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辛亥遗产与南洋华侨抗战之精神动力

    时间:2020-04-05 07:51: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精英以辛亥革命为资源、以双十国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救国宣传和社会动员,发表政见和救国主张,在激发侨胞爱国情怀、增强侨众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过程既强化了辛亥记忆,传承了革命精神,也使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关键词:辛亥遗产;南洋华侨;抗日战争;社会动员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出钱出力支援抗战的爱国热忱为世人所赞誉。人皆以为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其本能反应,却忽略了侨界精英在抗战宣传和社会动员中发挥的作用。此种动员往往需要某种资源或载体为依托,本文所关注的,正是该时期南洋志士以辛亥革命为依托的诠释方法和动员手段,以及历史资源在提升华侨抗战精神、激发爱国情怀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一、辛亥励志,救国呼声

    日本侵华时期动员华侨抗战的力量或来自中国官方,或来自华侨群体内部。国民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通过广播、报刊、外国记者、外交机构等多种渠道对海外进行抗战宣传,以取得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这无疑成为海外华侨重要的信息源,并强化了其救国信念和信心。虽然国民政府并无发动华侨人力财力支援抗战的特别法令,但在国民党多次宣言和文告中皆表达有此意。而华侨内部对侨众进行抗战动员者,多为具有话语权的侨界领袖和知识精英。他们对历史有着更深的见解和体悟,对时事有着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对复兴祖国有着深厚的热情和责任感,这使得他们成为抗战救国运动的领军者。一方面,在诸多侨领的努力下,欧、美、亚各大洲纷纷建立华侨抗日救国联合组织,而以陈嘉庚于1938年创立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影响最大,造成华侨界在抗日问题上空前团结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海外大量华侨报刊杂志、华文新闻媒体,都成为华侨精英鼓吹抗战的媒介,同时以社团活动、纪念仪式等行动加以弘扬,对华侨群众抗战思想的统一和民族精神的激发,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双十节,借助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这类宣传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何种宣传,首先是对革命丰功伟绩的盛赞,无须赘述。但这些并非重点,多数人将辛亥革命的光辉高大、目标高远,与现实的灰暗颓败、漆黑一团进行比较,以激励人们变革社会的斗志。他们指出辛亥以后军阀混战,屡遭外侮,苛征厚敛,弊政如毛,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生活程度,更百倍于清朝;钳制舆论,竣刑酷律,何以比之”。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度失望。这种认为革命后社会并无改观的看法在华侨中很普遍,正如1936年侨领戴益美所言:“廿六年之出超,或多于清末日数十年之出超;廿六年之贪官污吏,受国法之制裁者,有几何人?廿六年来,训练之兵卒,其抵抗侵略之程度,与清军相异之点,何在?清政之下,有皇权、官权,而无民权,‘帝王之上,臣罪当诛’,今日我国民,享受民权者几何?”

    对于日本侵华的时局,侨众更是痛心疾首:“内忧外患,频年加重,当今大难,尤为空前。回忆往昔之光荣历史,民国之缔造艰难,以视今日寇深祸亟,河山破碎,抚躬自问,将何以对列祖慰先烈乎?”在这种情形下,“追溯到先烈无数次的革命纷争而流血的功绩,还不自觉得汗颜无地吗?”华侨以辛亥革命为对比批判现实,反映出其内心对祖国政治腐败、国土沦亡的深度焦虑,改变现状的愿望极其强烈。当然,他们也承认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昌起义是革命的萌芽,不是革命的成功”,“所以武昌起义纪念日与其说是废清专制淫威的死刑,毋宁说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法、美等西方国家建国后也经历了动荡和流血才告稳定,由乱到治是各国的必经之路。当然这一过程并非自然完成,而是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国人需要有卧薪尝胆的毅力:“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义,正已适合其时”,“惟是民非亡国之民,国家尚有可为之会”。

    华侨精英在将辛亥革命后种种乱象归咎于军政当局的同时,也指出包括自身在内所有的国人都有责任。他们认为民众对国事冷漠,缺乏团结精神,“当此国势垂危、千钧一发,我国人大都犹浑浑噩噩,如人大梦”,无疑是日本得以入寇中国的重要原因。“往者如昨日死,来者如今日生”,国事既已如此,徒然追究责任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华侨在反思过去后无不展望未来,试图亡羊补牢,“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设法去拯救这垂危的民族,冲破这严重的国难”。华侨各界几乎无一例外地呼吁团结:“有组织有系统的结合,以往之仇怨,全部捐弃,共同意志联系行动,不为日寇利用残害同胞,各尽所能,共赴国难。”只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全力以赴,胜利终将到来。最重要的并不是以何种形式救国,“问题是在大家要决心去‘救’”。

    华侨精英尤其以辛亥精神勉励来者,指出前辈革命者“以此不计成败,牺牲之勇气,杀身成仁之精神,虽清政府势力遍天下,终知其必有推翻之一日也”。这种情形与日军铁蹄蹂躏中华的情形十分相似,只要发扬志士的精神,驱逐敌寇出中国指日可待。“革命之精神,乃万众一心,先公后私,誓为主义而牺牲,精诚团结以救国之决心所组成也”。故民众若皆能传承此种为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胜利必将属于我中华民族。灾难固然使人痛苦,但多难亦可兴邦,“由于国难的严重,暴敌的纵横,却燃起了民众救亡的火焰。国民的救亡联合战线运动,已如火如荼地在祖国的任何角落里勃发了,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生命气力,是创造双十节的诸先烈精神的新的展望,而为中华民族复兴力量的基础”。华侨们激情澎湃地宣誓:“希望我们能在救亡抗战的弹雨中,而对你那两个血铸的十字之前恭致敬礼!”

    二、国难双十,何以为庆?

    双十国庆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纪念日,是为华侨最重要的庆典之一,但在抗战期间是否庆祝却在华侨中产生了争议,侨众中出现对双十节热烈庆祝、敷衍了事、反对庆祝三种态度。事件的起因源于官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洋多地政府曾明令禁止华侨庆祝双十节,如印尼锡江地区东印度政府发出国庆禁令,巨港的庆典也因被强令叫停。这是因为当地政府害怕双十庆典中群情激昂,引发政治冲突和秩序混乱,同时担心招致日方的政治压力。中国政府在抗战爆发后,也曾因国难一度禁止大规模的双十庆典,诸多华侨“均遵照我中央政府明令,停止庆祝,只进行简单之纪念仪式”。

    其实,官方训令并不能真正左右华侨的意志,它只是与部分人的心态恰巧一致而已。某些华侨认为国土沦丧,国人心痛不已,没有心情庆祝双十,若只是形式上的强颜欢笑不如不庆;国难当头如不吸取清朝灭亡的教训,仅在笙歌庆典中自欺欺人,最终难免会遗下亡国之恨。正如侨领林光挺所言:“国难如是,更如何庆之可言?而国人且必年年纪念之,其在政府,犹是每年举行庆祝,开会纪念,噫,所谓庆祝者,其循例耶?其无聊耶?”一些人甚至愤激地认为,“今天的国庆日,实不能称之为国庆,直可呼之为国哀”,“任你挂上若何美丽的衣,总不能把国庆一装得漂亮起来,勉强庆祝者,不是汉奸之属,便是奴隶之类”。

    以上均系影响辛亥纪念的消极方面,也的确产生一定影响,但负面因素并非主流,多数侨界精英极力主张推广双十庆典,这在更多的华侨言论中足可证明。概而言之,华侨的种种表述包含三方面内容。

    其一,双十国庆本身意义重大。侨领何葆仁盛赞双十为民众得解放日、先烈献身日、中国求平等日、中华民族复兴日、奠定东亚和平基础日。“夫国庆之意义,如此重大,而日不必庆祝,实无以对牺牲性命、为民族争光之先烈,无以对领导革命、首创民国之总理,无以鼓舞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爱国之精神。”某论者亦指出,国庆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独立自由”,“因为我们的国庆日,‘双十节’也是经过无数次流血换来的,至可宝贵”,故我们应该热烈纪念。

    其二,庆祝双十具有现实功能。某华侨指出,庆祝双十可达到提起民族意识、培养民权思想、奋兴抗敌精神、减轻外寇野心、强化救亡意识、复兴民族精神等效果。尤其是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积极参加抗战这一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连文质就曾说过:“我们是应该捉住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作唤醒民族意识的实践,所以我们固然要利用国耻的沉痛,来激励民众的自觉,然而,我们也要利用国庆的狂欢,来发动民众的情绪。”

    其三,如何庆祝方能达到上述效果。连质文主张在宣扬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应该把国家目前所处的危急状况,毫不掩饰地向侨胞昭示,同时,指示出救亡图存的大道抗战,借以唤醒吾人的民族意识共赴国难,以挽狂澜”。庆祝国庆与纪念国难是并行不悖的,当以辛亥革命的精神作动力战胜侵略者,消除国难。其时旅居海外的郁达夫提出战时国庆须提倡出钱出力,巩固团结,肃清汉奸。

    具体庆典形式与以往大同小异,如各华侨社团、工商学各界参与的体育比赛、提灯游行、游艺会、义演、义卖、售花、募捐、集会、酒会、招待会等,在此期间不乏升国旗、唱国歌等步骤,间或夹杂各类演讲。所不同者,各类庆典大都包含了与国难和救国相关的内容。如1931年双十节,新加坡机器行工友皆臂缠黑纱,演讲日本占领东北情形。同年马六甲野新埠华侨国庆大会,与会者臂缠黑纱,悬挂“国哀”字样白纸旗、警示标语和地图。会议程序增加了默哀追悼东北殉难同胞的环节,演讲者多以日本侵华为内容,号召抗日。当然,各类庆典中仍以对革命精神的弘扬为主,尤其是抗日战场上的胜利,往往会给双十庆典带来欢腾。如1939年和1941年的湘北大捷即在华侨中引起强烈反响,双十前后的捐款捐物、义演义卖活动频繁,“一般商店社团,莫不忙着张灯结彩,大事铺张,数年前的盛况,重现于今日。”1941年双十节马来西亚雪华八十多个侨团隆重庆祝,并派人售花赈济国内难民,举行球赛为国难筹款。华侨拳拳的报国之心于双十日得到彰显,是为辛亥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国庆热烈,国难方殷,仅有救国热情而无救国策略及行动,仍难圆复兴中华之梦。故临逢双十之时,侨界精英纷纷提出救国主张,并努力促成其成为现实,以达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之效。

    华侨首先希望国民政府坚定抵抗侵略的决心。随着国土的日渐沦丧,国民党内部出现悲观失望情绪,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少数分子叛国投敌。华侨对此痛心疾首,在声讨变节者的同时,亦呼吁国民政府对外强硬,对侵犯领土行为坚决诉诸武力。正如侨领姚雨融所言:“希望此后的中央政府,抱定收复失地、还我主权的决心,勿再使国内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绝境,海外的侨胞失望悲观。”中共“把日寇驱逐到鸭绿江对岸”的抗战决心得到华侨的赞同,他们宣称“这种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便是今天我们应当确定的立场”。

    其次,海外侨胞坚决反对政治分裂,呼吁团结抗日。马来西亚侨团曾发表联合宣言,反对新军阀割据一方,要求士兵要坚决服从抗日政府的命令。他们主张真正的民主,反对打着地方政治势力打着民主的口号为不法之事,“假借民主口号,应予无情揭穿”。某华侨亦指出,海外侨胞“绝大多数均不愿参加党派之斗争,抑亦不愿见国内党派争执之相延无已”。只要是坚持抗战复兴民族者,“不问其所属党派之如何,侨胞无不热烈拥护。”以上言论道出了华侨渴望团结、反对分裂妥协的心声。同时华侨也希望“世界民主阵线,应进一步联合”,政府要加强与英美等国的联系与合作。

    再次,华侨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道德救国等诸多救国建议。华侨普遍认为实业与教育意义重大,“夫今欲救我国之危亡,舍教育与实业,无他道也。教育之效,在开民智;实业之功,在厚民生”。而国难时当首推实业,因为中国积弱原因在于实业衰败、国库空虚,“我人欲图补救,宜振兴实业,使国民所需物品,不仰给外人,挽回利权,以巩固国家经济之地位”。侨领胡重益还就如何发展民生提出开发矿藏、奖励开发、鼓励农事等具体举措。提倡教育亦为不可或缺的救国手段,通过教育唤醒民众,“使明了国家与国民,有深切之关系,国存民亦存,国亡民亦亡”。侨领苏万果则提出道德救国的方针,他认为道德沦落是导致外敌入侵的重要原因,欲提升道德则须大力支持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类似主张很多,大都切中时弊、行之有效,当然也有些不切实际、略显迂阔,但无论成效如何华侨爱国救国的热忱是无可否认的。

    对于民众尤其是华侨自身,侨界人士同样提出诸多希望。王家纪认为,拯救民族危亡“不一定是直接去和敌人拼命,就是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亦足置敌人于死地的,就所谓‘有力者出力有钱者出钱’,固是‘分工合作’,然在整个救亡阵线上,是‘异途同归’的”。亦即希望民众在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两方面,作抗战的坚实后盾。

    物质帮助方面,侨界人士大力呼吁为抗战捐款捐物。巫柏觐认为,庆祝国庆的最好办法,一是出钱,二是出钱,三还是出钱,他大力支持国庆献金运动。周善积指出:“对于筹赈工作,不容稍懈,仍须继续努力踊跃捐输,完成抗建必胜必成的大业。”陈济谋提出一占钱运动,号召全马华侨日捐一占钱。他还呼吁民众“节省庆祝双十节燃放鞭炮之钱,作筹赈祖国之举”。李孝武认为“应发动特别捐,藉以慰劳前方劳苦功高之英勇将士,以表敬意,而励来兹”。辛厚慈则希望捐款日常化,“尤其每个侨民,均须担负赈济月捐,佩戴月捐襟章,方是中华儿女无上光荣”。南洋侨界也的确为此付出很多,前述双十庆典民众捐款数量庞大,义演、义卖、售花等所得款项也全部捐出;再如1939年新加坡筹赈会征募寒衣,几天内仅其成员就认捐4400件。

    精神支持方面,侨界精英希望侨民一致对外,支持抗日政策,在辛亥精神的激励下完成抗战伟业。某侨领提出“国防华侨”的概念,“使侨众知道国既不存,侨将安附的理由,大家振起精神,尽其力量,鼓吹提倡,目标既定,全力以趋,至完成国防,巩固国基,俾中华民国的国庆,永久的光荣。”其实质是要求华侨抱定牺牲精神,从事救亡工作,主要价值在于精神激励。诸侨领还提出华侨具体当为之事,如去除成见、精诚团结,使用国币、挽回利权,侨团合作、造福地方。华侨青年当刻苦耐劳,学习新知识,为大众谋福利。民众要与政府合作,男子加紧军事训练,女子承担救助责任等。

    除此以外,有些华侨还尤其注重对国内政治的舆论监督。某华侨如是说:“我海外侨胞应本安国家爱民族之一贯精神,站在真正无党派之立场,秉持公正不阿之态度,一致起而监督祖国之施政方针及各党各派之行动,凡有割据自雄与破坏团结者,固应严辞声讨,而借公为私与挑拨离间者,亦当加以斥责!”此论反映出华侨希望政府民主高效,能够听从民众的意见扫除弊政,也希望更大程度地实现自身参政议政的权力。

    结语

    日本侵华时期,南洋侨界精英借助双十庆典仪式和舆论媒介,广泛开展了宣传鼓吹和纪念活动。这些宣传和纪念并非仅仅涉及辛亥革命本身,而是以辛亥为切入点纵谈时事、品评春秋,是为参与主体发表政见的载体和契机。辛亥革命作为一种历史资源被参照,并被汲取出若干养分来砥砺人心,既是对辛亥精神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又是对国难现实的关怀和关照。在此过程中,海外侨胞的斗志得到砥砺,精神得到鼓舞,信心得以提升,爱国心得以激发,凝聚力得以加强,辛亥遗产成为华侨参与抗战事业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辛亥纪念使华侨对自身地位有了新的体认。他们自豪地认为,民国以往的丰功伟绩,“大半是靠我华侨助力,才能成功的”。我侨胞称为革命之母,此时“念先烈创业之艰辛,固不能不振作精神,同负复兴我中华民族之重任”。为了祖国的利益,他们可以无私无悔地付出,抗战期间华侨的卓越表现和牺牲精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总之,日本侵华时期南洋华侨的辛亥宣传,符合民众的心声和民族救亡运动的潮流,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责任编辑:吴彤

    相关热词搜索: 南洋 抗战 华侨 遗产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