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绕指于心陇原情

    时间:2020-10-05 07:56: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葱茏的陇原大地,散发着令人神往的静谧与祥和,而在这片沃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人们,用他们聪慧的头脑、淳朴的心灵、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顺着时间的河流,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这一片赤诚的热土,哺育着粗犷豪爽的铮铮铁汉,滋养着朴实温婉的农家大姐,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节奏明快的陇剧、高亢爽朗的秦腔、爱意浓浓的花儿、婉转流畅的皮影戏……而像刺绣、剪纸、麦秆画、编织、十字绣这样对手法技巧要求很高的指尖艺术,则是几千年来高原女人惊艳世人的绝活。

    当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遇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慢生活与快节奏的激情碰撞,使我们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契机,去发现那一颗颗散落在不为人知角落里的明珠,帮助它们重新焕发耀眼的光彩。在这河汇百流、散沙待聚的关键时刻,一种强有力的扶持与关怀,犹如春风一般,拂向每一位陇原妇女的心中。

    自2014年正式启动妇女手工编织工作以来,甘肃省妇联在紧紧围绕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下,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为每一位从事手工技艺制作的陇原妇女——“陇原巧手”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2015年,在省妇联“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计划的推动下,全省10万名“陇原巧手”找到了切实可依的坚强后盾,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各施所长,脱贫致富。

    为将更多的“陇原巧手”和她们的手工艺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增加贫困妇女创业增收的信心,在甘肃省妇联的积极组织与协调下成立的“陇原巧手”联盟,无疑是成千上万“陇原巧手”心目中最坚实的依靠。有了来自“娘家人”的温暖与关爱,流淌在指尖的艺术将会变得更加从容,更加美妙。

    刺绣之花竞绽放

    刺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精刺细绣、南国水乡般的“四大名绣”相比,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陇绣则渗透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那勤劳纯朴、乐天向上的精神,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庆阳民歌里唱:“8岁学针线,13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在大手握着小手的温暖中,开始体会劳动的美好。

    陇绣在吸收“四大名绣”绣法的基础上,更多地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它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竞相绽放。那描龙绣凤的花裹肚,在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那老汉旱烟锅上垂挂的绣花烟荷包,农家炕头刺绣精美的狮子枕,红花绿叶的荷花帽,虎气生生的虎头鞋,精巧别致的绣花鞋垫……每一件香包刺绣,都是对盎然生活情趣的展现,对大自然种种美的联想。

    除了被人们熟知的庆阳香包刺绣,在甘肃的很多地方,刺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也由来已久,人们将之称作“针线”。过去,农村的姑娘们常聚在一起,手拿刺绣针线,利用农闲时间相互传摹,切磋技艺,陶冶情趣。姑娘要出嫁时,洞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品,以针线活显示新媳妇的勤快和手巧。小小的刺绣工艺品,不仅是生活中年岁时令的装饰品,还可作为礼品馈赠好友,是人们沟通感情,表达情意的桥梁与纽带。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经常向我讲述她儿时的生活。她刺绣的手艺,多一半是从儿时玩伴那里学来的。母亲最擅长的是绣鞋垫。遇到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伙伴们就将藏在课桌抽屉里的鞋垫拿出来绣,小小的脑袋,时而抬高,时而低下,灵活的小手在抽屉里紧张而有序地动着,那种既怕老师发现,又怕针扎着手的感觉,已经留在那一代人时光的隧道里,成了经久不变的岁月记忆。母亲结婚的时候,在姥姥精心准备的嫁妆里,还有两双她亲手绣的鞋垫。

    而如今,那些世世代代只知道“为自己做嫁衣裳”的陇原妇女们,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刺绣品,从事商业经营,走州过县,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一些民间工艺刺绣品公司应运而生,它们集群众之智慧,继承老造型,创造新产品,打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品牌,将刺绣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剪出吉祥幸福来

    大雪过后的冬日,整个黄土高原披上一层银装,蓝天与白雪的相望,分外美丽。大地将有点暖意的阳光反射成刺眼的光线,白花花的一片直射进屋子,刺得趴在窗户边看雪景的孩子眼睛生疼。艺术源自于生活,而母亲就是那最美的艺术家。那些猫呀狗呀、花花草草、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在她被岁月浸泡的肿胀的手中,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将剪纸贴在窗户上,连阳光也变得柔和许多。

    剪纸,汉族人民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息息相关。唐代逢年过节剪纸之风盛行。《酉阳杂俎》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线、春胜以戏之。”古人认为正月初七是重要的节日——人日,这一天剪纸尤其盛行。

    生活在陇原大地上质朴勤劳的妇女们,把对神秘大自然的认识,对世间万态的感悟,用剪纸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来。印染纸张、烫印、制作模板、堆垛、剪纸,一道道看似简单的工序,却承载着妇女们最真挚的情感,最温柔的力量;一张张充满想象、造型夸张、线条流畅的剪纸作品,正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成果和智慧的最佳体现,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甘肃省的秦安县,剪纸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秦安剪纸多以窗贴、壁贴为主,形式多样、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瓜果蔬菜、云龙树木、历史传说、吉祥祝语……都在巧妇们的手中活灵活现。

    走进农家的庄院屋舍,窗户上、门上、桌子上都能见到剪纸。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鸡象征吉祥如意,鹿就是福禄,鹤象征长寿,蝙蝠与福同音,牡丹花开表富贵,梅花绽放福临门。剪一只喜鹊站在梅树上,意为“喜上眉梢”;剪一对鸳鸯戏水,象征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把蝙蝠、鹿和桃剪在一起,福禄寿俱全矣……

    灵巧的手指,跃动的剪刀,一件件美丽的剪纸,是千百年来人们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是羲皇故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而当对物质的追求不再是生活的唯一,对美好的期盼不再是一种奢求,人们走出思维的禁锢,将手中的剪纸,变成迈向未来的动力,而这也是“陇原巧手”联盟正在努力实现的。

    花开富贵香扑鼻

    西亚悠扬的驼铃声将麦子传入中国的西部,自它出现在古代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聪慧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麦子作为从古至今中国民众最重要的粮食,是奠基华夏儿女生存经济的骨髓,也是滋育社会发展的生命血液,因而由麦子产生的艺术,是发自人们内心、源自人们血液的生命艺术,没有虚浮,没有哗宠,没有伪佞和懈惰,有的只是真希望、真心血和超乎绝伦的辛勤和智慧。

    在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金化西村,有一位麦秆画制作达人——曹久玲,她从小便热衷于工艺品的制作,退休之后,闲适的生活让她觉得不适应。一次,儿子上网时意外发现了麦秆画,这激起了她浓厚的兴趣。2014年2月的一次兰州之行,让曹久玲走上了手工制作麦秆画的道路。

    在兰州学习了半年之后,曹久玲前往江苏拜师学艺。学成归来,她的手工技艺日渐成熟,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购买,曹久玲便萌生了将麦秆画事业发展壮大的想法,但想要实现这个愿望,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她便想到了周围一些闲居在家的妇女。在河西堡镇昌河路社区的帮助下,曹久玲办起了培训班,吸引了很多家庭妇女和残疾妇女前来拜师。

    曹久玲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制作麦秆画的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前来参加培训的妇女。这不仅让行动不便的残疾妇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也让赋闲在家、收入微薄的家庭妇女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村民王福香在学会麦秆画的制作方法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制作手工艺品。“我不仅学到了手艺,每个月还能挣得上千元的手工费,做得多,就挣得多!”对今后的生活,王福香自信满满。

    后来,曹久玲参加了金昌市妇联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期间,麦秆画制作过程中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制作方法让她感触颇多。半个多月的学习,曹久玲不仅掌握了煮、刮、熏、制、熨、漂等十几道麦秆画加工处理的工序,还接触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回来之后的曹久玲埋头钻研技巧,画风愈加成熟。

    现在的曹久玲,是村里出了名的致富带头人,但在她的心底,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愿望。她总是在想:“自己富了不算富,能让全村其他的家庭也富起来,才算是真正的致富。”在未来,她想注册成立一家属于全村人的致富公司,集中全村妇女的力量,形成规模生产,打造一个名号响亮的麦秆画制作品牌。而当下,曹久玲也有自己的困惑:“因为我是退休职工,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创业贷款补贴,再加上销路也是问题……”面对曹久玲的困惑,我想,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曹久玲的家里,满墙挂的都是她的麦秆画。那些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艺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曹久玲的麦秆画梦想,就像墙上挂着的作品“花开富贵”一般,怒放盛开,芳香扑鼻。

    刺绣、剪纸、麦杆画……这些流动在指尖的艺术,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共同理想。这一针一线、一画一剪、一碾一贴的传承,主要依靠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们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学到老,绣到老,剪到老,贴到老。这些慧心巧思的女人,用她们灵动的双手,绣着幸福,剪着梦想,贴着希望。而在万千陇原巧手依托下成立的“陇原巧手”联盟,将会为更多的陇原女性指明新方向、打开新局面、创造新生活。

    “一带一路”宏伟规划,“陇原巧手”圆梦中华,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一份肩负历史传承的责任,更是一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贫困妇女收入,帮助陇原妇女创业就业的强大力量。

    指尖翻飞的是文化,承载传统,流传文明;指尖流动的是感动,赋予生命,放飞情感;指尖旋动的是梦想,让梦想和希望共存。

    (责编 亦宣)

    相关热词搜索: 于心 陇原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