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双重翻译中的改写和杂合

    时间:2021-01-19 07:55: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中国早期的电影是以无声的形式出现的,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影视的繁荣,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并借鉴国外的电影题材,英汉双语的字幕也逐渐在电影中出现。电影《一剪梅》在改编拍摄的过程中,就对国外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等三个不同方面进行了改编,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本文以电影《一剪梅》为例,分析了该电影对国外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等三个不同方面的改写和杂合,为从事双重翻译的改写和杂合的人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无声电影 字幕翻译 改写 杂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影翻译的概况

    有历史可查,中国的无声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期,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传入,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达到了繁荣时期,无声电影出现的历史长达三十年之多。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视技术进步,有声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了美国。但由于国际时事动荡,世界发展不平衡,有声电影并未完全取代无声电影而大行其道,直到数年之后,有声电影才确立了自己的“垄断地位”。我国早期的电影是以无声的形式出现的,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上共拍摄了近千部无声电影,现在保存完成可以观看的还有百部之多。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影视的繁荣,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并借鉴国外的电影题材,改变或者借鉴国外的文学作品,赋予中国电影新的内容和形式,这是早期通过电影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

    根据有关的记载,我国1932年以前的无声电影中都出现了中英文双语字幕,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输出现象。英汉双语的字幕也逐渐在电影中出现,这反映了电影人广阔的国际影视视野,既有利于观众欣赏影视作品,也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以及国际电影在中国上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国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中国电影的例子很多,如1920年时,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就将林纾翻译的美国小说《焦头烂额》改编成了电影并在国内播出;1925年,明星公司发行的《空谷兰》也是根据日本小说《野之花》进行改编的。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我国共将近50部外国文学作品改编成了电影,这些电影的内容无不显示出其被本土化的色彩。将作品搬上荧屏必须考虑到通过字幕来使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这就出现了双重翻译与双语字幕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就开始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并出现了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所谓文化转向,就是将翻译研究的对象,从语言或整个语篇层面进行研究,并联系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艺术的规范等因素。翻译研究文化学杰出代表是巴斯奈特和列费维尔,他们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改写的理论,意即将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看成是一种对它们的改写,这种改写是按照改写者自己的需求进行的。因此,将国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中国的电影也是符合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对改写的定义的。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既便于两种语言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丰富各自语言的内容。本文将以电影《一剪梅》为例,分析该电影对国外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等三个不同方面的改写,达到了很好的影视效果。

    二 电影《一剪梅》对作品《维洛那两绅士》的改写

    1 影片意识形态的改写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国家、政党、职业人士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总的看法。这种看法形成一种理念并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并通过国内的政治思想、哲学文化以及宗教伦理等表现出来。因此,翻译者为了使作品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其翻译时就必须考虑到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迎合读者的主流意识审美习惯和社会伦理价值,将作品中不合理的文化成分进行过滤、裁剪和增添,以使翻译的成果能够符合社会当前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一剪梅》的制作者为了使影片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就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审美习惯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改编。电影中对亲情的重视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观念,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融洽,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加入这种因素也易于使影片被中国观众所接受,其在整个影片中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作为哥哥的胡伦廷,将妹妹胡珠丽嘱托给白乐德照顾,有利于他们两人的爱情发展;而且白乐德的舅舅正是施督办,其通过给胡伦廷写了介绍信为后者在官场上被提携起了作用,这也为施督辦因为轻易相信了白乐德诬陷胡伦廷叛变埋下伏笔。影片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动荡、军事气息始终贯穿影片的全程。影片的结尾内容是宫廷中举行的盛大的婚礼,四个人身着军装一起操练军队,这也反映了在国破民危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要具有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 影片诗学潮流的改写

    翻译研究文化学杰出代表列费维尔认为,诗学关注的是文学的应然和实然面目,即文学应该是或者可以是什么,包括文学的手段、文学样式、文学主题、人物情节等必要的文学要素以及文学的应有作用。为了使文学作品能够在社会中被受众广泛接受,就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必要的、与时俱进的改编,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时代流行的电影形式。首先,影片的制作者将文学作品名《维洛那两绅士》改为《一剪梅》这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下子就激起了观众的热情,使观众对影片充满了期待。影片中的主要人员都是根据其英文名为他们起了相应的富有中国语言色彩的名字,这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认同感。例如,将Valentine翻译成了胡伦廷,根据中国语言的的意思,这暗示着他重视伦理道德;将Proteus翻译成白乐德,这暗示着他贪图享乐,只会空欢喜一场;Julia被翻译成了胡珠丽;Silvia则被译成了施洛华,这两个名字都符合女性美的特征,符合人们的语言色彩逻辑。除了这些演员的人名之外,影片里的故事地点也由上海改成了广州。这样的改动既有利于观众快速理解影片故事的情节,也能提高他们对这部影片的无限兴趣。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在增强观众归属感的同时,又增添了国片的意味。

    3 电影赞助人对影片《一剪梅》改写的影响

    所谓赞助人就是指拥有对促进或者阻碍文学的阅读、传播、写作和重写的权力的人或者机构,包括个人或团体、宗教组织、政府、出版社、报社杂志、电视台等。赞助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雇人对作品进行改写并给予报酬。影片《一剪梅》得以顺利拍摄,这与其赞助人联华影视公司的赞助是分不开的。这家成立于1929年的影视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坚定要拍摄复国题材的影片,以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其在1930年拍摄的《恋爱与义务》就是根据波兰女作家华罗琛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而拍摄的,这一影片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影片《一剪梅》是根据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为基础进行改写的。在影片拍摄完成之际,联华影业公司在对外宣传时,亦将该片称为《情盗一剪梅》,影片原名《真假爱情》。可以说,影片《一剪梅》为国片开启了新纪元,它是一部帮助联华影视公司创造新纪录的鸿篇巨制。联华影片公司非常注重该片的海外推广工作,还在上海专门设置了影片编译部,选聘优秀的翻译者将该片翻译英文,既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扩大了该公司的世界影响力,又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异域形象。

    三 影片《一剪梅》双语字幕翻译中的杂合现象

    所谓杂合就是指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经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新的事物,这种新的事物不仅具有前两种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前两种事物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特征。笔者认为,译文的杂合就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中既会包含众多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也会包含源语的语言文化,这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会使译文呈现出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影片《一剪梅》中的中英双语字幕就存在着非常有趣的杂合现象。下面将详细论述。

    1 影片对原著的保留

    在影片中,制作者并没有改变原著中各角色的名字,而只是根据其音译换成中文名称,例如,Valentine、Julia、Silvia、Proteus的名字被分别译成了胡伦廷、胡珠丽、施洛华、白乐德,这既是对原著作品的尊重,也使英国等熟悉该原著作品的观众对该影片产生亲切感。电影一开始就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世界是一个舞台也……男女众生,都是真演员耳”,这句话的原句是“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胡珠丽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男儿志在四方…你不要因为我把你自己的前程耽误了。”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是:“You must not wear out your youth in idleness at home. I don"t want you to ruin your future career on account of me.”这并不是直译,而是意译。

    2 向目标语靠拢

    影片《一剪梅》在被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译者根据自己对译入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对译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时,采用了向目标语言文化靠拢的做法,以便于译文被观众理解。例如,影片中的这段对白:

    白乐德:“感谢你能帮我做一回红娘,请将这封信送你们的小姐。”

    Proteus:“How be yourself cupid and have this letter handed to Miss Julia.”

    阿巧:“红娘是什么意思?我真的不懂。”

    Aquino:“Who is Cupid?I don"t understand.”

    白乐德:“红娘就是一位很漂亮的仙子,是帮人家送信的。”

    Proteus:“Cupid is the god of lover, she is a beautiful angel who help others deliver .”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红娘的意思正像西方人都知道得Cupid(希腊神话—爱神)一样,通过这种向目标语靠拢的方式,能便于人们对差异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相互认同。

    3 影片的翻译受汉语语言文化影响

    影片《一剪梅》在海外宣传时,被直接音译为了《Yi Jianmei》,这是为了突出中国影片特色、提高中国影片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的需要。电影故事中,胡伦廷在沦落为江洋大盗之后也自称“一剪梅”,这也符合影片直接音译的意思。但“一剪梅”在国外可能会被观众认为是人名,认为这个影片就是讲述了胡伦廷这个人的故事,不过,这并不是“一剪梅”蕴含的诗意。电影中也不时地出现“梅花”元素,将梅花译为“plum flowers”,即冷艳芬芳的意思,这也符合Silvia的角色特点。通过将国人对梅花的理解传达给外国的观众,这体现了联华影视公司为宣传中国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早期电影中就存在双重翻译的现象。它一方面使得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到更多的国外文学作品,并接受优秀外国文化的熏陶和洗禮,使其在传入中国后容易被国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将影片对外宣称时,通过将译编后的电影进行翻译改写,在保留原著“原汁原味”使作品的内容能够完整地呈现给观众的基础上,又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了必要的改写和保留,使得中外语言文化能够在杂合中不断的融合交流。影片《一剪梅》荧屏字幕翻译就充分地体现了中英两种不同文化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的杂合现象。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将作品原文中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差异性准确地传达出来,使得目的语言文化与原语言文化进行真正意义的接触、碰撞和融合,既便于两种语言文化相互之间交流与理解,对于目标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内容丰富。

    参考文献:

    [1] 史梅定:《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 明星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影戏杂志》,1922年第1期。

    [3] 张英进:《改编和翻译中的双重转向与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4]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5] Lefebvre A.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1992:9.

    [6] 胡樱,龙瑜宬、彭姗姗译:《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宋霁,男,1972—,山东威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德州学院外语教学部。

    相关热词搜索: 改写 翻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