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评《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0-09-29 07:51: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 要】桃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同时多用于女性形象,以表达美好柔美的特征。本篇试图通过分析《桃花扇》这部作品,来寻找李香君这个女性形象广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并从“桃花”这个意象以及《桃花扇》的叙事特点、李香君这个女性形象来找出联结。

    【关键词】桃花 桃花扇 女性形象

    《桃花扇》作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一,该剧有着高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侯方域与李香君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人们所称道,其次我们也被李香君这样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刚烈形象所折服。“桃花扇”作为一个物象贯穿整个作品,而“桃花”这个意象也值得我们研究。

    桃花,作为中国传统物象的象征,类似“梅兰竹菊”之类,代表中国性的品格和精神。古有《诗经》的《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在中国古代史上素有以桃喻美人的先例。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继承了前人以桃花赞喻美人的文化传统,借侯方域题扇之诗与杨龙友画扇之花来形容香君的美艳如花,将桃花的美人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桃花意象充满了中国式寓言的特征.我们就可以知道李香君的出场充满了主角式的光环,并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女的文化气息。《却奁》中则是对李香君的国色天姿做了正面的描写:“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我们便可以知道"李香君"这个女性角色的貌美如花的美丽形象。这里以桃喻美人之貌。但是,我们都知道,《桃花扇》的由来是由于香君血涧扇子,血迹成桃花。正如“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这使原本抽象的桃花变得更为具体,由美人血点染而成的桃花“比起枝头分外鲜”,就像香君的美人形象比起其他一般的女子更显得与众不同,给受众以更为深刻的印象,使之成为了艺术史上的永恒。

    《桃花扇》第五幕《访翠》中,侯方域于上巳时节造访翠香楼,寻觅心仪佳人,以一枚香扇坠作为传情之物,拉开与李香君爱情的序幕。“咳!桃花命薄,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奴写照了。”这句话无疑是李香君命运的间接隐喻。毕竟古话有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李香君貌若天仙,才艺双全,忠于爱情,刚烈有型,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她身为青楼女子的悲剧命运。全剧最能体现香君血性的就是“血溅扇面”这一举动,不仅有对爱情的守护,更有对政治立场的坚定。

    轰轰烈烈的爱情,在这样的悲情结局和桃花的意象中,与香君内在的刚烈,勇气等品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让李香君这个形象充满了凄美。而人们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赞美和热爱,也从这种悲剧性的怜惜情感中得到了解释。美人血在杨龙友的画笔下,成了栩栩如生的桃花,而李香君也跃然于孔尚任的扇上,以另一种方式鲜活生动地存在。而我们以桃花意象解读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桃花扇》这部剧的人物塑造,归纳古典戏曲创作的艺术经验。

    桃花扇在配合传统戏曲舞台的表演之外,也写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之悲剧美,“士不遇”的情怀以及文人墨客的雄心壮志。在《桃花扇》中,这一柄羽扇在象征时局动荡不安的同时,也寄寓着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文韬武略救世名士的哀悼与缅怀。“李香君”在舍身取义的过程中,一跃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大女子”。李香君这个女性形象的成功也正是在于《桃花扇》的叙事并不是单纯的古典的才子佳人爱情戏,而是在国仇家恨的大义政治背景下的儿女私情,这个女性形象区别于传统戏曲的女性角色,更为丰富,李不止是貌美如花,更是才艺双全,对爱情忠贞不二,同时也知晓家国大义,刚烈而又有血性。李香君这个女性角色是一反往常女性角色的扁平化的,更为鲜活和富有魅力;其成功之处可以说也得益于《桃花扇》叙事的成功性。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有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所在。《桃花扇》的主题也让李香君这个女性角色,区别以往,而不显得过分儿女情长。孔尚任塑造的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

    我们知道李香君这个女性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这个人物角色的丰满化,这得以于桃花扇的叙事区别于以往的古典才子佳人,更有一点戏剧的创新性,有跳脱传统戏剧叙事模式的意味,其次也有桃花这个意象的所代表的中国寓言式的意味,最后也与《桃花扇》的主题涉及家国,劝君“以史为鉴”的先锋性有关,至少是区别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单纯的爱情观有所差别的。从众多因素中,我们也知道了李香君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和她之所以是艺术长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广为人们所赞美的原因。李香君这个女性形象,成为中国典型的传统妇女形象,并成为后继者的学习榜样,她像中国传统女性的一个标杆,起着模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孔尚任1959《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 宇2007《错位:<桃花扇>原著与舞台演出的冲突》,《戏剧文学》第6期。

    余新华2004《从舞台特性看<桃花扇>之失误》,《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通信地址:200072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形象 女性 桃花扇 中李香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