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10-31 17:19: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案# 导语】《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浓浓的思乡之情。以下是®大海范文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xíng 声shēng 情qíng

      《静夜思》光guāng 霜shuāng 乡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 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相关热词搜索: 荆门 知识点 送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