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言恭达:翰墨丹青入锦章

    时间:2021-02-08 07:51: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物简介: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协文史馆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受业于著名书画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精多种书体,工篆刻、善绘画。作品参加过全国第二至第十届书法篆刻展、数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国际书法展和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展,先后在500多次国家级、国际性和各类全国性展览中入选并数次荣获大奖。作品还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美国、法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交流。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和篆刻卷)、《中国当代书法大家》等500多种全国性专集,被选刻于全国各地100多处碑林,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1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书学论文多篇参选“全国书学研讨会”,选入《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出版《抱云堂》等书画专集与《抱云堂艺评》等专著,《当代书法名家》(字帖)及教材,参与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等。

    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30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生于书香积善之家的言恭达,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言偃八十四世孙。渊源深厚的家学浸润,辅以过人的天资,又得师承沙曼翁学界鸿儒,累积其逾半生的倾心笔耕,于书界而言,早已是登峰造极。

    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从书法本体而言,言恭达先生的艺术创作建立在深厚的传统书学之上,更难得的是,他对经典的研习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法古的层面,而是以先贤法度入而出之。每一种书体,不仅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深刻领悟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做到在几种书体之间自由“切换”,融会贯通,体现出他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言先生对篆隶书体的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散氏盘》大篆书作,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构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作为对篆书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隶书创作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汉碑朴茂雄强的气势风格下,又强化引入了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雄强气质。

    书法是线的艺术,点画线条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草书艺术对“线”有着更高的要求,追求节奏感、立体感和力量感。一般形式美创造往往陷入程式化、静止化,从而失去鲜活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而言恭达的草书作品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着中国书法艺术所独有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活生生的自由流动之美。言恭达先生对历代草书都有深入的研习,特别钟情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作品。他的草书承接宋以前古人大草中锋使转的用笔之法,更独创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绞转用笔,挥洒于生宣纸上。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作品中每一篇、每个字都是有个性创造的。纤毫必究,故风韵神采,皆显天然。他的大草书法的取法、笔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自觉运用和思考,达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认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书断》)骨气首先强调书法“骨”之形质,即用笔的艺术表现力。言恭达深谙书法对线条力量的要求——“藏而不露”、“畅而不滑”、“涩而不滞”,因此才能创造出作品中那种非表面化的刚柔相济,骨力追风的力量美。纵观他的作品,大草用笔爽健,起止分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线条挺拔,刚断直截,肥瘦停匀,骨劲有力,作品厚重感十足,给人坚不可移的感觉。侧锋用笔则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变化万千,增加了作品的飘逸之美。从整体书风来看,高古而秀逸,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只有深谙传统才能谈得上创新。创新从来都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即便是高喊反传统、看似完全颠覆传统、与传统决裂的现代艺术,其实也只不过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而已。每一代艺术家都是在对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因此,最为卓越的书法家总能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施展其创造才能。

    深厚的功底以及对前辈的借鉴为言恭达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创新的灵感。他迷恋经典,但这不意味着守旧。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深厚的学养、广博的人生历练、诗书画印兼涉,使他的艺术和人生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至高追求。书法艺术强调收放自如,也就是说书法创作要在法度中自由发挥情感,在怡情悦性的基础上又处处呈现出书法之严谨。在言恭达先生看来,艺术创造本身应该是一种若有若无、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刻意追求,反而会被这种追求束缚住。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任何的法则或者经验,不把自己捆在既定的框架里,跟随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他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泼墨的酣畅淋漓和无拘无束,但因为有着深厚功底的积淀,他的字从来都不流于“荒诞狂怪”。这便是艺术创造的“超以象外”和“得其环中”,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看似自由自在的创造,其实是被冥冥之中的艺术“向心力”牵引着,离而不远,散而不乱,纵而又归。这样的作品才能既有经典之遗韵,又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正于此,言恭达先生将篆、隶、草融会贯通,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篆书作品用笔雅正,取金文和石鼓文的拙厚与朴实天真,加上对草隶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书风体和面貌;他的隶书在强调那种蝉头燕尾的感觉时,取草书的动态和气势,强调结体的动态美,同时,也用大草的写意性加强了隶书的生命感性经验,使其隶书充满才情和意境之美。坚实的篆、隶功底,也使他能将篆、隶的笔墨和审美取向导入大草创作。他创造性地将篆隶的“裹锋”之法引入大草,避免了笔锋散瘫之弊病,很好地保持了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饱满,力含其中,厚重凝润。

    品格修为乃为前提

    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汉字会意的影响下,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气质的抽象体现与表露,所谓“畅寄幽情”。刘熙载曾这样评价:“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评价一件书法作品时,除了看书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养与胸襟。而言恭达先生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情和人品,体现了文人的雅意和书卷气,是中国式审美的集中体现。

    在言恭达先生看来,“学书先做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人品不高,其艺不珍”,他说:“艺术家的主体胸次既要淡泊,又要虚灵。所谓虚,指虚境、超旷;所谓灵,指有灵气,有才气。真正的艺术家,学养、才情、技艺三者不可或缺,而品格修为乃为前提。”

    “品格”实乃中国艺术之魂灵,如果艺术格调不高,任凭技巧再娴熟高深,终归流于俗手,难以体现中国书画最为本质的艺术精神。高格调从何而得?言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个“养”字。言恭达有着超脱常人的悟性和吃苦耐寂寞的勇气,静观世间的名利诱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云卷云舒。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底线,与世无争,唯与艺搏。也唯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读、玩味才能领悟其中妙处的……

    言恭达先生的性格中也有着道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超然与洒脱,言先生总是给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更趋于清静、自然,返璞归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此恬淡平静的心境更显难得。

    他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至善至美、坚定厚重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理想。洗练、简约、自然的书法章法和结体,则是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观言恭达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清逸、浑朴、平和、简静的美,平中蕴奇,风韵天成。这是禅宗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则和束缚而返璞归真。

    相关热词搜索: 翰墨 丹青 言恭达 入锦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