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不薄今人爱古人

    时间:2021-02-21 07:5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以民间传统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是十七年电影的突出特点。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将传奇色彩、抒情笔调、民歌乡曲注入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经典时代,对于今天高度发达的传媒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学 红色经典 文艺宣传 电影繁荣

    1949—1966年的十七年,新中国拍摄了一批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历史的优秀影片,使新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电影繁荣,今天的人们称之为“红色经典”电影。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担负起宣传人民引领社会风尚的重任,在叙事方法、人物塑造、音乐插曲等方面显示出浓郁的中国风情和东方美学神韵,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新中国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中国式叙事:英雄礼赞,浪漫传奇

    民间文学积淀于远古时期,先民们的“原始思维”关注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过程结果,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特点是长于叙事,通俗易懂。而红色电影作为激情年代的大众文艺,注重了民间叙事传统的继承,着力于作品的英雄礼赞和情节传奇,找到了一条既可文以载道,又能娱乐大众的叙事方式,成就了一代人的“影像记忆”。

    在十七年电影中, 许多作品改编自军旅作家的章回体小说,在二次创作中汲取民间文化的超然浪漫,将英雄与传奇合而为一,形成了中国特色战争惊险片的新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故事片《林海雪原》。这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讲述了一支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故事。从结构上讲,影片遵循了快乐和必胜的原则。围绕着智取威虎山的战斗,情节扑朔迷离:从刘勋苍活捉“一撮毛”、杨子荣独闯威虎山,到少剑波夹皮沟发动群众,一切都有惊无险,但小炉匠的逃跑又使形势急转直下。杨子荣却处惊不变,化险为夷,最终取得完全胜利。这种节外生枝、险象环生、最终圆满的处理方法,使故事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阖、人物大忠大奸、情绪大悲大喜,把传奇艺术的各种要素都推向了极致,引人入胜。在正邪两种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也遵循了民间故事中黑白分明的原则,我军:高大英武,勇敢无私,不怕牺牲,最终一定胜利;敌军:尖嘴猴腮,贪婪邪恶,愚蠢自私,最终一定失败。正面主角少剑波:英俊潇洒,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反面主角座山雕:秃顶鹰鼻,面相凶恶,目光阴森。这是民间文学中人物脸谱化的经典表达,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拍摄于1954年的《铁道游击队》是草莽英雄故事的典范。电影塑造了一群“车侠”,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身怀绝技,喝酒赌钱,莽撞好斗,本来“英雄人物”不能沾有的习气在这里都得到了合理的展现。观众从这些抗日英雄的战斗中品尝到了传统“豪侠”的动人魅力。就连《地道战》这样的军事教学片中,也做到了既要有政治军事宣传,也要引人入胜。其片头字幕是《论持久战》中的名言:“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在党的领导下,高家庄建立了严密的政治组织:村长、村支书、民兵队长、游击小组长,他们协同作战;老村长、老钟叔、高传宝(传家宝,在民间文学中有标志性的意义)将毛主席的书代代相传;外围有主力部队、区小队、武工队、分区主力团和各村的配合支援。片尾水到渠成回应开头:旁白——“让我们欢呼胜利吧,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画面展示了民兵们生龙活虎得像一簇簇窜出地表的火苗,潮水般冲向敌人,注释着“汪洋大海”的情境,同时主题歌《地道战》响起。逆光下,人群晃动的光点,踏起的尘土,绘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烽烟图”,成为电影史上无可超越的战争史诗!

    祖国优秀的文化传承,浪漫的民间审美趣味,赋予了战争电影以灵肉和风采。而出于对英雄的热爱,对传奇故事的执著,对敌人的痛恨,观众绝不会在真实性上过于苛求,完全能够接受这种艺术处理,而且乐此不疲!

    二、中国式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七年红色经典电影,既是英雄传奇,也是民间慢词,有骏马秋风塞北,还有杏花春雨江南,它们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比拟、写意、起兴等等,融入电影中,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影片。

    散文式电影《林家铺子》成功塑造艺术典型小商人林老板。在银幕上将上海“一二·八”战争的兵荒和江南水乡的沉静相互映衬,波澜低回,情景交融,意味隽永,延伸了影片的思想内涵。影片《早春二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影片,重在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内心情绪、情感生发,真实地展现了旧中国一个江南小镇封闭、落后的社会状态,而这一切皆以景语传情语,情景交融,精心布局。《早春二月》已成为“十七年”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代表作之一。

    歌剧艺术电影《洪湖赤卫队》用拍故事片的方法,让演员置身于真实的自然山水背景中,进行生活化的表演,取得了真实感人的银幕效果。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下,故事、人物、环境;动作、音乐、唱词,和谐融会,自然协调,优美绝伦。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曾得到周总理的赞赏,广泛流传,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抒情歌曲。

    抒情写意电影《柳堡的故事》开头是一副江南水乡优美的田园景色: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远处是转动的风车,近处是扶犁耕作的农夫,士兵们旖旎行走在阡陌间,全然没有了征杀疆场的风尘,仿佛融入了宁静恬淡的山水中。如此开篇,既展示了故事情节的地理环境,也奠定了全片的抒情基调,艺术构思含蓄蕴藉,达到了民间文学写意抒情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中国式歌唱:自然山水,锦绣中华

    民歌是来自于泥土的花朵。笔者常以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工作者是全心汲取传统,全心为民服务,全心拥抱生活的最后一代文艺工作者。《柳堡的故事》、《红日》、《英雄儿女》、《上甘岭》、《地道战》等电影插曲都是他们心灵的歌唱,胸中的赞歌。

    “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咦唉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曲调活泼明丽,富有地方风味和民歌情趣,像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这是《柳堡的故事》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战士李进与“二妹子”小英莲的爱情故事,让人们第一次解读到战争年代至真至美的人性。

    有人以为革命电影就是一副铁面孔,熟不知很多红色经典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的乐观情绪和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座座青山景相连,一朵朵白云到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呀咿呀……”汹涌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歌词朴实无华,情深义重。这首《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的插曲,用鲁南民歌素材改编,描写了沂蒙山区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山东解放区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子弟兵和保卫胜利果实的真挚情感。巧妙运用衬字撇腔,极富民歌特色,风味十足。在《铁道游击队》里,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我们看到微山湖、沂蒙山、铁道线上的战斗生活。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 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的铿锵快板,使人油然而生“何意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之叹。《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歌曲呈现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主歌属民谣风格曲调,在稳健而舒展的旋律中浸透着壮美豪情,在不紧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副歌大气磅礴,具有颂歌气质,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十七年电影正渐渐远去,而这一首首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歌曲却随着电影的上映一炮而红,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红色经典电影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他们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了一个无可重现的乐观向上的社会氛围,培养了一代人的英雄情怀和红色情结,在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民间文学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即使处于新世纪的今天,它依然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大放异彩。这是历史的启示,是民族的希望,也应该成为今天的影视工作者用以推进新时代电影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法宝。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徐亚军.战旗为什么美如画——论17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贡献[J].名作欣赏,2012(5).

    [3] 夏美祥.红色经典电影中的抗日叙事[J].华章,2007(5).

    [4] 徐亚军.论红色经典电影的人民性[J].名作欣赏,2012(12).

    [5] 回眸“十七年”中国电影经典赏析,http:///wenxue/printpage.asp?ArticleID=736.

    [6] 王爱国.“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探析,(南昌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http://book.hzu.edu.cn/1128878.html.

    [7] 袁成亮博文.电影〈地道战〉诞生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1724b901012l17.html.

    [8] 张丽华博文.地道战,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edb75

    70100vdpf.html.

    [9] 民族记忆与影像抒写——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文化变迁,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649205-1-1.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农村宣传史研究》(12BXW016)阶段性成果

    作 者:徐亚军,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 今人 古人 不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