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从艺需要“沉潜”和“静养”

    时间:2021-02-05 07:58: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庆春,1966年1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通讯》执行主编、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受聘担任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公安书法大赛等展赛评委。

    特邀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展,全国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届兰亭书法双年展,西泠印社人文奥运篆刻名家百印展,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中韩书法大展等。

    获全国首届正书大展最高奖、1998年全国首届“兰亭奖”优秀作品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银奖、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绍兴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王羲之书法奖”。

    曾在哈尔滨、漳洲、义乌及日本、韩国举办个展、联展。出版有《高庆春书法篆刻集》、《高庆春篆刻选》、《高庆春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大典高庆春卷》。

    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收藏。

    谷松章(以下简称谷):庆春先生您好!您是当代书坛的焦点人物之一,本刊读者非常关心你的近况,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高庆春(以下简称高):非常感谢《青少年书法》杂志谷松章先生给我这次机会,使我能够向关心我的朋友们汇报和交流。

    说到当下的状态,可以概括为:去浮躁、重内质;尊先贤、展襟抱。人过四十,对事物、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会较先前有很多变化。总的说,心态更趋向平和,做事追求务实,多了一些理性思考和对先贤的敬畏,少了一些年轻时的躁动,但为艺的激情不能减,劲头不能松。这是我时常自我警醒的真实想法。近三年来,在北京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我不断适应、调整、实践、悟道,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向自己心仪的艺术目标逐步逼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也许过程本身比结果更重要。在共青团岗位时,我曾有个座右铭:常怀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思过之心。一直以来,我努力这样去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惑和难处,都保持平和、坚韧、自信和自省,对未来充满信心。

    谷:您的楚简引人注目。请问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它,是喜欢的成分多还是新鲜的成分多?有没有楚简新发现,容易出新的考虑?

    高:一直以来,我是以篆书作为自己主攻方向来学习和创作的。严格意义上说,我写的“楚简”并不纯,只能说是带有简书味道的大篆。对楚简、帛书、战国文字集中研究,最大限度地吸取养分为我的篆书服务,这是我最关心的。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包山楚简的资料时,我被这种金文时代手写体鲜活灵动的线条和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神秘的意象所折服,从此我关注到简牍帛书。心向往之,心追手摹。真心喜爱与吸取鲜活养料的成分兼而有之。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写简帛书取形易,取神难。我写楚简帛书注意取舍和提炼,以金文为支撑。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差异。其二,融会变通。我取《包山楚简》之秀逸洒脱、《郭店楚简》之流走生动、《子弹库帛书》之圆润宛劲、旁参《战国纵横家书》之雄毅刚劲,在理解和领悟中展现楚简的稚朴和浪漫。其三,用金文笔法来融会简帛书。金文笔法中正浑厚、力透纸背,可克服简帛书尖、薄、滑、飘等弊端,书写时既保持鲜活生动又不流滑。可以说,掌握金文的用笔是学习简帛书的关键点。其四,文字取法避繁就简,必要时适当使用假借和异体字。关于简帛书取法的问题,我受到东瀛今井凌雪先生的启发,今井先生的篆书独树一帜,篆味醇厚古拙、清新活泼,就在于他恰当地找到了传统篆书与简帛书的最佳结合点。几年前,孙其峰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说“这种带有行草用笔的大篆是个新东西,与我们那些前辈比已经向前迈了几大步,这是对头的。”前辈的鞭策是我继续探索的动力。

    谷:当今的楚简创作形成热潮,作者比较多。请问您对当今的楚简创作怎样评价?

    高:随着简帛书资料的出土和广泛传播,一些青年作者对此类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时间形成了简帛书风。仅以九届国展为例,在篆书类作品中简帛类占到20%左右。但是写得精彩的并不多,大多流于表面化,缺乏内涵和神采。简帛书的创作还刚刚兴起,已经成为篆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必将产生此类大家。以楚简为例,有其自身特定的结字、用笔规律。如果仅仅停留在描摹其形的阶段,不做深入融会综合的功夫,很难有收获。

    谷:您的篆刻创作也是以楚简为根基,经过印化,既古且新。如果从创作模式上分析,兼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两种特性。请问您是怎样把握印内与印外的关系?

    高:我当下的篆刻主要取法先秦古玺,追慕其浑朴、疏放、简淡、玄远的意象,我体会既要挖掘篆法、刀法、章法的表现性,重视视觉效果,又要注重作品的内涵,只有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我是持“以书入印”论者,近年来探索将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法入印。追求“疏放朗畅、质朴清新”的印风是我现阶段的“主旋律”,我追求在这一基调统摄下的变化,也借鉴了秦汉印、匋印、封泥、砖文的招数。既强调整体大效果,求气韵生动,又关注细节刻画;既精心筛选入印文字,又把形式美一同考虑进来;既重视“篆”的丰富性,又强调“刻”的表现性。心仪且不断研究的篆刻家有吴昌硕、齐白石、易大厂、来楚生。同时注重加强印外修养、多向取法借鉴。一方面,在“广”上下工夫,加强各艺术门类的综合修养;另一方面在“深”上下功夫,力争在某一方面学有专攻,使印内与印外相结合,广采博种与术业专攻相结合,多读书与勤实践相结合。关键是在创作实践中善于总结和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所谓“善悟知度”。至于重视视觉效果无可厚非,现在的所谓的篆刻视觉效果,基本上是弱化篆法、强化刀法、章法和做印法。特别是以刀法见长的年轻印人不在少数,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不能忘记挖掘内涵,只“新”不“好”,不会有生命力。今年准备出一本新的印集,到时请朋友们批评。

    谷:请谈谈您对当今印坛的整体评价。

    高:当代印坛稳步发展,后继有人,取法广泛,百花齐放的局面可圈可点。从创作风格取向上看,大致可分为工稳、写意、中间状态、美术化倾向的几种情况,各自有其生存发展的天地。但篆刻受重视程度远不及书法,市场也不成形,再加上成就一个篆刻家的基本条件如对古文字的掌握、基本技法的磨炼、印外功夫等因素的制约,都使篆刻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篆刻的前景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谷:您担任着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请您介绍一下篆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

    高: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在中国书协一些重大展览评审、培训、出版等项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推动本地区篆书的发展做了积极的工作。委员会于去年秋季在深圳举办了全国首届篆书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召开工作会议。这个首

    届篆书名家展汇集了篆书委员会委员及全国部分篆书名家的作品,是一次篆书领域名家作品的首次集中展示,展览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它所具有的学术意义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出来。今后篆书委员会还将逐步开展推动篆书发展的相关活动。

    谷:听说中国书协准备举办单独的篆书单项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高:在篆书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全体委员一致建议中国书协举办全国首届篆书展,我们也因此做了积极努力,但由于篆书作为小书种,办展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承办单位一直没有确定。希望对这项活动感兴趣的地方或企业及早与我们取得联系,把这件事情做好。

    谷:您出道很早,而且很年轻就走上了书法专业岗位。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你的书法篆刻学习经历,也许对他们有帮助或者启发。

    高:我是从习篆和刻印开始学习书法的,多年来一直把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积累了点滴体会,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中向前走。由于刻印的需要,我从小篆开始学习篆书。涉猎秦小篆及清人篆书。临习小篆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锤炼篆书线条的质量,锻炼腕力,规范笔性。由小篆过渡到大篆的学习顺乎自然,无论是《墙盘》、《毛公鼎》等浑穆沉雄一路,还是《散氏盘》等雄肆开张一路我都尝试取法。写象结体容易,写出神采还要依赖笔法。我写金文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性,不盲目追求铸造痕迹,注重书写性,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当年实践中,借用小篆的笔法定位于商周金文上,作品呈现出谨严凝炼的气象。现在看来,显得有些拘谨。大篆的笔法最基本的是中锋为主,偏侧锋为辅,要厚重、果断、凝重、肯定,体现力感,运笔过程中特别强调提按,适时调整笔锋和线条的走向。线虽短,但极尽变化,在抑扬顿挫中传递节奏感和笔墨韵律。笔法的运用,是大篆显现神采的魂魄所在。我在学习小篆和大篆以后有一个过渡期,关注到了战国金文,取其简约、高古,同时也关注到了黄宾虹,取其用笔、用墨上的生动变化,融入个人理解。但怎么发展也很迷惘。直到接触楚简,才算找到感觉。

    由于坚持刻印,无形中对表现篆书的金石气息大有裨益。章草则在原有的基础上理性地关注到宋克、沈曾植等,强调了方笔、折笔,以及由此带来的张力。在表达气韵时,调动字势内在呼应的因素,求含蓄而老到。我努力在篆书和章草看上去不相干的两种书体之间寻找一种感觉,在圆笔和方笔之间寻求通融处,使大篆书法写意化,章草书法铭刻化,在相互融汇和互补中追求一个“新的自我”。

    有一点我十分清醒,过早地给自己定型,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固守习气和停滞不前,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以待厚积薄发。书法的学习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也许正因如此,才使追梦的过程变得更加使人痴迷。

    谷:书法展览对改革开放50年来的书法篆刻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当下对展览的功过大家则见仁见智,您以前经常参加展览,现在又经常担任各项大展的评委、工作人员或者新闻观察员,您对展览的观察和思考肯定有着独到的见解,请问您如何评价当今的书法展览?

    高:改革开放30年,书法事业得到充分发展。书法热的“热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展览。换句话说,没有展览就没有今天书坛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像大部分作者一样,我在书法上的进步是伴随书法展览成长起来的,作为书法工作者有幸亲历了一些大展、单项展的评审工作。书法展览对书法事业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许多作者把参与展览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试想如果没有展览,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展览也有它的局限,每一次展览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因此审美导向和评审标准会略有差异,这就要求作者打牢传统根基,练就融会贯通的本领。特别是对于已经有过多次入展或获奖经历的老作者,没有必要跟着展览跑。要做的是强化内功,找准属于自我的艺术坐标,强化自身修养,培养融合、对接的能力,磨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面对各种展览应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同时又不必患得患失,争一时之短长。如此才不会被展览所左右,逐步进入新的笔墨和人生境界。这些都需要“沉潜”和“静养”,急不得。

    谷:在当今书坛,“跟风”是很多作者的习惯。您出道以来一直不为流风所动,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努力。您是如何考虑的?

    高:无论是习书还是刻印,我都时常警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风。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溯源头,二是开眼界,三是有思考。一件作品“好看”和“耐看”必须完美结合。就篆刻讲我是按以上的三条来做,溯源头即追摹古玺、陶文;开眼界即前面提到的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易大厂,乃至当下大家,我都用心揣摩;有思考,除了以我常写的简味大篆入印以外,我对每方印稿都反复推敲,熟事当做生事做,有时一枚印要打二十余个草稿,刻上三四遍,直到满意为止。艺无止境,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才会心安。

    相关热词搜索: 从艺 静养 沉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