈师曾肆力于画,笔力高古,为一时推重。其人温雅而有特行,友朋星聚,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最数往还。而金北楼、周养安、凌直支、颜韵伯、肖谦中、罗复堪、凌宴池,次之。汤定之、汪慎生亦偶来。其时肖泉与谦中并称二肖,拱北长于细笔,仿宋逼真,梦白写生近新罗,半丁博而精,白石草虫绝代,韵伯规模宋人,胆手壮劲,然皆善师曾。师曾以癸亥病没金陵,自后十年间,画家派别分歧,诸子亦风流云散。”从其它相关记载中,我们发现陈师曾还与鲁迅、梁启超、蔡元培、李叔同、黄宾虹等人交往甚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术活动家。至于其劝勉白石老人衰年变法,使其终成一代宗师;发现、提掖少年才俊的徐悲鸿的佳话,则已广为人知。

    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家,几乎北京所有与美术有关的大学、师范、专科学校都曾争相请他任教,如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等。他的学生盈门,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俞剑华、苏吉亨、高希舜、江南苹等均为授课门生。1918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时,陈师曾也是倡导者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铁笔 翰墨 累人 间拓冷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