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李鸿章的政治对手,以及零和博弈

    时间:2021-01-27 09:29: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鸿章

    历史有很多巧合之处。隔着时空,以后来人的角度观察尤其如此。

    甲午年中(1894年6月1日,以下均以公元计年),朝鲜东学党自年初以来的起义,达至高潮:攻陷全罗道首府全州。东学党的此次胜利,作为一个爆破点,引发了中日两国出兵朝鲜,继而形成中日两国的甲午战争。这个时刻,值得留意。

    就在东学党夺城的前一天,李鸿章刚刚完成出海校阅北洋海陆军及沿海防务的“汇报材料”(会奏)。这份报告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章句是:“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在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窍虑后难为继……”甲午一战,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但仅此“后难为继”——6年未购任何军舰的事实,亦足以让后来人回归李鸿章的角度来观察这场战争,并体会其艰辛。

    有趣的是,这份报告所蕴内涵,远比摘此章句为李氏辩护丰富。报告论及沿海防务:“此后京师东面临海,北至辽沈、南至青齐,二千余里间,一气联络,形势完固。”

    就此呈述,晚清的北方中国安全状况,李鸿章的意思明确:海军不及陆军,进攻无力但防务无忧。只是,现实很残酷,现世报就在眼前,北洋水师既已覆没,鸭绿江及辽沈防线亦形若虚设,日军全面突破。马关谈判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威胁说:我命令一下,则北京安危,有不忍言者。中国全权大臣一去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亦属不能保证。

    以战争的结果,检验过往的历史,比如晚清30年自强运动,经此一役而全盘失败,固然让人扼腕叹息,但何以至此,却仍然有深入认识的必要。

    与李鸿章“二千余里间,一气联络,形势完固”的乐观对应,我们更少知晓的事实是朝廷的反应,光绪回复:“李鸿章督导有方,着交部议叙;各将领训练士卒,修建台坞,不无微劳足碌,着准其择优保奏。”

    “形势完固”之北方中国,在光绪看来,李鸿章及其将士仅仅“不无微劳足碌”;而“后难为继”,如何处理,则不着一言。就一国安全的军事建设,而且是涉及京师安全的北方中国之防务,朝廷与疆臣之间,如此敷衍,甲午之年,非细阅不知其详。

    东学之乱之于中日

    东学党攻陷全州的第二天,朝鲜方面即请中国代为平乱。从中国方面来看,至少最初,这算不得什么大事。10年前,1884年,朝鲜开化党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并占领皇宫,袁世凯率兵镇压,三天结束,史称“甲申政变”。此际朝鲜动荡,实为常态。而东学党所据之城,仅仅全罗道首府而已,相比当年攻占皇宫,并不显著。

    是否出兵代为朝鲜平乱,当时李鸿章与袁世凯要考虑的因素并不太多,朝鲜力弱,出兵平乱并无挑战,关键是此举会不会引发日本方面的反应——当时日本驻朝鲜及天津领事分别向袁世凯与李鸿章表示:希望中国及早派兵平乱。事后来看,日本之希望与诱导中国出兵,并非毫无目的。郭廷以在其《近代中国史纲》里不免叹息:“一向精明机警的袁世凯,以为日本似无他意,李鸿章亦深信不疑。”而从日本本土传来的判断,清驻日公使汪凤藻回复说:日本政争剧烈,断无生事余力。对日本的判断似乎一边倒,他们无意亦无力介入干涉朝鲜事务。很遗憾,这个判断与事实迥异。

    历史中人面临的困局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这是事后诸葛亮的优势所在。回望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得知朝鲜已请中国平乱之时,即决定不问中国以何种名义出兵,日本亦将派遣相当军队,以示不惜诉诸武力的决心。

    陆奥宗光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蹇蹇录》里解释说:

    以此次事件论之,毕竟朝鲜内政之改革云者,不过为调停中日两国间之难局,所筹出之一政策。……余假此题目,非欲调和已破裂之中日两国关系,乃欲因此以促其破裂之机,一变阴天,使降暴雨,或得快晴矣。

    日本的主动,非唯偶然,实为缜密计算的结果。

    一般史论,晚清的自强运动,有两重动机,一是对内,一为对外,对外主要指西方国家,志在自保。这其中,1874年,日本谋划侵占台湾失败之后,自强运动更现实的目标即为针对日本,北洋舰队的建设,是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而与中国差不多同时改革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动机则是:尊王攘夷。尊王是巩固皇权,攘夷是防卫欧、美,所采取也是守势。等到维新稍有成就,就转对中国,所采战略全为攻势。中日两国新政的比赛,最终——“两国将不免一战”,是当时两国重量级人物的“共识”。

    中日两国不免一战,战场在何处?朝鲜。

    日本明治维新不久,即派三个使团入朝,试图修订双方关系。朝鲜的宗主国是中国。明朝晚期,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不顾国库亏空与军备废弛,1592年派出21万明军进朝抗击日本,为此耗费白银1000万两;1597年,再次派军入朝,所耗资金与前次相近……两次抗日援朝耗费巨大,明的覆亡加速。因此事实,朝鲜人当然对中国怀有尊敬与感激,他们把跟中国的关系说成是“事大”,以区别于同日本之间较为平等的“交邻”关系。面对日本方面模仿西方,当时朝鲜的摄政者大院君不以为然,拒绝修订两国关系,并以日本国书不合体统而将其使节拒之门外。

    这个时候,1873年,日本方面就决定派出一支讨伐部队前往朝鲜。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审慎地取消了这个计划。10年之后,1885年,日本又兴起为朝鲜与中国一战的思潮,伊藤博文再次拒绝,认为日本应先努力内部建设,不可冒昧。而也正当此际,李鸿章开始不断地警告清廷官吏:十年左右,日本富强必有可观,这是中国的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

    日本何以朝鲜以及中国为主动目标,而且取攻势战略?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里概述:其一,为国内心怀不满的武士提供泄愤的机会,把他们的主要注意力从国内问题转移到国外问题;其二,对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地位进行挑战,以谋取日本在亚洲的领袖地位;其三,阻止英国和俄国在日本附近寻找立足点;其四,为1592和1597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失败雪耻。

    相关热词搜索: 博弈 对手 政治 李鸿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