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望里墙外,诉心语心愿

    时间:2020-04-26 08:00: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我们生活在无所不在的墙围里。城之墙、国之墙、家之墙、人之墙,黄泥墙、土石墙、砖瓦墙、木头墙、钢筋水泥墙,一堵堵拔地而起,把人群分隔开来。然而,“天地之大,都大不过人的心。人心间的墙,才是世上最厚实的墙。一墙相隔,心有多远,墙就有多高。一堵心墙,把墙里墙外分成两个世界。”

    手捧邹瑾先生散文集《走出心墙》,开篇自序《心墙内外》不过寥寥数语,现实世界中那一道道或有形或无形之墙便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忍释卷,连夜捧读,几乎忘却了冬夜的寒冷,直到天色微明,薄薄的晨光褪去了夜幕的轻纱,我才意犹未尽地轻轻放下手中书卷。

    走进邹先生的文学世界,不得不为其笔下那美不胜收的旖旎风光所吸引,不得不为这一个个字符所产生的特殊魅力所惊叹,不得不为这诗意的情怀和深邃的思想所震悸。全书6部分(“岁月犹如初相逢”、“万物皆有心”、“风景在异乡”、“心墙外是禅”、“宦海只道是寻常”、“‘非典’那岁月”)48篇文章,分别成文于不同时间。作为一位官员作家,邹瑾先生融官人、文人身份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去描摹这大千世界万千风华,去观察这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在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诸多感悟时,他时而含蓄,时而豪放;笔触时而浓郁,时而典雅。他以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在书写旷达人生态度的同时,拳拳赤子情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感叹,韶华虽然易逝,思想却在这匆匆的流光中沉淀下来,显出金子般的光华。

    墙上幅幅画卷,心中漫漫河山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吟咏河山。毛泽东就曾挥毫泼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邹先生游历甚广,体验甚丰,《走出心墙》的前半部几乎可以算是一部舒缓而浪漫的游记。作者带领我们一路走向那灵秀的漓江、纯净的女儿国、多禅性的少林、少烟雨的南湖,去感受那夏威夷的热情、北欧的浪漫、新西兰的生机、悉尼的清丽……一篇篇游记以散文笔调铺张开来,犹如一幅幅山水画,时而清雅淡逸,时而浓郁逼人。

    然而,文人咏景,实在抒情。如同鲁迅先生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走出心墙》也在写景纪事的同时有机融合了抒情和议论。那巴山蜀水、小楼明月、水木清华、雪中高楼,无一处不留有作者的深情;那春草碧绿梨花开,秋叶金黄冬梅来,无一处不体现作者的情怀。

    《春日杂感》中,作者在看到大自然万物繁茂的同时,又倏地联想到了生命的脆弱;《少林禅声》中,作者在袅袅梵音里感悟到晨钟暮鼓似有灵性,“将一颗忙碌中的庸庸之心击醒,使迷失者知归,罪恶者知改,心灰者知道奋进”;《南湖烟雨楼》中,作者在时光迁移中感叹岁月如同河流,冲刷淘洗一切,也无情地改变、重构一切。

    总体看来,《走出心墙》展现了各地的民俗文化、世态人情,语言流畅优美,夹叙夹议,既有对美景的赞叹,也有对社会的深刻剖析。虽是散文集,却形散而神不散,细腻的文笔下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真情溢于言表。

    墙上枚枚圆玉,心中依依红颜

    “那女孩大约二十来岁,好像刚刚洗浴过,瀑布一样的黑头发垂挂胸前,露出半边白中透红的脸和光洁照人的脖颈儿……”身为仕途中人,作者文笔大胆,未曾因自己官员身份有半分动摇。他走出心墙,直面敏感话题,毫不遮掩自己对美的欣赏,热情讴歌那些追求独立与平等,自由与爱情的时代新女性。

    《小楼明月》中温柔而贤淑的竹姐,《对家有美女》里柔弱却坚定的兰津梅,《碑痕》中泼辣又倔强的山妹,《褪色的纯洁》里自信而脱俗的大姐,《生死之间》中由脆弱走向坚强的十七岁少女……作者带领我们走进那充满柔情又暗含悲伤的世界,教我们直面那些即便是在新时代中也一直盘旋在人们脑海里,久久不愿离去的死魂灵。势利的父母,守旧的乡亲,恶毒的歹徒,思想观念里的恶魔摧残着一个个鲜活又生动的灵魂。

    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作者对社会的观察直入人心。他在《清华女生》一文里描述了一个外表并不漂亮的大三女生,因家境贫寒需勤工俭学。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大三女生误以为作者与雅间中几位穿着时髦,正在喝咖啡的漂亮美女是一样背景的人,在作者质疑这些人是否是学生时,女学生笑盈盈地回答:“她们是太太研修班,都是大款交钱送来读MBA的。”“哦,都是清华女生。”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个中意味却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颇有几分批判现实主义的味道。

    《官场红颜多是非》中,作者借用刘儒长篇小说《官场女人》中貌美倾城、绯闻缠身的女性角色银俊雅来抨击“红颜自古多祸水”的封建观念。他悲天悯人,感叹官场女人行路艰难,鲜花、掌声的背后,不知跟有多少离奇、无聊的眼神。

    极尽绚丽的文字下,一位位如玉美人走向人们的视野,她们如水映明月,又似镜现繁花。从这些不同的女性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人格在岁月变迁中逐渐由依附走向独立。历经了千重磨难依旧不屈不挠的传统女性,在时代的进步中终于脱胎换骨。即便带着淡淡的悲情,也遮掩不了她们身上焕发出的光芒,犹如冬日暖阳,穿透了重重迷雾,将五彩的霞光洒向四野。

    墙上采采诗篇,心中涓涓流年

    除却文人、官人身份外,作者还做过医生,当过商人,从政之后又曾几度重回学堂当起读书郎,阅历不可谓不丰。《走出心墙》中,也用了大量篇幅去记述这些经历。作者并不避讳自己人生道路上出现过的迷惑与徘徊,在深受儒家、道家、禅宗影响的同时,他坦然面对死生、金钱、情缘,勇敢地走出心墙,去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如水般流逝的年华中,文人风骨与官家正气淡淡流露于笔尖。

    经商之时,作者意气风发,李白式豪情与浪漫挥洒于宴席之间;

    求学路上,作者在《荷塘风雪夜》里迷茫,却又在《夜寻朱自清》时豁然开朗;

    从医途中,作者在《生死之间》,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一一在我们面前展现;

    为政多年,《人近四十》,作者既产生了光阴荏苒难再返的危机感,也有着洗涤肓目过滤喧嚣的成熟心。

    杜甫有云:“文章千古事,得失知寸心。”在这似水般缓缓流逝的年华中,作者打开心扉,教我们去阅读他用心写出的一首首诗篇。他平心静气地诉说着欲望与贪念,却教我们要珍惜当下,习得超然。他言辞绚丽而兴寄甚繁,骨气端翔又光英朗练。诸多感悟的背后,蕴藏着做人为官的哲理。那双老母亲缝制的布鞋,那轮老朋友相赠的明月,作者在感性描写的背后,也冷静而理智地提醒着世人要时时拥有一颗平常心,刻刻抱着一份赤子情。

    墙上卷卷民生,心中缕缕情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岁月长河的彼端声声叹。

    《走出心墙》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记人叙事,随处可见百姓身影。作者求学时见过的清华女生、从医时遇到的倔强山妹、为政时碰到的船工石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作者笔下焕发出蓬勃生机。作者“以民为天”的民本主义思想也在巴俗民风中、断碑残垣里一一得以呈现。

    银装素裹下的苍溪武当公园里,一座“仰天楼”傲立于皑皑白雪中。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里,我们明白了作者心中的“仰天楼”,仰的原来是老百姓。

    谈“非”色变的特殊时期里,作者正在中央党校县书班学习,与外界的沟通仅仅只能通过网络(中央党校被首批执行小区武装警察封闭管制)。即便如此,作者依然笔耕不辍,坚持采用日记体形式去记录那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整个“‘非典’那岁月”一辑,结构紧凑、语言流畅,现在读来依旧使人阵阵心悸。《生命如歌》中收录了他2003年5月6日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这封信完整表达了作者对深受“非典”威胁的家乡父老的担忧和牵挂,也体现了地方官员万事以民为先的民本主义思想。

    可以说,《走出心墙》时而纤浓,时而冲淡,作者丰富而含蓄的感情借助这时而清新、时而绮丽的文字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百姓深沉的爱,对生活真挚的情,也在书中一一显现。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

    岁月风雨,官道如棋道,努力追求一种实现价值的结果,更是一个磨练心智的漫漫历程。人的一生,期待着收获,更需要耕耘。多少年里,生命宛如一盏灿烂的灯,不管是亮在山顶还是河岸,是亮在大街小巷还是芸芸众生的门窗前,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缕永远不灭的亮光。这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实现自身抱负的途径。

    只要心里装着真诚和责任,不管是为百姓谋福办事,还是书写自己心灵的足音,前面一定都会敞开着人生希望的大门。

    这是作者在岁月的流光中流露出的真实心音。他走出心墙,诉说心语心愿,教我们要在功名利禄面前怀抱一份平常心,尽量除却私心杂念;还教我们要心怀理想、勇往直前。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练之后,他既不激进,也不保守,这种成熟而旷达的人生态度,犹如金子,在岁月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华。

    (责任编辑 翟琨)

    相关热词搜索: 心语 墙外 心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