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时间:2021-04-02 08:05: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目前,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方向。如何将数字化保护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业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并且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风险,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04-0140-02

    Abstract:At present,digi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ow to apply digital protec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problem that the industry must seriously consider.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risks of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then discusses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ization;protection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以及数字传播等技术手段再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复原成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要加以利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使这些非遗技艺永远留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优势与风险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数字化技术发挥了明显作用,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性。从实际情况看,在运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之前,不论维护人员采取什么方法进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保护效果都不理想。而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能够依赖数字技术通过收集、整理、记录等方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信息,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保护水准,使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为安全和长久的保存。二是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其传播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可穿戴式设备、移动互联等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数字技术融合媒体传播,催生出数字化传播技术,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的新技术载体。这些新技术载体既包括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数字化传统平台,也包含微信、微博、直播等自媒体平台。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这些传播的新技术载体可迅速传遍全球,其交流性大大增强。三是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性。一方面,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更加大众化,借助互联网,人们不用出家门,只要通过数字化平台就能接触、欣赏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摆脱了时间、地点、体力、财力等条件的掣肘,使之真正成为大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有利于人们更方便地了解、认识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人民大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保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环保材料,而这样很容易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浪费及破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通过数字技术还原文化遗产,不需要消耗石材林木等自然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保性。

    然而,事物一般具有两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具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学者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数字作品作为某一文化因素的模型是“危险的”,数字技术会使那些不具传播优势的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同时,非物质文化遗產的数字化保护仅限于表层传播,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制品沦为制作过程和深层意涵缺乏的文化碎片。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进入一个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环境,剥离了其独一无二的生存世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3.1 建设非遗数据库

    非遗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核心组成部分,各级数据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存储、管理、访问、信息发布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国家及地方各级始终把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工作。如国家建有非遗普查数据库、非遗专题资源数据库、非遗项目资源数据库、科研库和公众库等众多数据库,各省、地区、市亦建有大量非遗数据库,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平台。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高速消失、过度开发、瞬息变异的境遇,存续环境和传承链条呈濒危之势,保护任务极其繁重。从目前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手段来看,数字化保护是当下最为理想的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是通过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珍贵资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维护人员要在非遗的采集储存、应用以及传播展示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保护探索。同时,要切实利用微博、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载体,创造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交流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获得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且随着相关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3.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深度开发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质的飞跃。然而,数字技术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其效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整体性、传统性等特殊性质,简单的数字化保护往往会忽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特性。因此,维护人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方位审视、多视角评价,并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特性及潜在的价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传统礼仪等,又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文学,如传说、民间故事、民谣等;既有淳朴生动的各类表演艺术,如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杂技等,又有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美术,如剪纸、刺绣、彩绘等。由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创造方式各不相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既要按照普适性的保护原则,又要采取因类而别、适合各自特点的措施和方法,即利用深度开发的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信息化存储及学术分类,并科学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性的素材数据库和符号库。比如,可通过综合运用情景建模和行为交互技术、动作绑定技术、知识可视化技术、Web技术,建立一套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数字保护的技术方案,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这对于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 结 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仅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是当今最为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高科技技术支持。如何通過数字化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存下来,是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李芳宇,黄薇然,张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 [J].设计艺术研究,2016,6(5):81-86.

    [2] 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25-227+248.

    [3]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作者简介:赖文橘(1974-),女,汉族,广西龙胜人,三级演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数字化 文化遗产 物质 保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