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周恩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21-02-19 07:55: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参与领导了革命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付出了全部心血。他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高远志向,为寻找“中华之崛起”的答案,他求学南开,留洋考察,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在革命战争时期,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他夙夜吐哺建设,为中国人民谋福祉;在“文革”中,他苦苦地支撑局面,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虽然周恩来未能见到祖国和平统一和“四个现代化”实现,但他为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作了不懈努力。他的一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关键词】周恩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A84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1—0099—13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历程中,周恩来身居中央领导核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是没有第二人的。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的一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一、求学、留洋、考察,为中华之崛起并腾飞世界

    周恩来出生于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苦难中国。他从小所受的传统文化和进步思想的熏陶,对他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

    周恩来12岁随伯父到东北读书,次年在沈阳上高小。当时正是日本和沙俄两个列强在中国地盘进行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之后,东北人民遭受着深重灾难。他看了日俄战争遗址,听老人讲述沙俄军队血洗村屯的悲惨情景。这给他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并激发了他的救国之志。在学校,当老师提问读书为了什么,他明确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10在作文中,他写道: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作为学生应奋勉学习,“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2]2一个14岁少年已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高远志向。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4年,既对他的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也进一步明确了他的政治取向。1914年10月他发表的五言诗写道:“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2]11表达了步入青年的他对黑暗时政的愤懑。次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修正案。他作文写道:“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2]67他参加天津各界的救国大会,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奋起图强,誓雪国耻,不当亡国奴。随后他作《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一文,纵览近代国耻,抒发忧国之情:“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他抨击袁世凯的卖国行径,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2]72基于此,他在另文中表示,希望找到“独立不拔,放眼昆仑,顾彼度己,为国家谋久远之计者”。 [2]63

    青年周恩来要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谋久远之计”,正是在寻找少年时“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答案。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在南开毕业后他决定东渡日本,看看这个曾蒙受过外国列强欺凌的邻邦怎样通过明治维新富强起来,以获得救国之道的启示。他充满激情,抒发抱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与同学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3]4,3这样的赠言太罕见。从目前见到的资料讲,像周恩来这样在求学时代就有异常浓烈的救国情怀,并使用近乎一个世纪之后与我们十分相近的文字表述:“为了中华之崛起”、“中华腾飞世界”,在党的领导人中无以出其右者。

    周恩来于1917年10月到了日本。他在那里一年半,目睹尖锐的社会矛盾,改变了“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认识到“实在是大错了”。[2]337由于十分关注祖国命运和日本时政,还有家庭变故,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应试。他未能考上大学,同时也未找到救国的正确答案。这双重原因,使他有过苦闷和彷徨。但他在日本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阅读反映十月革命的大量资料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许多书籍,又倍感振奋,并对思考未来获得很大启迪。他在日记中写道:俄国革命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2]356

    虽然还不能说这时的周恩来已认定要走俄国革命道路,但能说明他在探究“可以救中国”的真理时对这条道路已有思考。正因为如此,他的《雨中岚山》有这样的诗句:“潇潇雨,雾阝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4]

    1919年4月周恩来在获悉南开创办大学部后,决定“返国图他兴”。[3]4

    周恩来回国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参与发起成立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研究的觉悟社;作为南开大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天津学生代表两度进京,同反动军阀政府展开斗争。1920年1月,他作为总指挥,领导五六千学生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当局逮捕。军阀政府对学生运动的残暴镇压和被捕半年的监狱生活,对他的思想变化有巨大影响。他梳理了在日本研究过的马克思学说,给狱友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也使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升华。他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京中的‘全武行’与我以不少的启发”。[5]49思想颤动的周恩来,决定继续探究崛起中华的救国之道。那时,国内掀起旅欧勤工俭学热潮,他获准被推荐出国留学,于1920年10月远涉重洋。

    相关热词搜索: 周恩来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