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彼得·潘的麦田(中篇)

    时间:2021-02-27 07:57: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30年5月9日,第五届乔目文学奖揭晓,获奖者为白启书。

    朱晓傲差不多是第一批得知这个消息的(如果不算评委会及其相关人员的话),自从候选名单公布后,她便一直密切关注着评奖进展。作为一份文艺报刊的副主编,这是她的分内事,但往届的评奖活动她只要布置给下属即可,才不会亲自上阵。这一届令她如此上心,只因为白启书去年出的短篇小说集《月光麦田》进入了提名。以前,她曾多次联系白启书,想要对他进行专访,但都被他冷冰冰地拒绝。她并没有放弃,依然抓住一切机会,表示诚意和决心。终于,在去年年底,白启书的新书发布会上,两个人又见了面。白启书直接叫出她的名字,像个老熟人一样,随即对她承诺,如果这次得了奖就让她采访。他指的当然是乔目文学奖,因除此以外,包括“茅奖”“鲁奖”,甚至布克国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他从不参与评选。在他眼中,似乎只有一个乔目文学奖。白启书态度的突然转变,令朱晓傲感到纳闷,但更多的是惊喜,因此想都没想便说,好啊好啊!

    自茅盾文学奖后,国内以作家姓名命名的文学奖逐渐增多,但皆为已故的文学大家,比如鲁迅、老舍、汪曾祺等。而乔目,其创作成就很难与以上诸位相提并论,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已不在人世,他和老舍先生一样,同为自杀,但他死的时候尚年轻,还不满26周岁。乔目生前只出过一部短篇集,卖得很差——当然,在他死后出了不少书,而且卖得都不错。白启书和乔目曾为挚友,乔目死后,诸多事宜皆由前者操办,包括版权等。对此奖,白启书怀有特殊情结。按照朱晓傲的理解,白启书参与评奖,就是为了得奖,得奖则是为了告慰逝者,而非荣誉。毕竟,乔目文学奖的影响力和含金量皆比不上“茅奖”和“鲁奖”,奖金也不多——当然,白启书肯定不是为了钱。

    多年前,在乔目自杀的消息刷爆网络之前,朱晓傲并不知道这个人,但白启书的名字她曾在文学期刊上见过,却从未读过他写的东西。当时,朱晓傲毕业不到半年,在一家出版社实习,偶尔也有文章见诸报端或期刊,多为评论性质的。对热点,她向来是排斥的,饶是尽量不关注,也不得不从他人三言两语的点评中得知了乔目自杀的事。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热度已然退却,她才认认真真弄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读了乔目的两个短篇。

    文学鉴赏方面,朱晓傲有一定水准,不仅因为科班出身,读过很多经典,受过系统的训练,更在于她对文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在她看来,乔目的小说比较一般,尚属于习作,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喜欢直抒胸臆,很多段落如散文般毫无节制,可见他还不明白简洁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另外,要命的是通篇弥漫着颓丧和绝望,而这种负能量并非因为社会,不过是作者或小说里人物的极端性格造成的,他们就像顾城,像海子,是活在商业社会里的理想主义者,格格不入差不多是与生俱来,自杀似乎是命中注定。

    单从写作技巧和文笔而言,亦毫无出奇之处,同龄人比他写得好的大有人在。可写得好的一个比一个过得滋润,就算不如意,也没有人自杀,且以文学的名义,以理想破灭为因由。这就很稀少了,因为稀少而了不起了!试问在这个时代,谁还将文学当理想呢?即使发誓献身文学,其潜台词也不过是指望着成名成家,借此改变窘迫的处境。这条路实在走不下去了,顶多换个活法,没有谁再钻牛角尖,谁都知道活着最重要。

    像朱晓傲这种既有文学修养,又有专业眼光的圈内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读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外行在乎的只是热闹本身。乔目自杀后,报刊、网站、自媒体等纷纷发表意见,证明存在感,以求得在此次热点中受益。对国内文学圈早就看不惯的人更借此机会批评圈内的各种乱象,甚至将乔目的死归咎到文学机制。出版商更不嫌热闹大,多数时候,文学不过是圈内人自嗨,很少发生波及国外人的事件,他们怎么能不趁机大捞一笔呢?凡是乔目发表过的文章,零零碎碎,不论何种题材,立即被整理成册,一时间竟有些洛阳纸贵的幻象。

    导演也没闲着,迅速拨拉出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买斷版权,改编,找演员,拉赞助,开了机。凑巧的是,一位知名导演根据乔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台湾地区和国际上获了奖,惹得本已沉寂下来的乔目自杀事件再次沸沸扬扬。电影上映后,票房持续走高,为了纪念乔目,导演和制片方捐出了一部分票房作为奖金,设立了乔目文学奖。第一届乔目文学奖在2018年评出,差不多是乔目逝世一周年,之后每3年一届,主要针对近三年来出版的原创中文短篇小说集,因为乔目在短篇方面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

    乔目文学奖已进行到了第五届,他去世也快13周年了。关于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已搜索不到,即使能搜到也打不开,那些网页如同不能重见天日的古老文物,一旦被鼠标点击便会瞬间氧化。其微博早已被系统自动注销,当然,微博早已名存实亡多年。可见,没什么能永远存在,就算当年再怎么热闹,也终将成为过去。如今,乔目这两个字更多的时候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文学奖项,一个符号。唯一能查到的是百科里的词条—一乔目。在词条里,简单地介绍了他那本来就乏善可陈的生平和相关名人的简短评论。盯着那帧不算长的页面,朱晓傲想,也许偶尔还会有人出于好奇或其他原因点开这个条目,浏览,阅读,关闭。它就像一艘幽灵船,每三年漂到岸边一次,之后再次回到汪洋之中。

    朱晓傲记得,乔目自杀后的那几年,白启书并没有写过任何文章,他只是在用心整理乔目的遗作,这使得乔目隔上几年便有“新作”问世。朱晓傲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啊,那些为乔目写文章的人多少都有私心,把他当成消费品,白启书一定是伤心还来不及,哪儿有心情写那些博眼球的东西呢?后来,当朱晓傲看过白启书的小说,并对其处世为人有了稍许了解后,她发现白启书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文学和小说的热爱,而非这之外的东西。白启书特立独行,不接受采访,不和文学圈的人来往,不参加任何文学性的会议或论坛,很少抛头露面,网络上连他的照片都很少,资料更是只言片语。他唯一愿意参加的活动就是新书发布会,面对记者或读者的问题侃侃而谈,丝毫看不出深居简出的不合时宜,语气笃定,观点新奇,偶尔还会甩出一些当下的流行词汇,就像他一直积极地入世而活,紧紧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如此有个性的人,其行事作风自然不能用正常思维去衡量,所以,他不为乔目写文章并不奇怪。

    相关热词搜索: 彼得 麦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