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收入分配对不发达地区农户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1-03-20 08:22: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基于陕西省1990-2003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农村收入差距与农户总消费是显著负相关的,收入差距扩大将降低总消费水平。在不损害农村经济效率的前提下,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农村低收入阶层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改进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增加面向不发达地区农村的教育投入。

    关键词:不发达地区;收入分配;农户消费;持久收入假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方面(宋洪远,2000)。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中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消费空间相当大(林毅夫,2005)。对影响农民消费需求和如何启动农村消费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楚永生(2004)研究表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匮乏不仅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而且构成了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李谷成(2004)运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了中国农户消费-收入结构特点和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选择。李彤彤(2000)研究认为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有助于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朱信凯(2005)在实证分析我国农户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基础上,提出农户的消费水平与其谨慎度关系的“浴盆”曲线假说。贾小玫(2004)指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樊丽淑(2005)实证分析了城市化水平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迟缓及收入分配差距等原因,对农民收入及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但上述文献对收入分配与农户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明确结论,尤其是基于典型地区农村的研究,且缺乏规范的实证分析。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农户自身积累能力较低,传统消费观念受流动性约束较大,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可能更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理论上的支持,更需要进行实证检验。笔者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基于陕西省1990-2003年不同收入等级农户收入和消费的数据定量分析不发达地区收入分配与农户消费需求相关程度。

    二、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设定

    为实证分析收入分配对不发达地区农户消费需求的影响,笔者根据1991-2004年《陕西统计年鉴》各卷,整理、测算出1990-2003年陕西省农户家庭按五等份收入等级分组的人均年纯收入(表1)和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表2)。其中,生活消费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等八类支出。农户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是将所有调查户由低到高排序,按20%、20%、20%、20%、20%的比例依次分成: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等五组。

    关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分析、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分析、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分析和莫迪里安尼的基于生命周期假定分析。“绝对收入假定”中心思想是消费倾向递减,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净收入。“相对收入假定”是对“绝对收入假定”的一种修正和补充,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现期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收入与消费的影响。而持久收入假定的核心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固定的比例关系。生命周期假定分析和持久收入假定分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考虑到了消费跨时约束的影响,二者的结论也基本相同,但两者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同,笔者实证分析主要采用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根据其消费函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式(4)中Fit,i=1,2,…5,分别表示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表3列出了其具体数据。

    三、估计结果

    很明显计量经济模型(4)式存在完全的多重共线性,因为 勃兰德(Blinder,1975)采取舍弃部分解释变量的方法,如舍弃F3t或F4t等,但这仍然会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因为各收入等级组的收入份额数值很小,且变化幅度不大。另外,只有1990-2003年14个时间序列观测值来估计7个参数,这预示回归结果肯定要失败,没有解释力。还可以通过获取额外的数据和新的样本来进行,但由于受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限制,这种方法很难实现。因此,只有对计量经济模型采用修正的方法替换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

    为了既能反映收入分配的转移效应,又能解决高度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采用两个折中的替换变量,第一种方法是 。D的增大代表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倾向于高收入者;D的减小代表收入差距的缩小,收入分配更加倾向于低收入者。这样,计量经济模型就可以表示为:

    对方程(5)用Eview3.1回归结果见表4。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对农户总消费是显著负相关,收入差距的扩大将抑制农户的总消费水平。倾向和增加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农户的收入分配将有利于增加不发达地区农村的总消费,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从而有利于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

    第二种方法是基尼系数(G),见表3的第7列,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对方程(6)用Eview3.1回归结果见表5。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基尼系数与农户总消费显著负相关,基尼系数的增大将导致农户总消费减少。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笔者基于陕西省1990-2003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农村收入差距或农户收入分配与总消费是显著负相关的,收入差距扩大将降低总消费水平。因此,在不损害农村经济效率的前提下,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尤其要努力促成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扩大,使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协调、互动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稳定收入增长率,增加农村低收入阶层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不发达地区科技兴农、支农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增加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积极引导中低收入阶层农民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坚持国家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转移支付应倾向贫困地区,加大农业补贴支出,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对不发达地区中低收入阶层扶贫帮困。增加面向不发达地区中低收入阶层农户的小额信贷,利用信贷资金帮助农户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经济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扶贫项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不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利用“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改进和完善不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不发达地区农村生活环境。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及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对现代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难以发挥。因此,不发达地区要抓住“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而且农村的生产发展也不至于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只有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通电视,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启动农民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

    3.增加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投入,适当降低不发达地区农村生源高等教育收费。许多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而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促进收入公平和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从财政制度上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年收费标准一般都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由学生负担的食、宿费用7000元,那么,一个农村家庭在供一个孩子上大学期间一年至少需支出12000元。以陕西省为例,2004年中等偏上等级农户家庭年人均收入仅为2026.43元,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广大不发达地区低收入、中收入阶层农户只能极大地降低短期消费。因此,降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生源的高等教育收费,并为这些生源适当提供部分生活性消费贷款,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农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

    (责任编辑:张淑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证 农户 对不 消费需求 发达地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