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和谐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线

    时间:2021-04-18 07:52: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通过和谐管理,实现组织和谐,进而达成社会和谐,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从实践到理论一以贯之的主线和真实目的。泰勒对和谐管理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及蕴含于其科学管理之中的和谐管理思想才是他留给当代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2015年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逝世百年纪念。众所周知,泰勒第一次冲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厂管理的经验方法,把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中产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系统地引入劳动过程和工厂管理,以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首开20世纪作为人类组织化社会“管理的世纪”之先河。英国当代管理思想史家斯图尔特·克雷纳在其所著流传广泛的《管理百年》中,称“创造性地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是“泰勒最重要的贡献”。而当代最重要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则把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看成“关于工人和工作系统的哲学”,是自联邦主义文献之后,美国对西方思想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然而,无论在科学管理诞生之初的泰勒时代,还是在历经百年管理思想变革的当今时代,人们提起泰勒的科学管理论,往往首先和主要地将其视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和有效方法,如时间分析、动作研究、劳动标准化、职能工长制、差别工资制等,并且人们也往往从引发劳资冲突、缺乏人性关怀、忽视整体利益等视角来反思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所谓“局限性”。事实上,泰勒在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就不断提醒人们注意“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一些广泛意义上的原则和一些可用于很多方面的理念”,特别强调劳资双方精诚合作的“心理革命”才是科学管理理论的灵魂所在。在泰勒带着人们对他管理理论误解的遗憾而离开管理价值日益凸显的世界百年之后,回顾当年泰勒以卓越的职业精神持之以恒进行的搬运铁块、铁砂和煤炭铲掘、金属切削等“管理实验”, 重新研读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依然能够感受到超越单纯技术理性层面的管理哲学追求和超越企业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情怀。这些集中表现在科学管理论所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或者说,通过和谐管理,实现组织和谐,进而达成社会和谐,才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从实践到理论一以贯之的主线和真实目的。彼得·德鲁克就曾经提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着与流行的认识(如效率工具、忽视群体、视工人为机器、强调等级控制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是他的管理“和谐观”。泰勒对和谐管理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及蕴含于其科学管理之中的和谐管理思想才是他留给当代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理论和谐体: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整体追求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一个由理念、制度、方法和操作程序等不同要素构成的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也是一套解决生产效率和劳资冲突问题的整体性方案,不能单从某种生产方法、效率策略或工资制度等技术层面来理解(尽管他并不反对这些方面)。理解和应用科学管理需要一种哲学的思维和整体的视角,它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料进行管理”的非常深刻的哲学。否则,实践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招致工人的不满甚至引发劳资冲突,这在泰勒时代许多工厂应用科学管理的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或者说,那些所谓泰勒科学管理导致的劳资冲突恰恰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偷工减料”的结果。为此,针对沃特敦兵工厂的工人罢工,美国国会还召开了关于科学管理的专题听证会,而泰勒出席作证并将听证会变成了传播完整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课堂。泰勒当时就反复警告和批判了那些对科学管理的片面理解或单方面应用,强调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飞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是“以一套根本原则替代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原则,以一种管理思想代替了另一种管理思想”,“一定不要误解这一机制的实质和基本原理”。除非充分认识到科学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否则“就不要尝试从过去的管理变革到新的管理”。在布兰代斯律师正式命名“科学管理”之前,泰勒把他创造的这一套理论称之为“任务管理系统”。泰勒明确指出:“各个要素的集成,而非个别要素,构成了科学管理,可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和谐,而不是冲突;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出,而不是有限的产出;发挥每个人最大的劳动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富裕,而不是贫困。”可见,在泰勒那里,实施科学管理应该是一种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完整管理过程。具体地说,通过科学的动作分析和精确的工时研究,建立标准的操作程序,确定每项工作任务的“最好方法”;然后,选择并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在职能工长的协调和绩效导向的差别化工资制度的引导下,工人按照标准化的规范积极地工作,使单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使劳资双方的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而圆满完成这一管理过程的基本前提就是劳资双方要确立真诚合作、互利共赢的管理理念,达成基于利益的劳资和谐与合作。生产流程系统化、生产工具标准化、工作任务标准化、工资激励差别化、组织结构职能化等,都只是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或环节,并且唯有从这一理论的和谐整体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所实现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

    劳动过程的和谐: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基础

    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力的产量”,即生产效率。而影响工业生产效率的劳动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设备、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等物质、技术层面的;一个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技能方法层面的。但是,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不是机器的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的简单加和,而是机器与工人和谐搭配所形成的整体效果。这正是科学管理在技术、物质层面首先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机器方面,泰勒通过精确的动作分析和对以往工作情况的总结,提出了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生产要求的标准化,这就是泰勒所提出的“建立科学的劳动过程”;在工人方面,泰勒提出要选拔和雇佣“第一流的工人”,即那些有工作意愿并且掌握工作方法的人,而工厂的重要职责是要通过对工人的职业培训,让工人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了解工厂的管理制度。基于科学实验中对生产工具和工人劳动的具体研究,特别是对动作与时间分析,通过合理确定工作定额、科学安排工作程序、有效培训工人的操作方法,就可以找到既能发挥机器最大效率、激发工人最高积极性,又能降低物质成本和减少工人付出的科学管理方式。简而言之,通过工时研究确定工人使用特定工具或从事特定工作的标准工作量,培训工人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工人操作规范化),据此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以调动工人积极性,就能够“促使科学的劳动过程和经过挑选和训练的工人结合起来”。这样,技术与工人之间的和谐运行机制得以形成,泰勒所期望的个人生产效率最大化的结果就可以经由这一管理过程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实际结果也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使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20%-30%,工人的工资也得到显著增加。这不仅使“产业工人能够获得中产阶级的工资和实现中产阶级的地位”,而且“使得世界上许多受贫困困扰的欠发达国家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跃为世界级的竞争者”。(管理思想史家丹尼尔·雷恩语)

    对泰勒来说,“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科学管理”。劳动过程的和谐是经由科学的途径实现的。泰勒第一次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把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中显示出巨大生产力威力的科学方法引入劳动分析及管理过程,坚持用精确的科学研究替代单纯的主观经验,坚持理论来源于实验并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应用价值。仅仅为了探索工具使用的最佳方法,泰勒和他的助手们就对金属切削工艺进行了长达26年、记录3万多次的科学实验,花费了15万-20万美元,并将80多万吨钢铁切成了碎屑。可以说,科学管理的任何一项制度、一个措施、一种方法,无论是劳资合作、人机协调,还是计件工资、工人培训,泰勒都看成是“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努力以科学方法探求其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劳动过程来说,工人劳动动作、劳动工具的科学测量和劳动时间的精确分析,是建立高效生产操作方式和有效激励工人特别是达成机器、技术与工人相互协调的科学基础,也可以为避免劳资双方因相互猜疑而发生冲突提供“客观标准”。这样,劳资双方在“科学的劳动过程”及其所创造的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共享就可以实现相互合作。

    劳资双方合作: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精髓

    从1878年在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普通机械工到1915年外出讲学途中不幸染病去世,泰勒生活工作的时代,正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型企业不断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的社会转型时期,与企业内部因管理粗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相伴随,社会矛盾加剧、贫富悬殊加大、劳资双方冲突、政府管理混乱等问题也日渐显露,据统计,1881年至1905年美国共发生了36757次罢工运动。这些引发了一大批像泰勒这样的管理者对工厂管理问题的思考,力图通过科学研究和试验探索提高生产效率、协调劳资冲突的有效方式方法。所以,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管理运动”,成为世纪之交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涌现出像麦卡勒姆、亨利·汤、亨利·普尔、亨利·甘特、泰勒这样的一大批“效率工程师”或“管理专家”,泰勒只不过是这场科学管理运动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工业社会中,劳资问题本质上还是利益问题。只要利益分配公正,雇主与工人各得其所就可以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但是,当时美国工业界的现实是,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人,普遍都认为劳资双方因利益攸关而产生“残酷斗争多于真诚合作”,是无法调和的。而泰勒基于工厂管理的观察和经验,坚持认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反之亦然”。劳资双方利益共识的基点就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效率最大化的结果”。所以,科学管理“涉及一个真正问题,是所有管理者(包括工人)的精神状态和习惯的彻底改变”,这就是泰勒特别强调的“工人对他们自己和雇主的职责的看法”和“雇主对他们自己和工人的责任的看法”来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即劳资双方把关注的重点从分配生产剩余的问题上转向如何增加生产剩余上来,通过友好合作,“共同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廉的产品”,最终使工人所得和雇主所得都有增加。这样,“利益一致、为完成共同目标而整天并肩工作的劳资双方就不再发生争吵”。泰勒明确地提出:“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只有工业进程中劳资双方从“对抗和斗争”的敌对关系转变到相互合作的和谐状态,科学管理的各项措施或方法才能达成预期的成果。

    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泰勒强调企业内部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雇主或管理者要“承担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新的职责”,“必须真正把工人们的利益放在心里”,要尊重、同情和关心工人,重视工人提出的建议,帮助工人提高工作技能,给予工人以“特殊的诱导或激励”,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管理思想史家克劳德·小乔治指出:“在对待工人方面,科学管理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把劳资双方看成是在一起工作的一个集体……它倡导并号召一种新的和谐和衷心的合作精神以代替早期的拓荒者典型的强烈个人主义。”简言之,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实现劳资双方的相互合作,首先要求雇主或管理者承担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会责任。

    社会和谐:

    泰勒科学管理之价值诉求

    泰勒以宗教般的热情和坚强的自律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实验和研究,是因为他认识到美国快速工业化转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如贫困、低收入、劳资冲突等)源于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各种资源的浪费,“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导致了文明与不开化、富裕与贫穷困扰之间的区别”,而致力于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呼应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关切的“效率运动”,这体现了科学管理理论强烈的“社会责任”。在《科学管理原理》前言中,泰勒明确指出,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药在于系统化的管理(即科学管理),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人们才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泰勒希望管理者、工人和全社会都能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对待科学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科学管理除了雇主和工人这两个直接利益方可以合理分配经过合作产生更多利润以外,“这一管理方法的唯一目标在于保证全体第三方的利益”(指“作为消费者的全体人民”),“这些人的利益比管理者或工人的利益要重要得多,第三方应从全部收益中得到其合理的份额”,道理很简单,科学管理如同机器生产一样,通过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等方式,把“最大的收益”“落到全体人民头上”,使得“整个世界由于这种增长而受益”,并最终使今天的人们“比300年前的国王生活得更好”。泰勒真诚地相信,“只有劳资双方合作在所有共同工作中应用科学方法,才能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福利”。这一社会目标和价值关怀使得科学管理理论“由不引人注目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妄想变身为吸引人的、广为流传的、治愈社会痼疾的秘方,它几乎变成一场社会运动……美国民众热情拥抱泰勒的哲学,即清除浪费不仅是道德责任,还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关键”(乔森纳·R·汤普金森语)。可见,以科学管理寻求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达到社会和谐,才是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泰勒的终极追求。

    当然,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寻求社会和谐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任何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效果的体现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泰勒离开这个他满怀理想去改变的世界10年以后,因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特别是政府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工业民主、集体谈判、劳工立法、社会保障政策等社会性条件的支持,丹尼尔·雷恩形象地称之为“进步主义和科学管理之间的罗曼史”,科学管理理论的全面运用才逐渐产生出劳资合作、社会和谐的积极成果。也许科学管理的那些“制度、方法或技术”有其原创的粗糙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泰勒理论中的和谐管理思想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诉求必将继续深刻影响百年之后的管理世界。

    (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引文均出自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泰勒 科学管理 主线 和谐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