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关于健全中国渔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0-09-20 07:52: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渔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渔业资源衰退、生产成本提高、渔民增收困难等问题。通过统计数据、市场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近10年渔民收入现状,为建立起较为合理、完善的渔民增收机制,提出参考性意见,从立法的角度制定规章制度,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渔民就业环境,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渔民素质,逐步完善渔民保障机制。

    关键词:渔民收入;增收;完善;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63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3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fishery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fishery resource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on cost and the difficulty of increasing fisherme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data, field survey and reference analyse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fishermen"s income in recent ten year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reasonable and perfect fishermen income mechanism, put forward the reference. From the legislative point of view to develop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mprovement of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 improvement of skill training and quality of the fishermen, and improvement of safeguard mechanism of fishermen.

    Key words: fishermen income;increasing;perfect;long-term mechanism

    中国渔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衰退,加上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的上涨,水产品价格起伏不定,导致渔民收入增幅不稳定。这种现状对于以捕捞为主的渔民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关注,渔民的收入问题对于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问题中明确了民生问题是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领域之一。渔民的收入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加渔民的收入,健全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市场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近10年中国渔民收入现状,为建立起较为合理、完善的渔民增收机制,提出参考性意见。

    1 中国渔民收入现状分析

    1.1 中国渔民近10年的纯收入情况

    中国渔民的纯收入近10年来呈现持续增长的势态[1],但中间有些波动,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图1)。2006-2007年渔民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究其部分原因,当时柴油价格上涨太快致使渔业生产成本过高,政府为减轻渔民的经济负担,从2006年开始政府对柴油进行补贴,从而使渔民的生产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以舟山为例,2007年补贴同比增加了90.1%(图2)。2007年舟山渔民纯收入比2006年增加了1 264万元。

    2007-2009年渔民纯收入增速迟缓。主要原因受气候影响,大风天气多,气候偏冷,渔场水温从南到北都比去年低,影响幼鱼发育。同时捕捞的强度导致渔业资源进一步衰竭,高强度的捕捞力度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范围,例如浙江的浙北渔场带鱼、鲳鱼等不能形成渔汛,渔民捕捞的水产品产量受到影响,在2008年上半年,尤其是柴油價格涨幅较大达到了22.5%,价格大于70元/t。柴油价格的上涨也带来了其他的不利方面,比如与渔具相关的材料价格也随之抬高,导致渔民的捕捞成本增加,增加了渔民的负担,从而减少了捕捞的效益。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海洋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的征用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增加,导致养殖面积被征用现象明显,养殖面积持续减少[2],从而影响了渔民的收入增长。

    2009-2013年渔民纯收入持续小幅度上涨。这几年,随着政府对渔业的投入和管理。对渔业补贴的金额也在不断提高,只是涨幅缓慢。随着市场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品价格上涨明显,从而刺激了渔民对渔业生产的积极性。渔民积极进行岸上养殖,同时结合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越条件,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发展新的致富之路,从而促进渔民的增收。

    2013-2015年渔民纯收入增速回落。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水产品市场不景气,导致水产品的出口产量下跌(2006-2016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生产性补贴总额基本保持不变,对渔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受价格指数影响,因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较快,扣除价格指数因素后渔民人均收入实际增幅回落略小于名义增幅回落(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2015年渔业经济统计资料》)。主要靠捕鱼为生的渔民的经济来源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渔民也利用其他方式增收。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许多经济鱼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呈现相对衰退的趋势,从而严重影响了水产品产量的增加,给渔民的增收带来了困难。

    1.2 中国渔民收入结构

    中国渔民收入结构包括几个部分,主要情况见表1。2015年中国渔民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渔民的全部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的来源,占全部收入的89.93%;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9%;紧接着是其他收入;财产性收入排到了最后,其比例接近1%。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2015年渔民经营性收入中主要收入来源是出售水产品,占93.32%,其他部分占家庭经营性收入6.68%。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渔民的收入方式还是依赖渔业生产、出售水产品这种传统生产方式,其他的新兴渔业经济产业仍待开发[3]。2015年从事其他行业所得到的工资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4.61%,渔业生产的工资性收入占渔民工资性收入的比例相对减少,表明渔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正逐渐向其他行业转移,从而改变了以往只依靠渔业的收入渠道。

    渔民家庭财产性收入较低。渔村渔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渔户对集体资产产权拥有的股权、渔船所有权及功率指标,共同组成了渔村渔民财产权利的核心。当前体制下,除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其他财产权还不能有效产生财产性收入。而海洋捕捞渔民几乎都没有土地,因此使得渔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仍然很低[4]。

    中国渔民总收入构成(表2)可以看出,经营性收入是渔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全年总收入的90%左右,其贡献比重最高。其次是工资性收入,其中主要是从事渔业生产工资和服务其他行业的工资构成。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也在增加,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高于财产性收入,说明渔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进行转产转业,同时也不断地实现其他方式的增收,进而促进了渔民收入的增加。

    2 影响渔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渔业资源本身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特点,使得任何人等都可以无偿的合法利用该资源。然而渔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味的增加渔业捕捞强度来满足私人的利益,未考虑渔业资源的养护意识,进而导致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甚至导致资源的衰竭[5]。还有非渔船下海捕捞有禁难止。近几年,以舟山为例,每年外来非渔捕捞人员1万余人,虽然本市已制定捕捞行业准入制度,但对外来非渔无证捕捞人员实施处理或劝逐无法律依据,导致效果不是很明显[6]。因国家及有关部门海洋工程建设无偿占用航道、渔场,导致渔场资源减少,渔民捕捞空间趋缩小,渔产品产量受到限制。

    2.2 渔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增加渔民的负担

    在捕捞作业中柴油的使用为主要的成本之一,据统计一般占捕捞渔船成本的60%~65%[7]。发改委对柴油价格每年进行调整,然而柴油价格在逐年提升。如2006年3月26日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为200元,2007年11月1日上调柴油价格每吨为500元,2008年6月20日上调柴油价格每吨为1 000元。2010年渔业生产使用的燃油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全年平均使用的燃油价格为6 688元/t,比上年上涨26%,从而导致年生产成本较上年一艘184 kW拖虾船要增加16.8万元,一对184 kW拖网船要增加33.2万元[4]。再者是雇佣工人的成本大约占总成本25%~30%(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2015年渔业经济统计资料》)。还有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支出等成本,也在增加渔民的负担。

    2.3 水产品价格上涨困难

    由于中国水产品品种繁多,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市场中往往会出现当一种水产品上升,消费者会选择价格低的购买,同时一种高价的水产品的价格也不会一直上涨,并且中国水产品的供给比较充足,不会出现供小于求的状况。因此,水产品价格总体难以保持上涨。目前,中国许多以渔业为主的地区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分散型和小规模自主经营,难以构成市场产量和预见性。加上水产品市场的一些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导致水产品在供求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如果出现供过于求,水产的价格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渔民的收入[8]。

    2.4 渔业生产和经营风险高

    渔业会受到来自自然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且渔业也是高投入产业,容易给渔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9]。因灾害而使得渔民收入减少也是影响渔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从事海洋捕捞生产的渔民,其作业环境受到自然气候变化、潮汐海浪等危险的影响,同时船舶的设施装备、技术条件、船员的技术水平、海上生產作业分散进行和特殊情况的制约,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危险的行业之一。由于中国渔业经济的特点和局限性,不容易和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万一出现问题,渔业会受到重创,进而导致渔民的收入下降。

    2.5 从事渔业生产者素质低且人数较多,就业困难

    渔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综合技能素质不高,自由择业和自由创业能力差,大部分渔民生产方式主要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不擅长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转产转业的难度大,渔民的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劳动保障权益缺失、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权益保障缺乏、就业稳定性差,是渔民就业较为现实的问题[8]。就业观念落后,对工作条件劳动报酬期望过高,在面对外来民工的就业竞争时抵抗力差,因此严重制约渔民的增收。

    3 建立健全中国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政策和建议

    渔业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开拓新的增收路径实现渔民的收入增加是目前渔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3.1 从立法的角度制定规章制度

    从立法上确立渔业权,即渔民身份认证制度(或捕捞准入制度)[9]: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界定可进行捕捞作业的渔民。对于公共水域捕捞权的界定通过马力配额量化到人的方法,从而明确渔业权的产权关系。可以借鉴国外的渔民协会制度,通过第三方即渔民协会组织作为协调和沟通政府和渔民之间的润滑剂。可实施渔业许可制度,为后续实施渔业权打下基础。这对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2 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转型,提高渔业效益。面对渔民收人结构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要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包括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从依靠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第一产业,向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渔业第二产业和以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的渔业第三产业转型;从以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渔业向以渔业文化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渔业转型[10]。转变经营模式。变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变分散式经营转变為规模经营、变单一式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优化产业结构,要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在稳定发展传统养殖的同时积极推行多种养殖模式,摒弃高投入、高污染的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环境友好的水产增值业、丰富多彩的休闲渔业。

    3.3 不断优化渔民就业环境,完善市场机制

    要确保水产品生产的规范性,流通的畅通性,让渔民逐步成为水产品价格的协商者和决策者。创新营销策略。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抓住一切商机,采用各种灵活的经营模式,建立营销网络,实施综合销售。积极推进船型和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捕捞生产水平做强国内捕捞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稳健拓展远洋渔业,做大远洋渔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有限数字电视平台,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实现区和乡镇、社区三级联网,形成覆盖全市的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畅通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化管理、组团市服务”等多种渠道,使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渔民,引导渔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不断完善和规范劳动力中间机构,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管理,使其能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加强劳动保障监督,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完善最低工资保证制度,建立工资指导逐年增长制度,强化企业工资及协商制度,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4 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渔民素质

    渔民是渔业生产的主体,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劳动,熟悉渔业生产技术,但其他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这大大制约了渔业的发展和渔民收入的提高[10]。因此,应针对渔民缺少技术、创业难度大等特点对渔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渔业从业人员渔业新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拓宽渔业劳动者的视野和技能从而提高渔民的人力资本素质[11]。因此,提升渔民素质,提高渔民就业是解决渔民发展、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3.5 逐步完善渔民保障机制

    进一步提升渔民社会保障制度水平,为渔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12]。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的倾斜力度,提高渔民低保、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相应的保障水平,使渔民因病、因残、因老致贫,因失业或者创业失败获得“安全网”。资金筹措与体系动作上可采取“渔民出一点、土地增值分一点、企业担一点和地方政府筹一点”的模式筹集,并将筹集来的资金纳入区域公共开发资金的营运之中,通过经营城市、经营社区来实现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确保渔民公共保障资金与机制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任淑华,唐洪森.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 许罕多,吴飞飞.中国渔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沿海各省市1998-2007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23.

    [3] 赵景辉,杨子江,曾省存,等.我国渔民增收机制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1(6):107-113.

    [4] 韩 波,赵文武,高宏泉.我国渔民收入情况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9(6):131-137.

    [5] 韩立民,姜秉国.国内外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经济,2010(2):170-176.

    [6] 王莉莉.舟山群王岛新区建设渔民增收机制与政策研究[D].浙江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3.

    [7] 唐 议,刘金红.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现状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3):275-280.

    [8] 任淑华.渔民素质与再就业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9] 赵领娣,郑艳芳.各国政策性渔业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8(6):12-15.

    [10] 赵领娣,马文才.海洋生物资源集约利用下的我国渔民增收问题[J].中国渔业经济,2006(6):35-37.

    [11] 李 娇.我国渔民增收滞后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1(2):29-37.

    [12] 赵领娣,李文政.基于渔民收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5):16-22.

    相关热词搜索: 渔民 增收 中国 长效机制 健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