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功能初探

    时间:2020-04-19 07:59: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陕西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 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 满足需要就是发挥功能,因而, 从功能的角度探析庙会文化,将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发现与启示。

    关键词:关中西府;庙会文化;多元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7-02

    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古称陈仓,也称西府。素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叶茂。其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

    一、关中西府庙会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庙会亦称“庙市”,是特定日期在寺庙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故庙会起源于祭祀,庙会的产生从现在可查的资料可知,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它就已存在。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统一,庙会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化和趋同性表现,如许多地方都有土地神庙(社稷神、农神),而又由于多种因素,一些庙会又带有独特的地域性,如妈祖神多在沿海地区。其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庙会是民间的节日,是一种隆重的文化活动。

    关中西府宝鸡地区,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释迦牟尼舍利供奉地法门寺所在地,在这方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上,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如我国四大镇山之一的宝鸡吴山,由于周文王卜居于千,在吴山下建千邑,时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在吴山之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以后,历代国家大典或遇水、旱、风、灾都要派大臣到吴山祭祀,还有被尊为先农社神的周始祖后稷以及神农氏炎帝为社神、农神的祭祀对象定期祭祀。到了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西府始建寺庙发展不少,据史书载,较大的有始建于汉代的法门寺,道家的景福山龙门洞和吴山庙。法门寺为关中塔庙之祖,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礼拜的祖庭。据调查和地方志记载,西府不论乡村小庙还是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寺庵宫观大多数的庙及庙会,基本具备庙会的祭祀性、群众性、社会性、娱乐性、商贸性等特点。

    庙会作为民俗的载体,承纳着浩瀚的民间文化,凝结着一定地区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而庙会文化就是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由于关中西府特殊的历史源渊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西府庙会文化的多元状态。形成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融通;游乐和购物结合;民间崇拜和封建迷信混杂的状况。寺庙观庵宫祠也呈现熔佛道及传统神灵于一炉的众神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关中西府庙会文化的形成与宗教的广泛流行及某些封建迷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信仰、祭拜神灵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在某个宗教节日及传统的具有宗教意识的民俗节日里,人们争相参加寺庙举办的活动也就势所必然。如果离开了寺庙及求神拜佛的内容,也不成其为庙会文化。其次,庙会文化的形成是宗教活动与传统的民俗活动相融合的结果。由于庙会文化活动很充分地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使之成为综合性的宗教与世俗文化娱乐活动,以戏曲、社火、杂耍为助兴而娱乐,因而庙会文化活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强的凝聚力。还有,关中西府一些乡村,自然条件复杂恶劣,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迟缓,农民平时劳作繁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加上小农经济的封闭和保守性很少有交往的机会,庙会以游乐景观,或走亲访友,或祭祀神灵为目的,并以地方小吃、日用百货、农用器具、香烛炮表等为主而买卖,给民众聚会和物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场所。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稳定,农工商业繁荣,思想开放的时期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庙会也会随之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下,关中西府和全国各地一样,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恢复传统庙会形式,探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多种途径,为庙会的复兴提供了社会客观条件。而从主观因素上来讲,宗教心理 、社会交往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庙会及庙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这种心理。庙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娱乐以至民间的经济流通起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特点也十分明显。其一、庙会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同于寺庙文化。寺庙文化随着寺庙的产生便相应出现,庙会则是与集市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人有了寄寓精神期待、沟通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和活跃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才创造了庙会这种形式并使之日渐成熟。其二、庙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庙会从时间上区分,有每月定期举办的,也有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或几次的,时间有长有短,规模有大有小。无论是宗教性庙会,还是商业性庙会,有了文化的参与,庙会的主题就会更加鲜明,庙会的目标也更易达到。其三、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它是各种社会心理、社会状态错综交合的反映。庙会文化具有包容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庙会文化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

    二、西府庙会文化的多元功能

    纵观西府宝鸡地区的大小各样庙会活动,其庙会的各种功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演变。最初功能主要是娱神, 后来,为了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才逐渐增加了娱人和经济等各种功能。当然, 庙会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除宣传封建迷信的消极作用外,更多的是积极的社会意义功能,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1、吉庆功能。西府传统型庙会名目虽然繁杂,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会期大都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前,或秋收冬藏之后。未必众多鬼神的生日都恰好安排在这些时日?说明了这些“鬼神”诞辰日,确是我们祖先有意安排的,具有明显的祈祷吉庆的作用。比如,从古至今全国各地讲究大年初一进庙抢烧头香等求吉祥习俗。烧香迎神敬神,原本即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消灾弥祸,吉祥如意的动机。

    2、娱乐功能。几乎所有的庙会都伴有规模不等、形式不同的戏曲演出、杂技杂耍娱乐活动,可以说庙会的娱神和娱人活动是一对孪生姐妹。传统型庙会,在祭祀等迎神敬神活动的同时,一般都开展群众自娱性活动,它满足了人们自我表现的心理。因为,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娱乐和感情宣泄,庙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个共享空间中,无论是宗教祭祀礼仪、民间戏曲、民间民俗文化、文娱体育活动或五光十色的商品展汇,都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在精神上达到愉悦。于是,凡有庙会,四方香客游人竞相争往,老少妇孺,欢天喜地。庙会的娱乐活动,大大活跃了乡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庙会主体的强化影响,并借助于庙会这个特殊的“场”向四周辐射,起到文化的传播作用。

    3、民间宗教信仰功能。信仰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需要,一种文化心理表现。人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仰。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惑, 人需要对这些困惑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根本的精神需求。 获得这种解释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人类自身、 神灵和科学。因此,许多寺庙神诞节日所敬奉的仙凡,如观音菩萨、女娲、药王孙思邈、司马迁、诸葛亮等,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填补了人们信仰的空白。这种信仰,以别样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那些曾经为民众救灾救难、办过好事或乐善好施、人品道德可为楷模的先人的崇敬和纪念,表达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和精神寄托。于是,善男信女们烧香敬神, 许愿还愿,络绎不绝。

    4、社交聚会功能。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小农经济的封闭与隔绝,使关中西部民众缺乏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各地的庙会却为各种社交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场合。常常某地举办庙会,某一家就成了众亲戚前来逛庙会的“办事处”。庙会会期,诸多亲朋戚友,欢聚一堂,或叙亲情,或谈友谊,或话农桑,或洽生意,有的还为青年男女择婚配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样来来往往, 亲友之间经常走动、有联系, 相应地也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感情。由此看来, 庙会也就成了人们相互之间沟通情感、 加深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其社交聚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5、教化功能。祭祀是激励后人的具体形式。激励是教化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比一般说教更有效的方法。宗教活动形式是宗教思想的宣传手段。庙会的中心内容是祭祖、祭神、宗教活动,由此可见,教化历来是庙会活动的主要功能。在祭奉民族英雄的庙会活动中,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夫子庙(孔庙)、武侯祠(诸葛亮庙)药王庙(孙思邈庙)等庙会活动中,人们通过礼奉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发明家、科学家,缅怀他们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祭奉司马迁、荆轲等先贤义士的庙会活动中许多传统美德得到褒扬,如孝悌、廉耻、谦逊、礼让、忠义、诚信等等,使人们受到良好的传统道德的教育。任何宗教活动都有劝善内容,佛家以善为本,道家也以善为本。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真、善、美将永远被提倡、被颂扬、被追求。庙会活动中的劝善内容,奉劝人们要与邻相睦、与人亲善、乐于助人、克己礼让等,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和安定团结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6、经济功能。庙会是农村日常生活用品交换调剂的场所,可在农民之间、社队之间、城乡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它对促进城乡生产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改善城乡人民生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庙会分片划圈,商品较为集中的经营和管理,使祭祀行为顺利进行。庙会市场汇聚了各类商品,而突出祭祀类商品,如香、烛、炮、裱、泥塑等民间工艺品,以及一些儿童玩具,成为以上经济成份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今天,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利用,新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拓,变原来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古庙会为开放性的市场。庙会这个特殊的市场,在流通领域发挥其优势,实现着经济主体所预期的价值。改革开放时期,许多经济实体改变了传统社会身份自由进入庙会,使得庙会经济活动更活跃,有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庙会文化实际上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大众的、通俗的文化层次,是某种共同的心理、感情、信念、价值标准、道德情操、风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礼仪、行为规范等等的综合文化,具有一定的塑造力、约束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庙会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尤其是民间庙会作为较少变异的原生态文化事项,标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心意信仰上的追寻轨迹,承载了传统文化丰富的物质和心理的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拥有民众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因此,我们应全面地、科学地、发展地理解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把自然村落的庙会文化与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关中庙会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9.

    [2]李福蔚.西府民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12.

    [3]高有鹏.沉重的祭奠: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6.

    相关热词搜索: 庙会 初探 中西 功能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