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周国平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探究

    时间:2021-02-23 07:54: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趋向于“快阅读”的读书方式,以便在短时间内筛选并汲取知识和营养。散文因其篇幅短、大众化、寓意深远的特点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在当代作家中,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可谓独树一帜,他的散文论述独具层次感,巧妙引用、善用“他山之石”,多方位地开拓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值得商榷的是周国平的散文在细节处理上的感官局限,如强化思辨淡化文章美学效果、质化语言淡化阅读的趣味性等。周国平的散文行文简易畅达、语言朴实而不晦涩,哲理阐释深刻而富有张力,对其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展开研究,对当代散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国平;散文写作;语言风格;新媒体

    近年来,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以其平淡质朴的文风、深入浅出的哲理阐释、流畅简炼的语言,对爱与孤独、婚姻与爱情、性与爱、人与社会、生命与自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娓娓道来的表达。他的散文多为议论性哲理散文,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诗意而又通俗地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这也是周国平散文近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它能给身处于这个浮躁社会的人们忙碌之余带来一缕清风,一杯清茶,一剂良药。

    一、论述独具层次感

    肖云儒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中提出散文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形散神不散”。而对于哲理性、议论性过强的散文,因其遵循逻辑的需要,所以并不适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做直接地铺展论述。在此类散文中我们能看到较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为中心思想做分论。在周国平的散文里,其对分论的论述方式处理技巧是值得考究的。

    长篇大论地对主体框架进行布局或旁征博引地丰富文章内容,也许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庞大的知识体系,但难免会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蜘蛛结网八方布局的方式明显不适合他,周国平不喜欢对各个分论都做出大量的论述,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善于对其散文的“神”做层层剖析,越深越有“味道”。

    周国平在《哲学与精神生活》一文中说“哲学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第二,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漩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1]

    诚如周国平所说,哲学的好处,不仅能代替信仰,亦非止步于心存宽容,更重要的是开阔眼光,保有心灵生活的水准。

    然而,为文章设立大量的“条条框框”会不会让行文过于格式化呢?其实不然,周国平在对分论的处理技巧上,也并非刻板地使用数字排列的方式。

    他在《婚姻反思录》一文中写道:“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2]周国平对此展开的论述极具层次感。婚姻包含了性,婚姻也是爱情的结果。

    细细比较之下,周国平在对哲理的论述上确实是独树一帜的,他注重论述的层次感和渐进性,这样的语言风格,在他的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

    《经典和我们》——“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3]

    通常我们在阅读哲理散文时,读者往往和作者存在着“思想距离”或“认知维度”的差别,若作者以玄乎其玄的语言方式或以俯视的姿态作文,很难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周国平的哲学散文能够长盛不衰,其中重要一点便是以论述的层次感,赋予读者 “自我发掘”的潜力,在读者一步步做自我肯定的同时,也一步步接近并接纳作者的观点。

    二、巧妙引用,善用“他山之石”

    散文的行文结构向来没有固定的要求,而周国平的散文,却善于把握、树立特有的行文结构,善用“他山之石”为文章起笔。如果作者在开篇便开门见山地突出自己的观点,会加重说教意味,使叙述显得唐突。这种奇特的引用技巧,不但丰富了行文内容,也能为文章中所想表达的寓意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使逻辑结构更加严谨,由此展开叙述,表达便不显生硬。

    例如周国平在《直接读原著》一文的第一段——“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对于每一个有心学习哲学的人,我要向他推荐叔本华这一指点。”[4]

    周国平对“他山之石”的善用,不仅仅是“因事起意”,他甚至会采用更灵活、更直接的方式,这体现在他习惯于把先贤的观点和经典语录放在文头,并由此起笔,而非议论过后再以此为证。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行文结构成为他哲学散文的一大特色。

    再如《精神拾荒三部曲》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5]

    《被废黜的国王》第一句——“帕斯卡爾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者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6]

    可见,与多数散文家不同的是,他很少用现实的意象或者周遭的环境作为写作的情感基调,为文章布景。而是巧妙的采用了“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不难发现,此类引用,也多为“先贤”的产物,而非当代名家的作品。正如海明威说他只和死去的作家比,因为“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他们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 。周国平自己也说,写作要“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由此可见周国平行文精妙之处更显大家志向。

    平心而论,大量使用这种引用的说明方法,至少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恰合哲学散文的逻辑性及叙述需要,如此,文章非但不显生硬晦涩,反而能起到“文出有因,理出有据”的效果,更显其语言表达的高度可塑性。其二,以“第三人称视角”而非“全知视角”,根据表达需要转换时间、空间,表达自由灵活,随性写意。

    三、运用精妙的比喻传神地表达思想情感

    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被广泛运用。一个好的比喻,能够给文章起到锦上添花之效。在现代散文作品中,比喻的运用屡见不鲜。而在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中,对比喻的运用虽不多见,但凡所用之处都恰如其分。

    (一)对辞格的兼用颇为传神。周国平的散文对比喻的运用最显其行文功底,他把握住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兼容性,多方运用。

    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比喻与拟人的兼用“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我们把他悬挂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7]

    在《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一文中,也用到了比喻与拟人的兼用“散文贵在以本色示人,最忌涂脂抹粉。”[8]周国平的散文中,用比喻进行说理,用以强化思想内容的影响效果。而他恰当地运用兼格,使得文章的在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上令修辞效果相得益彰,以点破面,从多方面为文章表达增添文采和力量。

    (二)设喻独特,形色相辅。对“形而上学”的思考是所有哲学文章的共性,哲学家也总善于对“人的神性”进行诠释,例如对爱情、死亡、希望、信仰、欲望等抽象名词的诠释,这并不简单。由于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的差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化文章在表现形式上的力度,为空泛的、深奥的、无实质化表现的意象“着色”,使形而上的本体有一个好的喻体,让读者更愿意接受、更便于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周国平在设喻角度的运用上,确是可圈可点的。例如《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的篇名,对“爱情”的诠释即是“一条流动的河”。在《孤岛断想》一文中,对“灵魂”的诠释“灵魂是一只杯子。”[9]

    不难看出,周国平通常会选择贴近生活、简单而又具体的事物,化无形为有形。在语言上,他力求简洁明了,从不拖泥带水。他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字字掷地有声。正如他自己对文章中运用修辞的看法:“就是剪除一切可有可无的词句,达于文风的简洁。”[10]

    四、细节处理上的感官局限

    (一)强化思辨淡化文章美学效果

    把散文归结为“美文”是合理且应该推崇的,不论是哲理散文,亦或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都不应该脱离文学美学的范畴。散文的美学,应该更注重精神的美化、诗化、意象化。由于散文结构的分散性,主体精神的架构必须注意一再强化且不能动摇,那么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表现形式上便需要进行美化修饰,从而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阅读效果。在周国平的散文里,“情”与“理”似乎是永远存在的矛盾体,那么在说理思辨之中到底是否需要文学美学的优化,是值得商榷的。

    周国平曾坦诚:“在我的价值表上, 排在第一的是我切身的生命经历和体验, 其次是我对他们的理性思考, 再其次便是离他们比较远的学术上或艺术上的探索。”[11]不难看出,他的文章极其凝练,他以中肯的言辞和语言表达,强化理性的思维效果。但是这样的语言风格难免会让人又爱又恨,爱之大道至简,恨之读其文章须在人静独处、状态极佳之时方可悟其真髓。

    人并非绝对理性的生物,若忽略美学效果与人的感性共鸣,即使文章的中心思想近乎绝对的真理,也难免显得枯燥和力度的不平衡,还会使“实情”转化成“虚情”,会使读者产生“理不知何起,悟其文何必”[12]的阅读效果,淡化美学效果显然不应提倡。

    (二)质化语言淡化阅读的趣味性

    《论语.雍也》中孔子有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13]周国平说:“散文贵在以本色示人,最忌涂脂抹粉。”[14]文饰过多,辞藻华丽并不见得是好事。这样的散文给人以一种廉价的心理安慰,其害更甚于玩弄感情。而周国平的散文在避讳这一点的同时对散文本质表现的力度又过于刚硬。他试图用白描的表现手法,概括叙述,淡化文章对事物的繁杂描述,强化哲理的重要性,直白的语言和不加修饰的情感表现形式难免会使语言质化。

    质化的语言效果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会使得阅读的趣味性淡化。而周国平在解决质化语言的问题上,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优化比喻句的使用。例如:在《哲学家或中蛊者》一文中写到“这是一双潮红发亮的眼睛,闪射着异常单纯的光芒,像被正午阳光照透的湖水,正充满期待地盯着我。”[15]在《艺术家的看及其它》一文中写“也许他所珍惜的所有往事都藏在某个人迹不至的地方,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其中一件或另一件会突然向他显现,就像从前的某一片烛光突然在记忆的夜空中闪亮。” [16]其二,大量使用设疑、设问的修辞手法,试图通过带动读者的思考主动性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例如在《哲学与精神生活》一文中写到“哲学对于生活有没有一点用处呢?我的回答是: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7]在《失去的岁月》中写到“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孩子和上帝。”[18]

    然而这两类简易的语言处理方式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却收效甚微。首先单句修辞手法的优化,对整篇文章的語言风格和情感基调并没有起到带动作用。反而其大篇幅的简单句和精练的言词结构对局部修辞的表现形式不显强烈。其次设疑、设问的节奏过快,读者通常来不及进行独立思考,只能取其余味无法达到醍醐灌顶的阅读效果。

    五、与新媒体时代不谋而合的散文定位奠定其特有的语言风格

    散文是一种感性自由与理性凝练的矛盾性文体,有趣的是,周国平的散文也是一种矛盾体,在大格局的排布上追求语言的精简与哲理的深刻,但在小细节上的微处理上又稍显技巧的不足与无力感。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写散文从不讲究,更喜欢随性而为,他也曾坦言:“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你用不着特意去写,只要你不是写诗和小说,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就是散文。”[19]虽说对当代新晋散文作家并不能带来彻底的观念修正,但如此率性而为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树立了自己的散文写作语言风格,在大环境下求同存异,彰显大家风范。其二:突破了在特定时期下散文写作所泛滥的“小散文模式”规范,具有拓荒者的存在意义。

    不同的散文模式,所带来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小散文”模式旨在推行雅俗共赏的表象温情。而“大散文”模式却旨在展现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真相。由此所带来的文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小散文”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停留在“觉而不悟”的层面,而“大散文”模式的优越性是能给受众带来“由觉而悟”的人生体验。

    如今,“新媒体散文”占据着人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从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散文,到21世纪初的新媒体散文热潮,“上百家文学网站如榕树下、天涯社区、红袖添香等大都开设了散文随笔专栏”[20]。尽管周国平本人是主张读者们进行纸质的传统阅读、抵制新媒体阅读的但由于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和喜欢,国平先生又不得不自觉地向新媒体阅读这种方式靠拢。周国平的新浪微博擁有690万粉丝,腾讯微博拥有668万粉丝,早前他更是与时俱进地设立了博客中国、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各类博客。2015年3月,周国平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当前流行的社交新媒体平台,他每天向读者推送自己的原创文章,也推荐读者可能喜欢的文章。

    周国平散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避免了“假、大、空”政治性概念的文学格局,有了相对可观的写作自觉,但过于理性的强化与语言的质化,使其美学效果与趣味性有所缺失。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若仔细品味,周国平精练有力的语言风格,其带有层次感的叙述、微格局的辞格优化,能给受众带来如传统国画勾勒白描文白合一的体验效果。对周国平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展开研究,对当代散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89-190.

    [2]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16.

    [3] 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5.

    [4] 周国平. 善良 丰富 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2.

    [5] 周国平. 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7.

    [6] 周国平. 各自的朝圣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29.

    [7] 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57.

    [8]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47.

    [9] 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85.

    [10] 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55.

    [11]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07.

    [12]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编.在电视上读书——读书时间访谈录[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202.

    [13]孔丘.论语.雍也第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32.

    [14] 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85.

    [15] 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58.

    [16] 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74.

    [17]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84.

    [18]周国平.守望的距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28.

    [19]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84.

    [20]杨汤琛.“新媒体散文”论[J].文艺争鸣,2008:116-120. .

    作者简介:

    莫函蓓(1981-),女,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写作、应用写作。

    黄政凯,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媒体时代写作行为的嬗变研究》(项目编号:KY2016LX588)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下周 散文 风格 写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