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专题5,,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间:2021-02-18 08:02: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 某历史文献中有如下文字“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与这一历史文献最早相关的是(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2. 下图是1845年到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根据罗尔纲教授的《太平天国史稿》绘制),这张图片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 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

    C. 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然经济解体

    3.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抛物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永安建制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 军事全盛时期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C. 天京变乱是指“杀杨、诛韦、走石”

    D. 重建领导核心指提拔陈玉成、李秀成

    4. 杨秀清在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说:“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这从根本上表明太平天国( )

    A. 准确的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罪端

    B. 声讨了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行

    C. 带有对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D. 盲目排斥满洲文化

    5. 中国是从19 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在此过程中,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下列事件符合这一“启动要素”的是( )

    A. 戊戌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6. 林乐知在《中西关系略论》中明确表示对西方各国来说,新的问题“不是由于中国的强大,而是由于中国的衰弱”,因此“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可见( )

    A. 中国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 强大而富裕的中国符合西方各国利益

    C. 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富强

    D. 所有的西方国家将帮助中国实现富强

    7. 据1900年12月8日《中外日报》载:“有守旧,而后有训政,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材料认为义和团( )

    A. 卷入清朝上层的权力争斗中

    B. 具有笼统“排外”的斗争特点

    C. 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西方传教士

    D. 拥护慈禧集团的“正统”地位

    8.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男练义和团,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砍到电线杆,烧了毛子楼,烧了毛子楼,灭了基督教,杀了东洋鬼,杀了东洋鬼,再和大清闹。”这一义和团的揭帖主张的是( )

    A. 反清扶洋 B. 反清灭洋

    C. 以洋灭清 D. 扶清灭洋

    9. 中日甲午战争巨额赔款按照军事费用84. 7%,皇室费用5. 5%,教育基金2. 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以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有人说:“中日地位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从赔款的角度分析,不能为这种说法提供论据的是( )

    A. 巨额赔款使日本借以获得发展资金

    B. 赔款用于发展军事,渐成军事大国

    C. 反映了日本政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 教育投资为日本教育兴邦创造条件

    10. 《马关条约》最终对中国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南京条约》,具体表现不包括( )

    A. 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B. 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C. 便利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的财富

    D. 严重阻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1. 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法国的启蒙思想、美国的政治体制、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法国的启蒙思想

    B.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C.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 “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12. 下图是某学校的毕业证书,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校创办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

    B. 该校创办者是国民党的蒋介石

    C. 该校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

    D. 该校毕业生是北伐战争的主力

    13. 有一首《过新年》的歌谣这样唱道“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农革命军来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头我拿镰,打倒阎王肖家壁活捉恶霸罗善权;过新年、过新年,家家贴上红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牢记毛委员。”这首歌谣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4. 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为何( )

    A. 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 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 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 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15. 在20世纪伟大的革命性转折中,普遍存在着知识分子和群众之间的巨大鸿沟——一小群知识分子被大量被剥夺了物质和文化的工人和农民所包围,这样一来,填平这条鸿沟的行动便会随之产生。下列事件属于这种行动的是( )

    A. 共产党成立

    B. 五四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北伐战争

    16. 与康有为同为“救亡”人物的王照,曾在三十多年后回忆说:“戊戌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这说明( )

    A. 康有为推行激进变法

    B. 维新派存在严重分歧

    C. 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 开启民智是救亡前提

    17. 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者,市制之自治也;而我所发达者,族制之自治也。”这里梁启超旨在强调( )

    A. 封建家长制阻碍民众自由发展

    B. 中国人具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C. 中西方基层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D. 生产方式是社会组织的决定力量

    18. 《南方都市报》曾登载了1947年8月,东江游击队向博罗县(广东省东南部)公庄镇地主黄观荣借枪借粮的字据,上面写着:“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洞黄观荣七九步枪两条子弹弍百粒,手枪壹条,子弹五十粒,稻谷壹千多觔,生猪两条。此致(打出江山来算账)经收人中队长李汉辉四七八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时博罗已进行了土地改革,地主黄观荣的土地被没收,“被迫”借枪借粮

    B.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借枪借粮”为人民解放军正的战略决战做准备

    C. 这张借条是假的,当时中共领导的军队已称为解放军,不是游击队

    D. 博罗地主黄观荣借枪借粮,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必要的军事战略物资

    19.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20.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首军歌:凯旋为国事,战死为国殇!精忠长耀史册上,万丈光芒……看那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与此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

    A. 徐州会战 B. 武汉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太原会战

    21.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毛泽东最终飞赴重庆参加谈判。该事件的国际背景是( )

    A. 苏联全力支持中共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B. 丘吉尔在密苏里发表铁幕演说

    C. 雅尔塔会议达成的秘密协定

    D. 中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2.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 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 “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C. 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D. 帝制的倾覆和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表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消除贫富不均、 消灭地主阶级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4. 一位日本将领自我辩护说:“我们就像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只有三扇门供我们逃出去,也就是说移居外地、打入世界市场和领土扩张。第一扇门,移居外地,已被其它反对日本移民的国家堵死了。第二扇门,打入世界市场,又已被关税壁垒关上了。三扇门关上了两扇,日本该怎么办?很自然,日本只有从剩下的一扇门夺门而出了。”请问导致第二扇门也被关上的是什么事件( )

    A.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B.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C. 培里舰队江户叩

    D. 华盛顿会议上的对日制裁

    25. “传来一片罢工声,资本家先吃一惊;巷尾街头人踯躅,电车今日不通行。”这首竹枝词对应的时间应该是(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6. 历史悠久的著名高等学府的校徽上,往往承载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比较下面两个校徽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其相同点不包括( )

    A. 两者都主张“中体西用”

    B. 两者都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C. 两者都是学习西方的产物

    D. 两者都有利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27.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袁世凯

    28.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 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 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 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29. 凤凰卫视有一档口述历史的节目,主要采用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形式来了解历史。下列各项中,适合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重庆谈判 D. 洋务运动

    30. 1948年初,沈钧儒、章伯钧等人在香港改组中国民主同盟会重建总部,并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会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对此有如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事件的背景是国民党当局摧残和迫害民主力量

    B. 该事件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 该事件有利于中共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构建

    D. 该事件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31.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下列历史事件,符合“第三种可能性”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

    32. 下图是小华同学收藏的发行于民国三十二年的某种纸币,面额200元。从该图中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 日本滥发伪币,攫取中国资财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C. 为适应民族工业发展,政府发行了此面额钞票

    D. 中共已开始独立发行货币应对经济困难

    33. 下图是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文科班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

    A. 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 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C. 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4. 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军占领莱芜、沂水……,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 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B. 统一部署百团大战

    C.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组织实施战略反攻

    35. 以下是上海某家报纸在某一年发表的文章标题:《欧洲复兴的希望——马歇尔计划出台》《刘邓匪军,强渡黄河意图何在?》《北平学生聚众闹事要求禁止美货》《孟良崮——英雄殉国》。据此判断,“某一年”是( )

    A. 1919年 B. 1948年

    C. 1947年 D. 1952年

    3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37.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新”主要表现在(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38.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再治术以培植人才为本,经济以通达时务为先。湖北地处上游,南北要冲,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4门。所需经费,暂就外筹之款凑拨济用。

    ——摘自张之洞向皇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1893年)

    材料二 以下两张照片均摄于1937年~1938年的武汉大学,图一是日军在武汉大学祭奠阵亡将士,图二为蒋介石在武大检阅军官。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1950年在武汉大学的抗美原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于廑以《学大汉武立国》(参见下图)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从此“学大汉武立国”名满天下。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1)根据材料一,张之洞奏请清政府设立自强学堂的目的是什么?自强学堂的设立和1911年武昌起义有什么关系。

    (2)请为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排序,并阐述排序理由。

    (3)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解读“学大汉武立国”的内涵?

    39. 下图是美国国家邮政博物馆的一件馆藏文物——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五周年首日封。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对当时中国政治版图的变化持何种态度?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表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哪些政治因素促成了首日封的发行?

    (3)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行的经济体制的特点并试简要评述其影响。

    4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丈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三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源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9 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在争取海权方面采取过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的海权观相对于魏源来说有哪些发展?原因何在?

    (荆州中学 赵树杰)

    相关热词搜索: 民主 潮流 近代中国 专题 反侵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