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乡愁的忧思与文化的温暖

    时间:2020-04-27 07:52: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乡愁的忧思,远去的家园;友情的温暖,人文的情怀……读罢广铁文联秘书长陈志雄的散文集《忧伤的围屋》,掩卷之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这样的情愫。

    故乡情怀与乡间书写

    何谓文学,文学就是情学,也是人学,更是人性多元的表达……

    文学情感的表述,人文关怀的表达,始终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家国命运的鸿篇巨章,还是底层人物抑或个体生命的叙事记述,人类的情感与复杂的人性,始终是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的一根血脉脐带,连接着属于人类心灵家园的文学心脏。有了这一根血脉脐带,文学的心脏便活力强劲、底蕴充沛、丰盈永恒。

    散文集《忧伤的围屋》,让我感受到了作家在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文学情感表达,文学人文关注。我欣喜地从书中看到,作家志雄在散文写作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文学民间地气和故乡书写情怀。

    《忧伤的围屋》收录了作家33篇散文,分为“故土乡恋”“人生况味”“文化视线”三部分。“故土乡恋”部分,不仅是作家对故乡村庄的怀恋之情,更是作家浓浓乡愁情结的人文表达。位于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的这些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是作家故乡山村陈旧的老屋,也是他祖辈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些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遍布于赣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客家人长途迁徙后得以休养生息的家园。“故土乡恋”倾注了作家对故乡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陈家围老屋乃至整个乡村人、事、物变迁状态中的情感与觉悟。

    在《老围屋的断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祖辈们安居乐业的温暖画面:“遥想当年,祖上从中原南迁,在崇山峻岭扎根栖息。垒青砖、建围屋、广积粮……粮仓、水井、水道、草坪、畜栏、戏台,围屋像温暖的臂弯拥着人们,客家人的日子是何等安寧和洒脱。门窗、家具上雕刻的花鸟动物贴着亮闪闪的金铂,卵石铺砌成花朵的图案在走廊、庭院别致典雅。”

    故乡客家乡村的旧居围屋,始终是作家情感翱翔的地方。他生于斯长于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围屋给他最大的感觉是有安全感。因为小时候听大人讲过太多的打仗故事,他觉得住在这种既像城堡又像营垒的围屋里,整个身心都很踏实。

    在《忧伤的围屋》里,我们感受到“图南围里能住上千人,大巷小巷、明道暗道数不胜数……图南围高墙壁垒,巷道幽暗却通风透气”。因为南围屋高大气派,作家小时候常跟着奶奶回老舅公家玩耍。又因为围屋之大从不敢单独行动,“玩打仗的游戏时,都得紧跟着小表叔一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儿时的记忆是难以抹去的,特别是亲情。尽管过去了几十年,那温暖的亲情依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晴冬的晌午,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天井,有只老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井沟里觅食,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一缕清香飘过,远处的厅堂就传来老舅公家沙哑的声音——‘雄古仔食茶罗’。”这一声长辈慈爱的呼喊,多年来一直温暖着他。

    “故土乡恋”中《文砣的“破烂王”生活》《寻找广东舅婆》传递出了作家对族亲的深挚爱意和血脉亲情。《红色围屋逝去的族亲们》,用鲜血为红色江山谱写了一曲恢宏壮烈的革命凯歌。红色围屋里族亲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作家为有这样的族亲而自豪,对他们充满无限敬意和深切缅怀。《清明的思绪》里,不仅感念太公太奶、爷爷奶奶,还让人不忘红军先烈。香火点燃时,清明不只是祭祀,更是感恩。

    作家书写的老家围屋不仅有长辈族亲,还有自己童年的足音、儿时的玩伴、邻家的女孩……那熟悉的乡音,那嬉闹的笑声,那劳作的田野,那慈爱的叮咛,一切都随着他从乡村围屋走出而凝结成了围屋情结,这情结便成记忆乡愁,根深蒂固于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的进步,维系着族亲血脉的老围屋,不可避免地要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浮动着儿时嬉戏踪影安放乡愁的陈家围老屋,如今已“瓦砾破碎,户枢已蠹,岁月的青苔爬上了断梁残垣,老围屋用掉了牙的嘴叙说着往事,叙说着沧桑……”目睹此情此景,在《忧伤的围屋》中作家不无感伤:“于我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既温暖又凄冷,既感怀而又无奈。”但老围屋毕竟“阻隔了目光,封闭了思想”,因跟不上时代进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离老宅。”“于是,日渐老去的围屋成了文物。围屋是客家人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割不断的,只会在民族血脉延续中开拓前进。重返故里,作家欣喜地发现老围屋地基上“种上了菜,满园青绿……围外栋栋钢筋水泥楼宅拔地而起,楼上楼下,电视电话,老围屋成了新农村立在大地上的一块纪念碑。”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作家是清醒的,家园故土始终是灵魂栖息的港湾,老围屋终将以纪念碑的形势矗立在乡村大地上。

    我以为,作家将笔触及故土乡村时的那一片爱恋之情,目光所及故乡那片热土时深情的凝视,无一不是充满温情与包容的,从而折射出他对于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思索。

    民间品质与悲悯情怀

    赣南安远凤山火养堡的陈家围屋是作家陈志雄的根脉所在,也是他情感温暖的归处。在外奔波,风尘仆仆,疲了累了,念到故乡,走回围屋,总有一抹温暖的光束照亮自己。围屋的根,就这样深深扎在了他的心里,再也无法撼动。

    作家浓墨重彩的《火养堡纪事》,展现出了凤山浓厚的族人风情和生命遭遇。当火养堡人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光,唯有一个女人──奶奶沉默不语,郁郁寡欢。这个女人便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被特定的指标强加于身的牺牲品。当年作家的太公在赶墟时跟人吵架,骂过乡人王麻子“我拿一坛光洋就能压死你”的狠话,这句狠话被当年土改工作队“铁算盘”利用,将“地主”的帽子强行戴到了太公头上。太公去后,“一罈光洋”大话换来的“地主帽子”继承给了爷爷。爷爷之后,这顶“地主帽子”又顺理成章地戴到了奶奶头上……从此,一个家庭,仅仅因为与人吵架时的骂语,便被打入另册,其苦难与屈辱波及子孙。真是荒唐的年代荒诞的行为,人性的扭曲竟是如此地乖张。

    可以想象,对于作家的太爷爷乃至后辈子孙,“地主帽子”在他们家族的身心会烙上多少痛苦磨难,留下几多的隐忍与伤疤。

    《火养堡纪事》可以说是陈家老围屋的烟火众生相。“住在茶堂里的师范生”和清,因为穷困潦倒被乡人看不起:“读了师范还不如咱没点墨的。”但和清是火养堡围屋的最后坚守者,从围屋来又从围屋去。东排屋的女人锦秀年轻守寡,为抚养儿子誓不改嫁,靠一己之力住上洋楼,但劳累与岁月摧残了这个坚贞的女人;牌司令和生虽然身残,但在乡村很有号召力;民兵连长和金看管所谓的“四类分子”时,良心并未泯灭;生产队长和希管理上“和稀泥”,在特殊年代委曲求全也实属无奈;德高望重的老秀才和北排屋的几兄弟俗人俗事,令人唏嘘;既不姓马又不姓石的两家人,命运巧合;种西瓜的能手和兴,疯女人堂客离家出走生死不明,读之叹息;为捞取政治资本,大放衛星的大队书记和华:下放劳动改造,不会农活的资本家老两口等等……这些人物作家虽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灵动活现,印象深刻。众多火养堡的族亲人物,各有各的人物禀性与世俗特征,各有各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作家笔触过处使人读之悲喜交集,掩卷之余令人若有所思……

    《火养堡纪事》留存了作家儿时的记忆,他在这里嬉戏玩耍、生长成熟,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我以为《火养堡纪事》不仅仅是一篇纪实散文,更是一篇叙事小说。作家在切身亲历了故乡客家围屋生存体验与忧伤感悟中,书写出乡村老家围屋里底层的生存状态,寄寓了对亲朋族群奔波生计的悲悯同情,展现了围屋老家亲族群体在困境里闪现的真善本质,表达了在苦难逆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

    火养堡众多的人和事逐渐远去,但作家的梦里依然是故乡的火养堡。大风吹过田野,火养堡旧事依然会浮现在他的眼前。这便是作家的乡愁忧思。

    在“故土乡恋”中,作家不可抑制地爱恋故乡,满怀深情地书写围屋,书写围屋数百年的坚守与期待,书写客家人的思念和衷肠。老家客家围屋的今昔变迁,在他笔下已经成为了回望故乡的文字符号。

    嗅着安远的泥土气息,作家笔下所传达出的民间乡村,就是一个充满忧思、曾经苦难然而散发着真善美的民间乡村。以民间的书写,传播乡村善和爱的民间品德,足见一个作家的胸怀和品质。

    故乡的情结,也是我们每个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游子的根总系在那个青草的故乡。而作家陈志雄的根,显而易见是系在他远在赣南安远县凤山乡火养堡的陈家老围屋。

    文化视野与艺途人生

    作为广东省文联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的志雄,还主管广铁管内湘粤琼三省铁路文学艺术工作。长期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身体力行,使得他对铁路文学艺术各个门类都很熟悉并精通业务。他开创性的工作作风不仅将广铁文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及时将文联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文友身边,凝聚合力。

    在繁忙的铁路文艺组织与管理事务中,他见缝插针,利用休息日和出差间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六部著作,在路内外反响热烈。《忧伤的围屋》书里“人生况味”和“文化视线”两部分,不仅有文化人的心路历程,更有社会万象和世道人心的思考。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窥视铁路文化行业的窗口。

    志雄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作为铁二代,他对铁路情有独钟。在《火车之恋》中,他娓娓叙说了看火车、乘火车、坐卧铺的经历;在《铁路人的性格》里,他发现铁路人的性格就像枕木,承受重压,负重前行;《开往天山的列车》,讲述了广九列车员的春运故事和背后的辛酸,他们是天山背后的一道亮丽风景;《武广通道上的三次浪潮》用翔实文献史料,展现了百年粤汉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石门记忆》对历史人物与现代社会进行了省思拷问;《考驾记》是生活的小插曲,体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挥春六载福心田》,用文学艺术记录春运、书写春运、服务春运,是广铁文联春天开出的花朵;《大树下的文化盛宴》,走近一线铁路职工家属,是广铁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非常5+1的追梦之旅》《我“被高铁”的创纪录》,为我们呈现了广铁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追求与成就,揭示了铁路艺术家们对文艺的崇高信仰与创造精神;《给文友们的一封信》,向我们袒露了一个文化官员的心声和悲喜;《文艺盛会亲历记》,讲述了适逢文艺春天,参加文艺盛会的由衷喜悦与自豪。

    作家志雄散文的可贵之处,我以为一是从个体生命着笔,二是真诚真情地写作,透过平凡质朴的人生经历,揭示其美好的心灵境界。在“文化视线”里,作家塑造了一群鲜活的铁路民间艺术家形象:《肇庆三铁笔》描写了三位铁路书法家的追求和人格魅力;《在诗路上跑马拉松的蔡宗周》勤耕苦读,著作等身;《摇着笔头走铁路》再现了报社总编30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与收获;《老裴的精彩人生》呈现了一个摄影人痴迷摄影,终成事业的形象;《旗哥与旗歌印象》倾诉了对这位“腰边别个破旧的牛皮包,行走在繁华的广州街头”的“民间艺人”无私奉献的情谊。这些弥漫着温馨与爱意、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而美好地站在我们身边。作家用他的温情定格了这些画面。

    志雄为人朴实,作文有情。散文集《忧伤的围屋》处处流露出作家对乡情、对围屋、对友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悲喜忧伤,折射出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面对世道人心的审美思索。

    《忧伤的围屋》出版,标志着作家近年来写作新的精神高度,是他对岁月、对故乡、对围屋、对母亲最好的纪念。我们谨致祝贺的同时,也有理由相信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用人文的写作情怀,丰富这个日新月异但更需要精神财富的世界。

    作者简介:江南月皎洁,真名张旗。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广铁分会员理事。

    相关热词搜索: 忧思 乡愁 温暖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