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试论支撑华夏文明脊梁的传统文化精髓

    时间:2021-04-18 07:58: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道家文化;儒家学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髓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原的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族的起源开始,始于西周,建于春秋,成于西汉,历经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深刻剖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对比东西方文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进行深刻了解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推传统文化大发展,图书馆应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实践完成这一神圣职责。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39-03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精髓

    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习和传承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浅析了这种作用的传承途径,而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要谈及道家、儒家和龙的文化。

    2 道家学说的其人其道

    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宠辱不惊、人之主体性与道法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其人其道到底如何?

    老子其人其道?老子怎么做人,怎么看事情的?老子的思想是什么?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不要遣愁,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宠辱不惊,受宠了,大红大紫;受辱呢?人生遭遇到了重大不幸,遭遇了重大灾难,受尽人间屈辱,那是人间荣幸,这是人间屈辱,这是两个极端,老子讲要宠辱不惊,无所谓。

    老庄哲学、孔孟之道,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为什么是尊称呢?一是因为这个人年龄很大,二是这个人一辈子与世无争,是一个和事佬。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今天河南东部鹿邑县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百家争鸣,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学派,一个是以孔子、孟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再一个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老庄哲学。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在中国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今天。孔子跟老子相比,这两个人是同时代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呢?简单的两个字——入世。我国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调和了儒家和道家,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看破红尘,一个是奋斗再奋斗。任何人的奋斗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灾难、挫折和曲折,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老子的思想,看破红尘,淡泊名利,不跟别人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进有退,不走极端,儒家和道家是互补。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由于孔子主张大丈夫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官帮助鲁国治理国家,无果后他就回家讲学,招了3,000多名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政治家。孔子还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向老子求教。老子说:“子之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意思是说你这个人啊,已经老朽了,你讲的这些理论没有人听你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良贾”就是指做生意的,发大财了不要露富,露富之后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君子盛德”,一个人很有学问,很有能力,最好谦虚一点。人要去掉骄气,去掉多欲,去掉态色与淫志,这些会阻碍人,对人不利。“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听后盛赞老子,还夸赞老子:鸟、鱼、兽这三种生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鱼,人们用工具可以抓到,但是只有龙,“龙吾不能知,乘风云上天”。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可以说迄今为止都是最高的评价和至高无上的评价。

    3 龙文化的起源

    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二里頭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的文化,文化以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命名,一件距今3,7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型器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龙”,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我们民族讲龙的精神。

    孔子是赞成龙的,龙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龙的精神是刚健有为的精神,按照孟子讲的是大丈夫的精神,是浩然之气,是英雄气概。老子做人非常低调,上善若水,像水一样低调。

    庄子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哲学。《道德经》的创立,就是一个词语——“紫气东来”。老子在函谷关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西安有一个讲经台,灵宝旁边还有一座老君山,成都有一座青城山,都说是道教发源地。历史上的记载到此为止。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道教是一种宗教。

    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但什么是“道”呢?这个“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道”说不清、道不明,根本解释不清。“道可道”的“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任何语言、任何文字都不可能把道的意思表达出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这个世界,大千世界、花花世界、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来自于“三”,三生万物。“三”是什么呢?天、地、人。有了天、地、人,才有万世万物。万事万物本身虽然存在,“三”来自什么?“二”,三生于二。“二”是天和地,这个时候人还没有产生,只有天、地。天、地未分。天、地还合在一起,时间和空间还合在一起,天地未分之前这个叫“一”。“一”之前是什么?“道”。“道”是什么?天、地未分之前叫道,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前那样一个自然状态。它逐渐运动发生变化,到最后凝固了,变成了一个球,变成“一”,一分二,分为天、地,天地之间产生了人,然后成为“三”,然后万事万物皆产生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包含一切。

    万事万物产生之前叫“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有”和“无”的关系,“有”来自哪里?天地之始。大千世界出现了,就可以认知事物了。

    老子认为人对万事万物、大千世界的认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无欲,一个是有欲,两种观察世界的心态。先说“无欲”,有人认为太复杂了,以“无欲”这种宏观的眼光、抽象的眼光、想象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看待这个大千世界。不管“有欲”也好,“无欲”也好,这二者是不是同出而异名啊?都是大千世界,都是万事万物,无非是两种态度,两种观点,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叫同出而异名。不管艺术家看待世界,还是工程师看待世界,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无穷的,永远都是无尽的,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不管用什么态度,宏观的也好,微观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具体的也好;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这个世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界很奇妙,很玄乎,很神秘,这就需要人继续努力,继续观察事物,观察万事万物,认识无止境。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的;“器”是具体的。器物是形而下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是三维的物体,这是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的是隐藏在事物里面的,人的宏观的意识的东西,那叫“道”。

    还有两个词“无中生有,有生于无”。老子讲,“有”和“无”都是名,“名”就是万事万物。不能用“有”和“无”来判断它、形容它,“有”和“无”是人的意识,是“有欲”和“无欲”。客观事物本身是叫“有”和“无”吗?叫隐和显。看得见、摸得着,显示出来的东西叫“有”;看不到、摸不着,那是不是没了?没了,那是不是“无”啊!从理论上来讲,物质无灭,能量守恒,有“无”没有?就没有“无”,“无”就是隐。“有”和“无”的概念就是人的生活态度,人对万事万物的认知。

    《老子》辩证法强调“贵柔”“守雌”,趋于消极保守。具体的观点叫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人只要身体健康就行,不需要夹带东西,无为而无不治,这样天下才能太平。

    上善若水,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人要行善,就要像水一样,水最柔弱、最柔软。水比较低下、谦虚、低调,所以讲上善若水。最高的善,最大的善,那就是像水一样。

    功遂身退就是自然法则,老子认为做人做事差不多就行,不要过分追求,过分追求、贪得无厌,到时候适得其反。“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是自然法则。

    夫唯不争,莫能与之争,这是老子讲的辩证法的问题。

    老子讲做人低调,宇宙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人,再加上道,这三样东西如果离开了人,那个道、天、地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有人了,这才有意义,这就是人的主体性。

    认识自然规律了,顺天应时、与时偕进。现在我国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偕行”这个词,现在叫“与时俱进”,它来自于古老的《周易》,来自于先人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刚与柔二者是相对的,人当然都希望刚,但是老子知道柔弱,这个柔弱和刚强相比,表面上看柔弱要吃亏,但是柔弱胜刚强,滴水可以穿石,这是一个辩证的思想。

    天长地久是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天为什么长?地为什么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怎样做到天长地久呢?“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感叹:“非以其无私邪!”解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是的,就是因为他无私。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故能成其私,所有的利益都是他的,不争的人反而给你了,争的人什么都没有。这是辩证法。老子告诫人,为人处事,在金钱名利面前,要后其身,要站在后面,不要往前冲,要外其身,要置身度外,不要去争,不要去抢。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思维,要学会不争之德,要做到像水一样与世无争、虚怀若谷。

    4 儒家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影响及大数据环境下继续弘扬经典文化

    儒道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说,老庄哲学比孔孟之道影响更大。我国的田园风格、山水文化,都是老庄哲学。老庄哲学讲不要有什么约束,不要有什么限制,而且要崇尚自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是第一位的,人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我國的山水画,大幅的画面都是自然山水,很少有人物,偶尔有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山水画里所占的篇幅很小很小。像一条河流,山川之下有一个小桥,旁边有一块稻田,里面有一个小人,戴一个斗笠,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他在山水里面不显眼,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儒道互补,讲儒和道是中国哲学文化、中国文明的两大主干,这两大主干的根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哲学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种本体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人物都引起过争论,包括孔子。孔子讲《论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人治,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连孟子也是以自学的方式继承了孔子思想。孟子说:至于我最大的愿望,“学孔子也”。孟子为什么强烈地渴望学习孔子呢?因为在孟子看来,“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

    中国的佛教也好,道教也好,讲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西方有西方的国情,中华民族讲的民族是文化上的民族,中国的民族是一种广义的,中国文化是宽容的、大度的一种民族关系。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原的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族的起源开始,始于西周,建于春秋,成于西汉,历经中国的各个朝代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但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来自北方游牧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不管怎样,中华文化早已在中原族群中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达到了融于血液、根深蒂固的程度。特别是儒家学说、道家文化精髓在华夏文明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传承,始终制衡着游牧民族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并且逐渐遵循农耕社会人文秩序和对儒家学说、道家文化及龙文化的遵从,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传承者,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全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5.

    [2] 周桂钿.秦汉思想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

    [3] 吴乃恭.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6.

    [4]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吴瑞卿.抄本宝卷的目录提要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138-140.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简介:祁雨江(1964— ),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 华夏 脊梁 精髓 传统文化 试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