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黄宾虹篆书的绘画意趣

    时间:2021-02-05 07:57: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黄宾虹的篆书吸收了碑版的斑驳之美、玺印的断续之美和残简断素中视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个人的情绪更为强烈。这些他在绘画中最追求的理想,使他的篆书打上了深深的绘画审美烙印。

    关键词:绘画意趣;美术化;画在书先;内部控制

    黄宾虹曾对学生石谷风说:“我的书法胜于绘画。”作为一个对自己有着清醒认识的老人,他向来谦逊,如果不是有着十分的把握,是不会对自己做这样的评价的。早在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对黄宾虹的篆书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尽管他的篆书知音稀少,但他那富有绘画意趣的创作,犹如一座高峰,令人仰止。

    清代早期的篆书虽然开启了学习远古碑刻的风气,但由于馆阁书风的影响,总体上比较拘谨,在表达主观情绪方面显得保守。民国时期的书法审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构,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提倡,钟鼎彝文、碑版造像、敦煌遗书、残简断素、砖文铭刻、玺印文字这些以前不被重视的资料得以被重新审视,大大地突破了唐代以来书法的取法传统,使得书法较早地进入了现代视觉文化的系统,为书法的美术化、视觉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黄宾虹作為一位著名金石学家,身居风尚中心,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的篆书吸收了碑版的斑驳之美、玺印的断续之美和残简断素中视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更加易于倾注、表达个人的情绪,因而感染力更为强烈。同时上述因素也正是他在绘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不可避免地,他的篆书从源头上就打上了深深的绘画审美烙印。

    黄宾虹在《画语录》中经常说:“书画本无二,书画同源而异体。”但是他在书法起源上的观点却和他上述的说法有细微的差异。他认为书法起源于原始的刻画花纹或者是图案形象。他在给弟子刘作筹的信中说:甲骨殷契及钟鼎古文中,图腾一类,有字有画,画在书先,为最近考古家所公认。在四川时,得“巴蜀王”大圆印,黄宾虹考证为东周时物,尤贵其文为“书画未分之证”。作为画家,黄宾虹如此关注、强调图文未分时“画在书先”的古物遗证,其实在这书与画的源头上,他已经找到了它们之所以相同的内核。

    1929年黄宾虹发表了《虚与实》一文,在文中他说:笔法之妙,纯在中锋,顺逆兼用,是为得之。此皆言用笔之实处也。至于虚处,前人谓分行间白,邓石如有以黑当白之说,欧人称不齐弧三角为美术,尤贵多观书法,自能得之。这段论述暗合了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观点,是黄宾虹绘画笔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黄宾虹篆书创作的理论依据。黄宾虹的篆书,尤其是晚年作品,都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方法。1951年黄宾虹创作《繁花散木》联,其中“参”“匠”两个字,似乎是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笔法和力度进行控制,让笔触始终不过分接触纸面,墨和纸之间保持着似落非落、似着非着的接触方式,营造出—种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

    自然的美只能在自然和艺术中才能得见,但艺术中的自然美不同于自然中的自然美,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一般层次的艺术皆是出于对自然的模仿,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从对自然的模仿中走出,进入艺术的高境界,黄宾虹无疑是后者。他的绘画体现了中国艺术中难以企及的天人合一的精神。书法虽然不对自然进行直接模仿,但自然的境界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黄宾虹不仅十分重视书法用笔,而且也十分注重把在绘画当中体会到的用笔感觉融入书法中去。据邱振中先生的说法,书法线条内部控制的难度要比绘画线条大得多,它需要瞬间转换的内容也复杂得多。黄宾虹把绘画线条训练的修养运用到篆书创作中,所以,他晚年的一些作品“看似毫不经意,但笔锋一触纸,便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画银钩,不可移易。这是中国绘画中理想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邱振中语)。如1953年黄宾虹创作的《心肠肌骨》联,线条如屈铁坠石,有如从纸上生出一般,不可移易,望之令人生敬。他曾举古人文献说明:“易日:‘可观莫如树。’”这是因为,树的姿态是自然的、变化的,树的每一个局部都符合他的审美理想——“不齐之弧三角”。这样的思维也同样存在于他的篆书创作中,如1952年创作《驹影龙文》联,“精”的米旁六点,像极了他经常运用于画面上的泥里拔钉点,感觉就是树石之间的点法。

    作为杰出的山水画家,黄宾虹提出了“七墨法”。在中国绘画史上,他被誉为墨法的集大成者。他山水画用墨的特点之一就是纯熟地运用宿墨,把山水画的墨法推向了新高度。古代书家中重视墨法的传统由来已久,苏轼善浓墨,董其昌喜淡墨,王铎用涨墨,黄宾虹篆书突破了浓墨、淡墨之限,浓、淡、干、湿、焦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各种墨法不仅是表达作品内涵的辅助手段,而且是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他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用墨方法,其实是长期试验、千锤百炼的结果,当我们面对原作的时候,或许更能感受黄宾虹作品的魅力。因为有着丰富的墨韵,黄宾虹篆书才更显示出其“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独特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也蕴含着很深的山水画意蕴吗?在其1953年的《和风平顶》联中,这种感受是显而易见的。

    黄宾虹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天崩地裂的变革时期。他不仅是这个时代的经历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从积极参与转变为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个时代进行观照,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过挣扎与彷徨,但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始终没变。在长达90年的漫长生命历程中,他的方法之一贯、理路之清晰,世所罕见。他书法观是在长期绘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激荡形成的,是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他的篆书含有很深的绘画意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相关热词搜索: 篆书 意趣 绘画 黄宾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